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的靈活用研方法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2021-01-10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針對B端產品,它的用戶調研需要結合什麼特色進行呢?其中又有什麼步驟與注意事項呢?本文將為你揭曉。

目前,在市面上、實際工作中,大家已經了解和使用過很多用研的方法,很多都是面向市場的C端產品的用研具體實施步驟,針對B端產品用研會可以有靈活調整空間。兩者有哪些不同?會有哪些靈活調整的地方呢?

以下是自己做B端產品經驗的一些看法和總結,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話不多說,請您過目,多多指教哦~~^_^

1. B端產品的特點1.1 產品分類公司管理服務,常見的HR系統、OA系統。公司業務運營服務,包括供應鏈系統、ERP系統、財務系統、運輸系統、生產系統等各種業務處理系統。1.2 產品特點

(1)用戶特點

面向企業內部或者某一商業領域內特定的用戶群,各功能使用人數總體上較穩定,甚至部分功能只有幾個人在用。

用戶為企業內部員工或者固定客戶。

(2)產品研發

企業成立團隊內部研發直接採購,使用第三方相關平臺

(3)需求特點

面向特定用戶群體,可以收集更明確的需求,實現快速迭代。

更深入的需求挖掘,需要有對行業和業務的深入理解,並且深入到用戶實際工作場景。

2. B端產品用研問題與解決思路用戶地理分布廣,用戶面談、焦點小組等面對面的用研方法成本較高。產品實際使用用戶業務繁忙,較難抽出時間參加用戶調研,或者參加調研,敷衍應對。很多企業產品、交互都負責用研工作,其它任務重時,用研人員短缺,很難進行大規模的用研。 一次需要調研的功能過於複雜,從調研、總結分析大、輸出報告、需求落地整個過程時間成本大,影響產品上線進度。不同類型的用戶群體,有不同的業務規範,進行總結分析時較難形成完整性的用研結果.不同用戶權限使用的產品功能不同,可能找不準調研目標用戶。

當然,實際工作中進行用研工作,不同的企業,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要遠比列出來的多。尤其是沒有專門用研團隊的中小型企業裡,用研工作遇到的問題會更多。

B端產品的用戶量較少切相對穩定,目標用戶更好尋找。所以B端產品的用研相對於C端產品,可以更加靈活,應該根據企業本身情況、產品發展階段等多種因素,選擇合適的用研方法,建立企業靈活的用研體系。

下面就做一下整體說明吧。

3. B端產品用研詳解

正常來講,所有的用研方法都可用於 B端產品。根據B端產品的特點和用研可能遇到問題,不同的用研方法,可以進行靈活的變動。

用研方法分為 二手資料研究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三大類,本次僅針對定性和定量部分展開,二手資料研究受B端產品特性影響較小,本次不做詳細解釋。

3.1 定性研究方法

從用戶訪談、用戶反饋報告、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用戶觀察、任務路徑分析、典型用戶調研7種方法,逐個展開說明。

用戶訪談的靈活使用:3-7天

1)招募「用戶」

根據本次用研調研功能、問題、目的,通過後臺數據篩選用戶,也可以通過聯繫公司管理部門、外部企業負責人等進行用戶推薦,通過郵件、電話確定具體人員訪談時間。

註:實際工作中,不同用戶對功能的理解、使用等都會有所差異,每個用戶都會遇到比較獨立的問題,用戶訪談可能會對問題有遺漏,進而影響用研的結果,為了獲取用戶更全面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以企業或部門為基本「用戶」單位,根據用戶規模、業務量等數據,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用戶」,事先收集整理企業或部門用戶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然後對單個的「用戶」代表進行訪談。

2)訪談執行

進行訪談時,最好是面談,可以更加了解用戶的工作環境、更暢快的溝通、更方便的觀察和記錄。

但是為了節約經濟、時間等成本,也可以進行遠程視頻或電話訪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正式訪談開始前,通過視頻、電話、拍照、聊天等方式,提前了解用戶的工作環境與場景,訪談時可以打開用戶攝像頭,更方便觀察用戶的表情等。

3)其他說明

如果發現問題較多且分散,且用戶數量不超過1000,可以考慮進行全部相關用戶進行準確的定量研究。同時也可以結合可用性測試等相關的結論綜合分析。

用戶反饋報告:3-7天

1)收集用戶反饋

確定一段收集期,在收集期內整理用戶反饋的交互體驗、業務邏輯、系統bug等各方面的反饋信息,並進行歸納整理。

2)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收集

A整理用戶通過「用戶反饋」反映上來的問題,並展開分析及建議。b安排收集日常系統、工作等相關的問題工作任務,並由專人負責。C提供更多用戶日常問題的反饋途徑(例如微信用戶群、產品社區等),並有專人來負責分析處理。

3)有效反饋分析

①針對上面的所有反饋,進行過濾、合併,進一步篩選出描述清晰,可跟進的有效反饋②進一步合併相似的反饋,得到具體待跟進問題,按具體問題類型進行分類,得到分析結果

4)優化方案建議

給出優化方案,並設定優先級(可通過各種方式確定優先級,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焦點小組:3-7天

1)制定計劃:項目目的、樣本選擇、焦點小組數量(4~8組,6~12人/組)和研究人員的職責。

2)用戶招募:基於研究目的,選擇目標用戶,確保樣本(組)是均勻的變量。

3)確定座談會具體事項:確定時間、地點、方式等具體事項,通知用戶。

4)座談會進行:最好是可以聯繫用戶集中到一起進行,條件受限制,也可以通過會議室遠程會議來執行。

5)數據分析與總結:

分析由主持人完成,可以增加1-3人參與分析,以減少主持人的偏見。

第一階段的分析發生於主持人和研究員決定要進一步促進哪一反應或重定向。

第二個階段發生於每一個會話,研究人員與分享意見和看法的小組互動,並確定會議的主題。

最後,研究人員再次審查轉錄的錄音等文件,再次捕捉關鍵思想。

焦點小組是為了獲得人們的意見和而不是確定他們的意見。

可用性測試:>8天

B端產品可用性測試和C端產品方法類似,比C端更快的找到目標用戶,快速挖掘需求,不太需要做更多的靈活變動。

用戶觀察法:3-7天

做好觀察規劃確定觀察目標用戶與用戶溝通具體時間,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通過出差去現場或遠程桌面+語音電話,進行觀察。遠程建議時間半小時-1小時,現場1~2小時。調研結束後,要根據大綱快速整理觀察所得,建議1小時之內、當天整理完成。

其他說明:

在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中進行觀察。可以和可用性測試相結合,例如我們可用性測試完成前後,可以要求用戶在線上環境做幾筆正式的工作任務,進行觀察和記錄,並記錄一些相關問題。藉助更多技術手段幫助我們做觀察。第三方平臺、高科技設備等,將一部分信息量化。通過項目前後的性能測試,針對有效性、效率、滿意度三方面,就行可用性測試的定量化。

任務路徑分析:3-7天

最好是可以通過後臺數據埋點實現;可以通過用戶觀察法結合具體操作做分析;可以通過高保真原型可用性測試時做初步分析。

典型用戶:≤3天

在日常用戶研究中,發現有代表性的典型專家用戶,可以作為定性研究的長期對象,為系統優化持續不斷的提出優化意見。

典型用戶是在限定的企業資源條件、產品定位下,產品的主要使用群體

典型用戶是產品存在的前提條件,只有找到一群有穩定、可持續的需求的用戶,才可能發展出產品的形態,因為項目是對有明確目標、時間和需求範圍的任務的組合。

3.2 定量研究

調研問卷、AB測試、後臺數據分析(數據埋點)、熱力圖(第三方平臺、保密性)。

調研問卷:3-7天

執行時,可以根據產品實際使用人數選擇是否做抽樣,當人數1000以下時,可以考慮對全部用戶發放問卷,做更精確的分析。

超過2000時,當然樣本量越大會越精確,還可能發現更多的新穎問題,但為控制預算,一般能夠看出問題得出結論即可,不用採集過大的樣本。

也可以以企業或部門為基本「用戶」單位做粗略分析。

AB測試:>8天

為網站或應用程式的界面或流程製作兩個(A/B)或多個(A/B/n)版本。在同一時間維度,分別讓組成成分相同(相似)的分支用戶群組隨機的訪問這些版本,收集各群組的用戶體驗數據和業務數據。最後分析評估出最好版本正式採用。

後臺數據分析:3-7天

所有B端產品最直接,最有效的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埋點不會一步完成,會根據第一次埋點基本數據情況,根據發現的問題,增加埋點,找到問題並解決,是由粗到細、不斷迭代的過程。

4. 定性用戶研究體系建立步驟一:確定用研目的步驟二:確定用研方法、時間和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包括:項目溝通和確認→定性大綱設計與確認→用戶招募→執行→定性研究報告

步驟三:定性問卷設計

問題要有針對性、注意對典型用戶的深度研究。

步驟四:研究執行步驟五:結果輸出

在獲取用戶真實需求的同時,也同時增加了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和期待。

5. 定量用戶研究體系建立

通常情況下,一次嚴謹完善的用戶研究是先進行定性調研,整理過研究資料得出初步結論後,會有一些模稜兩可的答案,比如得到完全相反的兩組反饋以及多個因素被提煉出,但無法排列他們的優先級,或者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和一些新穎的觀點及建議。

那麼這個時候,定量調研就需要籌劃展開針對需要驗證的結論,一些未解決問題或未深度考察問題設計問卷。

步驟一:準備好做用研的各項數據步驟二:定性調研

方法:焦點小組、用戶訪談。

步驟三:結論匯總及定量問卷設計

結論匯總:其中需要籌劃展開針對需要驗證的結論,一些未解決問題或未深度考察問題設計問卷。

問卷設計:單層問卷、多層問卷;紙質問卷、網頁問卷;驗前問卷、驗後問卷;開放型問卷、封閉型問卷。

步驟四:定量調研分析

分析方法:單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統計、聚類分析、相關分析等數理統計分析方法;

主觀經驗測量(常見於可用性測試的分析),上次分享的主觀量化方法;

Noldus操作任務分析儀、眼動績效分析儀。

步驟五:最後結果的輸出

根據最初發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得到量化數據。為需求優化,產品迭代提供合理建議。

有從事B端產品工作的小夥伴,歡迎一起探討溝通,一起進步哦,歡迎聯繫我~~

 

本文由 @Ace-老糊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定性研究數據的敏捷量化分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筆者在本文給出了敏捷量化分析方法,可供同學們參考並交流。上一篇文章講了B端用戶調研的一些靈活方法,當收集到用戶調研的數據之後,接下來就是做問題的整理、分析和優化了。實際工作中,用戶調研階段可能會已經花費了較長的時間,出於對時間成本、工作進度、問題時效性等多方面的考慮,總是希望能儘快的輸出一個用戶調研數據結果,給產品的迭代優化提出改進方向和計劃。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編輯導讀:近些年,B端產品成為行業的「香饃饃」,市場潛力巨大。很多B端產品經理都在討論,如何在B端產品的建設中,融入C端產品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對你有幫助。本篇文章,我們來討論一個近兩年,尤其是今年,在B端產品經理圈子中經常被提及的話題。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App體驗報告及改進建議
    產品概況背景介紹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是中國最大、最活躍、最具人氣產品經理學習、交流、分享平臺。社區目前擁有300萬忠實粉絲,其中產品經理佔比50萬, 中國75%的產品經理都在這裡。產品經理這款APP是繼Web端之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推出的移動端產品,更加便於資訊信息的獲取以及產品經理之間的交流學習。產品簡介產品經理這款App主要以業界資訊動態,產品的互動設計運營等相關的文章為主,也有著關於行業招聘,職場攻略的文章,是一款將產品經理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部涵蓋進去的App。
  • 人人車範秦:傳統產品經理已死,重新定義PM
    我做過用研,我所在的公司做的產品用研全部是我自己做的。我做過策略,B端,C端產品。我從百度離職進入的第一家創業公司,我負責C端期間用了一個季度時間,帶我的團隊,把這個企業從訪問到定單成功,轉化率翻了一倍,那個季度正好是我們的淡季,流量大概跌了20%,所以0.8乘2等於1.6,我們讓整個公司定單增長了60%,公司拿著那個數據融了公司C輪。
  • 對比C端產品,B端產品如何做需求分析?
    業務體驗是高時間成本的方法,但也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可以把產品經理置於業務人員的角度去體驗一段時間,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是完全可以培養出業務人員的用戶視角,否則單靠想像讓產品經理具備B端業務人員的用戶思維,是一個高難度的事情。原型演示不容忽略,設計好原型後讓干係人進行確定,避免開發出的產品與干係人設想的不符。
  • 乾貨分享|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
    編輯導語: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靠指標進行判斷,在B端產品中也是如此,指標可以幫助我們進行分析和推理,特別是對平臺和業務進行分析時可以用到;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B端產品的指標設計思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用戶研究經驗分享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為什麼要用研(動機?解決什麼問題?)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可以多問為什麼,這個習慣可以幫助自己思考的更加全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  l)在什麼情況下用研?  2)不同場合的用研是不是有局限性?  3)用研應該關注哪些內容?  4)用研應該用什麼方法,不同的方法在哪些場合使用?
  • C端產品與B端產品 到底有什麼異同
    三、B端和C端產品的差異我們來看一個例子,C端產品和運營非常喜歡用一個詞——「儀式感」。攜程也用過這個概念,具體來說,這種儀式感的體驗是:預訂酒店時,需要用戶先在酒店詳情頁領一張優惠券,然後預訂時就可以用了。
  • 常用推薦算法介紹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二維空間向量表示方法為,多維空間向量表示為,向量是描述事物一種很好模型。對於向量和而言,他們的在多維空間的夾角可以用向量餘弦公式計算:餘弦相似度的值本身是一個0~1的值,0代表完全正交,1代表完全一致。就剛才用戶A和用戶B的例子而言,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的相似度為:餘弦公式本身應用範圍很廣,量化相似度在搜索推薦,商業策略中都是常見問題,餘弦公式是很好的解決方案。
  • 數據分析必備——統計學入門基礎知識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不論在什麼崗位,都要懂得本崗位的基礎知識,打牢基礎後面才能穩步發展;數據分析也是如此,數據分析必須要掌握統計學的基礎知識;本文是作者分享的關於統計學入門基礎的知識,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要做好數據分析,除了自身技術硬以及數據思維靈活外,還得學會必備的統計學基礎知識!
  • 2020年,關於B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編輯導讀:B端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各大企業和巨頭紛紛入場,希望能挖掘出市場的最大價值。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梳理總結了自己在B端產品上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2020年是我來到創業公司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新業務、新市場、新產品。這一年忙忙碌碌,做項目、定產品,沒太多時間思考。
  • B端C化也許是產品設計的新風向
    編輯導讀:C端行業已經是一片紅海,流量紅利幾乎已經見頂,不少企業將目光轉向了B端行業。儘管B端產品未來可期,但是初次接觸B端的產品經理還是一頭霧水,更有觀望者遲遲不能下定決心。而作為產品設計師來說,B端產品設計大有可為。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 B端產品如何做競品分析?
    相比於C端產品,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確實很大,難點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信息獲取困難:因為B端產品大多數都要錢,不要錢的產品要麼試用功能少,要麼不符合自己公司的產品定位,所以獲取競品信息的渠道途徑較少。例如:銷售發現客戶已經在用一款OA系統但即將到期,銷售通過自己的關係,將下一期的訂單拿下,並告知產品部門,客戶之前用的產品以及相關資料,希望產品部門能夠做的更好。那麼這個時候做競品分析時,就需要仔細研究干係人推薦的產品。2. 如何找尋競品根據以上幾個維度,我們可以去篩選我們的對標競品;我們該如何去查找競品呢?競品獲取的途徑都有哪些呢?
  • 網際網路正在失去記憶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這句針對犯罪行為學的經典語錄,常常被我們引用,用以形容在網際網路上,人人都會留下記錄,這些記錄正是我們行為所保存的痕跡。也正是這些痕跡,保存記錄了我們的網際網路記憶。平臺的算法機制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這種現象的產生,但新的內容更奪人眼球、CTR更高、時長更長,用戶已經對內容用實際行動投票了,沒有平臺會逆用戶需求做推薦。因此可以預見的是,筆者此刻縮寫的這種文章並不會在任何平臺得到高曝光分發。在這種「快,更快」的內容創作風氣下,內容創作者自然更加注重內容的短期分發效率,標題黨、色情低俗擦邊球等內容層出不窮也就不足為奇。
  • B端產品,新市場的打法
    編輯導語:對於B端產品來說,應該如何發現並開拓新市場呢?本文作者通過自己的工作經歷以及與行業人士取經所得的啟發,從五個方面為我們總結了B端產品新市場的打法是怎樣的,希望看後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 競品報告 | 模板讓競品分析一文不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很多產品經理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甚至本末倒置,直接根據這些要素來找信息做「填空」。然而五要素法有兩個缺點:表面化——能發現競品的一些特徵,但是沒法弄清底層的推動因。滯後性——能觀察到競品當前做法的,但是無法預計後續的動作,永遠只能在對手完成相應動作後才去分析。
  • 數據分析實戰|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網站(上篇):平臺視角
    乾貨滿滿的上篇,不僅僅是一篇數據分析,相信你將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網站和發展會有新認識,歡迎指導交流~起因看了幾年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以下本文中簡稱人人),從來只是個看客和學習者。最近因為比較閒,也在總結這幾年來的工作心得。近一個月前終於有了第一次投稿,如何通過小程序和微信社群來構建產品運營體系?
  • B端產品設計3大流程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
    本文介紹了B端產品設計的三個流程圖:業務流程圖、功能流程圖、頁面流程圖,與大家分享!B端產品往往涉及複雜的業務關係和場景,線下業務一般會涉及到採購、銷售、物流、財務、人力、倉管等多個不同的部門和角色。如何用產品支撐B端業務落地是一項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要求產品經理既要有對宏觀的把控能力,又要有對細節的專注力。
  •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現在搞AI的公司,不管用什麼樣的算法,都想讓自己跟深度學習扯上點關係,因為這樣好像顯得逼格夠高。目前比較前沿的語音交互、計算機視覺等,就連神壇的Alpha Go的算法都是用深度學習。那究竟深度學習是什麼?到底有多強大?要怎麼實現?本文就跟大家一起討論下。
  • B端和C端產品的區別
    C端相對推廣比較容易,多是以產品驅動切入,或者營銷驅動,在到運營推動。6、產品層面 B端: 基於服務思維,工具化思維,更理性,B端更多的是幫助B端用戶聯結客戶,更好的讓客戶做到這點需要我們的服務,工具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