中國網民,賽博農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1-01-1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讀: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在城市長大的人,卻很喜歡觀看跟農村相關的短視頻,「種田」遊戲玩得不亦樂乎。近幾年來,有關農村生活的視頻內容大受歡迎,電商平臺紛紛上線「免費領水果」遊戲,這些現象的背後反映出什麼呢? 本文作者對這類現象提出了自己的一點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說起現代人對農村生活的嚮往,大概沒有任何一個關鍵詞比「短視頻」更適合成為「原因」:

在過去,頻繁與農村出現在一起的組合詞是生產而不是生活,農民身在第幾生產大隊遠比他在自家後院手工扎籬笆更有實際意義;而在李子柒和王剛們成為現象級文化符號之後,「農村生活」不僅開始擁有清晰的概念,並且有機會在巨大的流量推動下成為一門生意。

一條主講農村住房裝修的vlog,播放量碾壓比王剛的料理視頻。

但短視頻是人們對農村生活嚮往的唯一原因嗎?這顯然就有待商榷了,尤其從時間線上來看,短視頻時代「農村生活題材」的爆火其實更像是一個結果,繼承著中國網民歷史悠久的「賽博農耕」情懷。

一、網絡老炮,人均偷菜

其實早在門戶時代,「當農民」就已經成為中國網民的重要網際網路使用場景之一,幾乎所有擁有社交功能的網站,都提供著類似《開心農場》的頁面小遊戲以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互動體驗。

比如2020年人氣網紅飲料「元氣森林」的創始人唐彬森,就曾經試水過「農場」主題的遊戲產品,直到如今其微博的個人認證信息仍然是「社交遊戲開發商智明星通CEO、開心農場創辦人」,足見這段經歷在其個人成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這種熱情在當年也完成了「破圈」。

在最紅火的2008年前後,類似「人們為了偷別人的菜或及時收自己的菜,而設置半夜鬧鐘」的新聞不斷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民生版塊,網吧裡會專門為「偷菜」這個網頁遊戲設置專區以供玩家們聯排開黑,甚至還有引發了心理學家們的學術爭論,熱議「偷菜到底是現代人的解壓行為還是出於維護人際關係的本質增壓」。

作者拍攝於2009年

這種火熱同樣也反映在資本市場上。

那是21世紀第一個十年。人們雖然已經認識到「網際網路是未來的主要生產力」,擁有著難以想像的市場潛力,但歸根結底的一個事實是:網際網路普及率剛剛達到34.3%,PC還是最主要的上網方式,穩定上網仍然是經濟能力、教育水平達標人群的少數行為,仍然有許多日常的生活場景沒有形成可行的線上解決方案。

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之前的那一年,人們甚至「行為藝術式」地進行過一場瘋狂試驗,用以嘲諷網際網路生活的不靠譜以及線下場景的不可替代性。

那是1999年9月,主辦方要求12名志願者在四間測試用房中封閉生活72小時,期間不能進行外出活動,只能通過網際網路與外界取得聯繫。試驗完成後心理學專家還將對測試者進行心理檢查,以評定此次網絡生存測試對測試者的影響。

當然試驗最終的結果還是比較樂觀的。比如72小時時間裡沒有志願者選擇中途退出,457號誌願者用3天時間開了一間網上花店,共產生了150元的盈利,還有志願者表示「只要給他足夠的錢 ,他能夠在網上呆一個月」。

但在最終呈現出來的媒體報導中,人們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幾個爭議當中:

首先是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峰教授在對志願者進行檢查後表示,完成72小時的測試後「各項檢測顯示,志願者們太疲憊了 」——這似乎佐證了人們「玩電腦有害健康」的猜測。

其次就是志願者們提到過了花費問題。72小時時間裡12名志願者花費高達6919.05元,其中一次網購140元書籍的過程還收取了70元運費——這讓部分媒體相信「網購系捨近求遠之舉,能在超市買到為何網購」。

還有個問題拋給了剛剛興起的中國電商。既然網購的現狀是普遍費用高、送貨慢,人們自然很關心針對這場試驗開通的網上食品超市,有沒有辦法將服務費低、送貨快的模式維持下去——但得到的答案是「如果不賺錢,我們還維持它幹什麼?」

這是中文網際網路「種菜熱」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從「理論」到「實際」,網際網路還需要提供更具有現實意義的解決方案來證明自己能夠成為「生活方式」。

而這也成為了中國網民擁有集體「賽博農耕回憶」的重要原因之一:

能夠「種菜」、支持「用戶與用戶之間完成非即時通訊之外的互動」、又不需要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單靠JAVA或者瀏覽器就可以使用的SNS社交網絡,太適合成為那個理想的答案,潛移默化地幫助人們將日常生活移植線上了。

那陣狂熱帶來的影響到現在也可見一斑。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炮兒們都會告訴你,當年在個人社交小站上種滿蔬菜,尤其是種滿高級蔬菜,是遠比自己QQ等級更值得拿來炫耀的東西。

與此同時,「種菜」也視為科技領域最前衛的網際網路應用場景,被大量的技術化提煉、模塊化應用到其他產品當中,這其中同樣側重於社交場景的網遊最為熱衷,直接推動了當時網遊界的「家園營造系統熱」。

譬如《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5.0》和《劍網三》就為玩家開闢了個人或幫會農場,《夢幻西遊》則進一步將農家小屋的婚喪嫁娶都植入了進去。

種田也要從娃娃抓起,被稱為「兒童版開心網」的《摩爾莊園》在上線一年後,佔教育部當年統計數量1/3的小學生都在這裡種田、包餃子、帶拉姆遛彎。

真實的摩爾莊園沒有上圖這麼好看

熱潮的另一個結果是「種菜即造富」。作為SNS巨頭的人人網正如日中天,巔峰時期市值和騰訊相當,甚至吸引了騰訊的跟進,在QQ空間增加搶車位、QQ牧場等類似的小遊戲來促活。

憑藉「全民偷菜」的熱潮,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在2009年成為了媒體追捧過的創業明星,被視作下一個馬化騰,開心網順利拿到融資,在當年九月流量就超過了創辦已久的校內網,在Alexa全球網站排名中國網站第八名、SNS網站第一名。

幾乎每個社交網站都在試圖在個人頁面裡加上各種各樣的社交小遊戲,增加用戶的使用時長、延長社交鏈條。普通人第一次獲得創造感和掌控感,於是,他們精心經營自己的農場,將它作為個人頁面形象的呈現之一,這類頁面小遊戲幾乎是那個時代網際網路願景的一個縮影:

「技術賦能,歡迎互聯,鼓勵社交」甚至「營造地球村」。

二、這位農民,來自遊戲

不過如果直接將中國網民的「賽博農耕情懷」,溯源於「偷菜遊戲」的培養其實也不準確,因為當年的個人社交頁面流行著的遊戲並非只能偷菜。

那幾年帶有個人小站風格的SNS平臺,幾乎都想著法地往個人小站裡增加頁面小遊戲的玩法,包括且不限於捏小人、小人鬥舞、養寵物等。仔細考古,至今我們還能從某些內容平臺的旮旯裡挖出當年技術宅出的教程視頻。

叫獸的早期作品裡經常出現這種「小遊戲」

並且隨著網際網路使用設備的逐漸普及化、移動化、智能化,以及網際網路使用場景的全面下沉,人們對於這類更多局限於娛樂、玩的SNS個人小站,實際上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留戀,而是「毫不留情」的拋棄,而「偷菜遊戲」也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走向衰落。

2016年,開心網創始人程炳皓在離職內部信裡就提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很多人認為開心網死於真假開心網之爭和新浪微博的興起,但隨之到來的移動時代和微信的興起徹底將開心網這個PC端的社交網站留在了上一個時代。」

換句話說:「種田」能夠成為中國網民的最重要的情懷之一,背後所包含的信息量遠比「偷菜」要大得多。

至於剩下的信息量在哪兒,「遊戲」可能是個突破口。

無論是否是因為玩家群體的代際更迭,當從小就養寵物小精靈的八零九零玩家成了市場內的主力玩家,他們本身對於養成、模擬經營的更高接受程度,不可否認的是「種田」是目前最受行業開發者青睞的題材之一。

尤其從2016年到如今的幾年間,專注種田的類型遊戲此起彼伏並不乏大作,如《星露谷物語》、《農場大亨》、年初的《動物之森》和今夏的《江南百景圖》,幾乎無一例外地在發售之後成功衝上銷量榜的前列。

與此同時,「家園營造系統熱」也在遊戲內進一步鋪開。從「開心農場」時代的適配RPG遊戲,演變為對全品類的滲透,包括且不限於TCG卡牌遊戲、對戰類MOBA遊戲等,譬如《明日方舟》、《陰陽師:百聞牌》等,模擬經營相關內容被給予了較高權重的存在。

與「偷菜」不同,這些獨立遊戲雖然同樣以「種田」為主要模式,但卻有著明顯的不同:

前者的遊戲性更多地建立在社交互動的行為上,通過好友彼此之間的協助、競賽等行為獲得遊戲快感,而後者往往尋求虛擬空間裡的沉浸式體驗。人們雖然偶爾也會參觀友鄰的島嶼和城市,但更多時候會退回到自己營造的小世界中,繼續流連在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想像之中。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論點:

遊戲、冒險活動以及時尚,都是藉助其審美來「逃出平淡的日常生活」的嘗試,他們既是現代社會碎片式體驗的審美形式,也是追求新鮮、刺激和創造生活距離的具體表現形式。

當然如果將「種田遊戲」提煉放大為它的本體「模擬經營」,齊美爾的觀點就更加適用了。因為簡單梳理時間前其實不難發現,對於「種田」、「養家」、「農婦、山泉、有點甜」的遊戲模型幾乎輕易地打破了所有區域、信仰、人種帶來的客觀區隔。

比如「種田遊戲」所在的遊戲品類,即模擬經營的玩法就首創與於中國傳統文化迥異的美國,現代意義上第一款城建經營的遊戲《模擬城市》由Maxis製作,奠定了開局一個碗,結局一個國的玩法,並且在2000年向這一遊戲品類推動到巔峰。

當時Maxis正式對外發布的《模擬人生》系列,第一次讓人們感受到了「自由成長」帶來的迥異遊戲體驗——原來玩遊戲也可以不像《半條命》、《三角洲特種部隊》那樣手忙腳亂?也可以不像《星際爭霸》、《帝國時代》那樣爭分奪秒?

臺灣遊戲人曾經參考模擬人生+大富翁,推出過經典的《虛擬人生》

種田遊戲正是乘著這股模擬經營遊戲熱的東風逐漸進入普通玩家視野,受美國遊戲產業影響頗深的日本,同時也是農耕民族的日本人迅速做成了農耕的版本。

1996年,日本人推出了種田遊戲的鼻祖《牧場物語》,基本建立起今天的種田遊戲玩法——玩家扮演牧場的主人,可以進行種植農作、畜養家畜、伐木釣魚、挖礦採集、敦親睦鄰、結婚生子等等各式各樣生活事務——是不是能看到今天《動森》的主體框架?

到今天這甚至已經成為整個遊戲圈的「風俗習慣」:只要你敢開放自由度,只要你挨得上「沙盒模擬」的邊,玩家們就敢在裡面嘗試「種田生存」、「安居樂業」的路子。

比如像素沙盒遊戲《我的世界》的玩家,有人在裡面搭建可以運行的單片機,也有人在裡面種種蔬菜建建牧場。

三、嘴裡都是種田,背後都是生意

出生於19世紀末的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對於遊戲曾有過一個經典觀點:「作為一個物種,我們都是遊戲的人,我們的天性,就是在遊戲中理解世界,在遊戲中設計自己的世界。」

這個觀點乍一看有些異想天開,畢竟很多遊戲都建立在「遊戲和現實有壁」這個假設上。但一百多年過去了,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更多遊戲方式,對遊戲的凝視不僅僅只是停留在玩家和製作者內部,遊戲設計確實也以更直接的方式介入了現實。

這裡要介紹一個概念:「遊戲化」(Gamification),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利用」遊戲「相關的符號體系,對」非遊戲「的真實世界進行修辭性表達,或者說,是將遊戲的元素表達、規則系統、反饋體系和激勵機制融入「非遊戲」的領域內,以此吸引、激勵人們參與到某個過程中。這類設計包含三個基本元素簡稱PBL:

點數(points)、徽章(badges)和排行榜(leaderboards)。

翻譯成中文的有關遊戲化的書籍

很多遊戲學家都希望能把遊戲化的設計應用在教育和健康管理上,但商業實踐總能先行一步。並且得益於手機移動端的普及和大數據方法的發展,遊戲化的概念出現後,便被國人迅速實踐起來。

支付寶的「螞蟻森林「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賽博農村,它在2016年上線,成為很多人日常轉帳付錢之外打開支付寶APP的動力之一。

它的運作機制就是很典型的遊戲化策略:

給用戶加一套績效機制,向用戶們反饋步行、騎行、乘坐公共運輸獲得的綠色能量(點數),以支付寶好友排行榜(排行榜)、等待虛擬的樹長大後就獎勵用戶一顆真實的樹(勳章)等獎勵驅使用戶更多地使用支付寶。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收穫了低碳生活的方式,支付寶平臺收穫了用戶的一個個點擊量和使用時間。

最近又開始讓你種果樹

拼多多在同樣的策略上同樣遊刃有餘。作為專注C2M團購起家,一直是一家熱衷社交的電商平臺,自帶的社交基因迅速沿用了社交小遊戲的玩法,在2018年推出了線上虛擬果園的小遊戲「多多果園」。

完成每天任務獲得水滴或肥料,包括且不僅限於瀏覽商品、拜訪+偷摘好友、購物、邀請好友、抽獎等……用戶日積月累,等待瓜熟蒂落之後會獲得一箱真的「免費水果」。說它免費也免費,說它不免費也不免費,本質上都是用用戶時間成本和操作做交換,平臺看中的則是日活、黏性、廣告播放量和盤活老用戶等。

現在,在APP裡種樹種菜養小雞仔,這種農耕小遊戲已經成為了各大電商巨頭的標配。天貓的「芭芭農場」、京東的「免費水果」,乃至美團的「免費領水果」都在寸土寸金的APP首頁佔據了一塊空間。

騰這個一塊區域的刊例價是多少

用戶會發現在電商平臺上種果樹,起初會很快獲得一箱水果,但水果會越來越難得到。人們度過了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可望不可及的數碼甜頭已經無法滿足最廣大的網民,這條賽博農耕的產業鏈取材於現實,最終又回歸到了現實中去。

賽博人也吃仿生瓜嗎?這個答案是否定的,人們在玩樂中遊戲,也在遊戲中被玩樂。

四、種田和種田

中國人在賽博空間裡農耕,有時候是作為有充分主動性的玩家,但有時候只是作為提供數據的一個個數字節點。

人們曾將遊戲視作「第九藝術」,但作為一種藝術的文本,它自然無法逃開被誤解和被挪用的命運。研究遊戲的學者劉夢霏認為,遊戲的核心元素有三個:主動性、規則和人,從這個角度看來,遊戲幾乎覆蓋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她在接受GQ採訪時所說:「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在現有社會中都已經是玩家了,不管你玩的是不是電子遊戲。」

要解釋模擬經營的魅力,回答可以有很多。譬如虛擬經營玩法豐儉由人,完全取決於玩家個人的腦洞,並沒有一條賽道比拼玩家的成果使得這種模式有廣闊的受眾面,而「養成系」模式又會帶給玩家陪伴感,最重要的是,玩家可以在這種虛擬空間中體會一種輕而易舉就能對現實進行改造和介入的感覺。

正如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說,「遊戲從現實生活中獲得了它的基本主題:追逐與狡詐,體力與腦力,競爭與對機會的依賴,以及對自己不能左右的強力的偏愛。」

這也應了上面提到的他的後續論點——遊戲、冒險活動以及時尚,都是藉助其審美來「逃出平淡的日常生活」的嘗試,他們既是現代社會碎片式體驗的審美形式,也是追求新鮮、刺激和創造生活距離的具體表現形式。

農耕遊戲的火熱並非因為人們對體會另一種人生的欲望有多強烈,而是一種認清現實後的妥協——人們有遊戲需求,但越來越沒有精力,也不願意支付操作成本和學習成本,畢竟種地種菜可比經營一家監獄(《模擬監獄》)或經營一家動物園(《動物園之星》)要簡單多了。真實的甜頭(一箱免費水果)相比於遊戲的藝術性和可玩性來說,給人們的驅動力會大得多。

歷史並不重複,但總是押韻。

農耕遊戲從個人小站時期發展到今天,歷經十幾年,而熱度不減,這是因為模擬農耕這種玩法多麼有優越性或藝術性嗎?可農耕遊戲和」社交性「的糾纏告訴我們答案並非如此,它快速簡易地填餵了人們遊戲的天性和需求,但也容易被利用。

總之種田和種田越來越不是一回事了。

本文由 @網際網路指北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App體驗報告及改進建議
    產品概況背景介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是中國最大、最活躍、最具人氣產品經理學習、交流、分享平臺。社區目前擁有300萬忠實粉絲,其中產品經理佔比50萬, 中國75%的產品經理都在這裡。產品經理這款APP是繼Web端之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推出的移動端產品,更加便於資訊信息的獲取以及產品經理之間的交流學習。產品簡介產品經理這款App主要以業界資訊動態,產品的互動設計運營等相關的文章為主,也有著關於行業招聘,職場攻略的文章,是一款將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部涵蓋進去的App。
  • 【人人早報】第346期:2014年中國產品經理職業發展報告
    早報導語近幾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口號喊的越來越響,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產品經理這一崗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成立4年以來,一直服務於中國的產品經理,結合我們這幾年對產品經理行業的分析和認識,為大家整理出2014年度產品經理職業發展報告。新的一年,重新出發。早報雞湯圓規為什麼可以畫圓?因為腳在走,心不變。你為什麼不能圓夢?因為心不定,腳不動。
  • 數據分析實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上篇):平臺視角
    乾貨滿滿的上篇,不僅僅是一篇數據分析,相信你將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網站和發展會有新認識,歡迎指導交流~起因看了幾年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以下本文中簡稱人人),從來只是個看客和學習者。最近因為比較閒,也在總結這幾年來的工作心得。近一個月前終於有了第一次投稿,如何通過小程序和微信社群來構建產品運營體系?
  • 網際網路正在失去記憶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很難想像在十多年前,有數據統計稱現代人每天接收資訊量是古代人(1000年以前)信息量的一百萬倍,雖然統計口徑存疑,但信息過載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具體可以我之前寫的相關文章:《從「去我的收藏夾吃灰」聊起,如何從產品角度解決信息過載問題?》
  • 地圖服務App分析報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二、運營情況分析地圖服務app整體滲透率每5個移動網民中會有3個裝有地圖服務app。地圖服務app近6個月穩中有升,今年5月份滲透率達61.5%,用戶規模為5.54億。最近6個月,高德地圖MAU一路攀升,而百度地圖MAU在3月出現低谷,隨後又在5月趕上高德地圖,兩者MAU量級都在2.8億左右。騰訊地圖6個月MAU均值達2千萬,和地圖MAU為1千萬,搜狗地圖MAU為60萬。
  • 常用推薦算法介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就剛才用戶A和用戶B的例子而言,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相似度為:餘弦公式本身應用範圍很廣,量化相似度在搜索推薦,商業策略中都是常見問題,餘弦公式是很好的解決方案。就推薦本身而言,計算內容的相似度,計算用戶的相似度,計算用戶類型的相似度,計算內容類型的相似度,這些都是可以應用的場景。1.
  • 競品報告 | 模板讓競品分析一文不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競品分析報告是一份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導向性手冊,但是現在很多的報告,真正有效信息都太少。既無參考價值也不具有導向性,通篇都是定式模塊以及表面信息地堆徹,就像寫的八股文。
  • 湖南耕心自然農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童軍
    傳承農耕倡生態,心繫民生為天下 ——訪湖南耕心自然農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童軍 湖南耕心自然農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童軍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實踐,自成一套「土著農耕」的種植體系。他一直以來多 方收集遺留下來的老種子,願用中國老種子播種一個善農善耕的田園,傳承中國農耕, 保障食品安全,努力讓更多的人能吃上安全放心的大米。
  • 爆款產品打造公式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二、爆款產品總結以上10款爆品都是近2—3年出現的,從其中我們可以大概一窺消費電子產品的走向以及市場變化,主要表現為幾個方面:消費升級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從口腔護理產品和個人護理產品方面可以發現,消費升級背後是技術更新和成本下降的迭代帶來的消費觀念改變。
  • 定性研究數據的敏捷量化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實際工作中,用戶調研階段可能會已經花費了較長的時間,出於對時間成本、工作進度、問題時效性等多方面的考慮,總是希望能儘快的輸出一個用戶調研數據結果,給產品的迭代優化提出改進方向和計劃。本問將會講一種簡單迅速的處理用戶調研問題優先級的量化方法。
  • 人人車範秦:傳統產品經理已死,重新定義PM
    範秦,前戴爾中國校園市場銷冠;前百度資深商業產品經理,全在行唯一的雙9.9分話題行家。曾帶領團隊,瀕死產品實現一個季度翻身逆襲,客戶量*10,負責過增長黑客、供應鏈運營,品牌廣告策略等多個傳統PM不會涉及的領域,有多個快速翻倍的戰例。
  • 科技惠農,智贏未來|慧植農當家APP斬獲全球應用創新大賽兩大獎項
    慧植農當家獲最具社會價值獎和星光創意獎杭州睿坤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管徵超(左二)上臺領獎 12月2日,華為HMS全球應用創新大賽中國賽區頒獎典禮如期在深圳舉行!中國賽區5項大獎重磅揭曉,20款應用獲獎,18支隊伍共獲獎金20萬美元。
  • 產品經理要訣 | 聯想能力是產品經理向上發展的關鍵之一
    但一個產品負責人必須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永遠跟在競爭對手後面。因此聯想能力是產品經理向上發展的關鍵之一。雞湯系列繼續獻上,雖然說是雞湯,真正領悟的人還是很少。愛看的人可能比實例少,但不同階段的人看起來可能有不同的味道,每一個字都是我最近一年才得出來的。下面正文。產品經理的第三條要訣是聯想。
  • 三瑞農科副總經理韓旭東辭職
    挖貝網 3月25日消息,近日三瑞農科(836645)發公告稱董事會於2020年3月25日收到副總經理韓旭東先生遞交的辭職報告,自2020年3月25日起辭職生效。
  • 產品新人必須掌握的業務分析思維方法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產品新人在進行業務分析時有必須掌握的思維方法論;本文主要講述解析業務問題的方法論,同時演示運用此方法論來解析「如何提升學生對食堂的滿意程度?」這一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解析業務問題的主要步驟流程梳理,尋找漏鬥和閉環;各模塊分析:明確理想態、梳理影響理想態的因素是什麼?
  • 機器學習|特徵工程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簡單來說就是算法的前期處理階段,經過特徵工程處理後的數據是無法直接通過肉眼辨別處理的好換,只有通過算法的結果反推特徵工程處理的好壞,如果模型任何效果不好,任何一個模型的效果都不好,八成是特徵工程不好,需要重新做特徵工程。
  • 網際網路考古地圖(上)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網際網路世界裡有太多出現得比誰都早,結局比誰都慘的悲劇。動漫、漫畫、戲劇、音樂、遊戲、視頻,啥都賣。有一點點 B 站的影子,相似之處是都很受粉絲們喜愛、粘性超強,不同之處是這個網站的視頻播放器實在太爛。85. DuckDuckGo(2008年)對搜尋引擎來說,搜索結果越精準就越好嗎?它說不一定。DuckDuckGo,堅決 diss 谷歌的非知名搜尋引擎。
  • 5G時代的新商業版圖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5G的即將到來,移動網際網路也接近尾聲,用戶總規模已經負增長,各大產品數據都有一定程度下滑,消費網際網路整體進入了寒冬,除了短視頻領域還在進行最後一場角逐,其他方面均已乏善可陳。註定又是革命性的一代,5G時代人與人、物與物都將連接,網際網路模式將席捲整個產業端,未來機會還是來自網際網路。
  • B端的靈活用研方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目前,在市面上、實際工作中,大家已經了解和使用過很多用研的方法,很多都是面向市場的C端產品的用研具體實施步驟,針對B端產品用研會可以有靈活調整空間。兩者有哪些不同?會有哪些靈活調整的地方呢?B端產品用研問題與解決思路用戶地理分布廣,用戶面談、焦點小組等面對面的用研方法成本較高。產品實際使用用戶業務繁忙,較難抽出時間參加用戶調研,或者參加調研,敷衍應對。很多企業產品、交互都負責用研工作,其它任務重時,用研人員短缺,很難進行大規模的用研。 一次需要調研的功能過於複雜,從調研、總結分析大、輸出報告、需求落地整個過程時間成本大,影響產品上線進度。
  • 《奇葩說》連續7季爆火,產品經理能得到什麼啟示? | 人人都是產品...
    02 奇葩說的成功,對於產品經理的啟示而作為產品創造者的產品經理,從奇葩說的成功中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其實1-3年產品經理面臨著跟第五季《奇葩說》一樣的困境:從19年開始,整個行業,對於初級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純技能/執行/功能型產品經理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