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款產品之前,往往需要先做競品分析,通過了解市場狀況以及競品們的優點缺點,來對症下藥,打造自己的產品。相比於C端來說,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會大一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本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如下6個步驟。
之前文章中有提到過,B端產品經理本質就是滿足企業的「組織欲望」;B端產品的種類繁多,行業不盡相同,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使用人群,最後表現出來的特徵就不同,產品滿足的需求以及產品最終形態會千差萬別。
我們做一款C端產品或者做某個功能之前,會先進行市場/競品的調研,通過調研來了解市場容量、行業情況、競品情況;但是B端產品與C端產品不同,由於B端產品的定製化、專業性,我們很難深入了。
相比於C端產品,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確實很大,難點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所以,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首先要確定,自己做一次競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帶著目的去做事情,才能更有方向性。一般的,競品分析的目的有 個方面:
通過差異化定位,打造自己的優勢,搶佔市場份額。這個層面的競品分析,重點是了解市場,進而確定自己的定位。
例如:早期的美團,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競品的分析,發現創辦了5年的餓了麼,雖然已經進駐12個城市,但是全國至少還有18個消費能力更強、更應該進入的城市,處於空白階段,而這正是美團的機會所在。
學習借鑑對方的優勢,借鑑對方的產品設計;構建完善自己的產品壁壘,深入挖掘需求後,構建自己的產品生態。
例如:抖音火爆的時候,微視早期版本與抖音的相似度非常高,在KOL的引入上,呈現的內容上,都是一路模仿,學習借鑑。
對於相對成熟的產品,要定期對市場情況,行業數據,市場的競品情況進行調研:
一方面,產品經理要時刻了解行業的變化趨勢,了解產業鏈的變化結構;另一方面也要同步了解市場上是否有新進的競品出現。已有競品是否有戰略性調整,是否推出行業新玩法。
舉個以前自己公司的例子:當時我們每周都會輸出一份標準的產品運營報告,在報告中,會對部分產品的部分維度進行「以周為顆粒度」的實時監控,大致結構如下:
一個領域內,總會有很多公司推出自家產品,不同領域也會有公司介入,各類競品蠶食市場的整體份額,那麼要如何選擇競品來進行分析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分析:
1)產品的「祖宗」
該領域內首個產品;要了解對方的創始人背景、當時的想法、經歷等等,有可能順著對方的思路可以做一些微創新。例如SaaS雲視頻會議行業,國外的zoom。
2)直接競品
即與自己即將要做的產品方向最相關的競品,也叫對標產品。直接競品需要全方位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3)間接競品
即與自己產品方向看似不相同,或產品方向不完全一致的產品,例如:外賣市場蠶食了泡麵市場。
4)頭部競品
即在行業內做的比較領先,市場份額處於領先的產品,例如:騰訊會議在中國的SaaS雲會議裡處於第一的位置。
5)關鍵干係人的推薦
即可以決定產品方向的人給出的推薦產品。
例如:銷售發現客戶已經在用一款OA系統但即將到期,銷售通過自己的關係,將下一期的訂單拿下,並告知產品部門,客戶之前用的產品以及相關資料,希望產品部門能夠做的更好。
那麼這個時候做競品分析時,就需要仔細研究干係人推薦的產品。
根據以上幾個維度,我們可以去篩選我們的對標競品;我們該如何去查找競品呢?競品獲取的途徑都有哪些呢?
1)關鍵詞聯想
通俗的說就是通過一個關鍵詞搜索出來的結果,找到其他的相關關鍵詞。
例如,搜索「產業網際網路」,可以相繼找到產業網際網路分類:交易平臺、增信融資平臺、智能製造平臺、服務業重構平臺;進而進一步去了解每一個平臺是什麼,有哪些企業,哪些是跟自己的產品方向更接近的。
這個方法一般適用於,自己目的不是很明確的時候,可以先使用「關鍵詞聯想」來擴展思路。
2)行業論壇
大部分行業都有自己的信息發布平臺,可以去平臺上搜索,例如:搜索「智慧城市論壇」會出現「千家網」。
3)媒體報導/行業峰會/第三方機構/行業報告
我們在查找競品的同時,也在搜集競品的信息。
所以說,一些報告中提到的競品也不能放棄。另外有時候會舉辦一些線下行業峰會、線下的展會,都可以參加,尋找競品,搜集信息。
4)企查查/天眼查/愛企查
通過這些網站,可以找到對應的一些競品。
例如:在天眼查中搜索「平安智慧城」並進入該公司的主頁下,瀏覽可以看到很多關聯競品,不過這些不是很精準,需要對每個競品進一步的瀏覽。
5)七麥數據
如果已經找到某一款競品,尤其是APP類的產品,可以在七麥數據網站中搜索它,然後查看其「IOS版本→應用信息」頁面一直下拉,會看到官方的推薦,從中可以查找。
例如:我通過騰訊會議可以找到的競品如下:
一個競品的分析,不僅僅是分析其某個功能點是否好用,更要了解其過往背景,所以我們將從以下3個維度來解構競品分析的維度:
1)發展概況
了解一個公司的發展情況,能夠更加清楚的從宏觀判斷,當前產品背景情況。一般發展概況包括:發展歷史、重大節點事件、核心目標、市場佔有率、投融資情況等等。
2)社會資源
除了了解本公司的發展情況,也需要同步了解其所在社會的資源情況,例如:政策情況、行業背景及趨勢、市場容量、優劣勢、公司在行業中的定位等等。
3)人力資源
公司情況了解後,需要了解公司內部,人員情況,對於大公司,一般了解競品所處團隊的人員結構情況即可。
對於小公司,需要了解創始人、管理層結構、優勢及規模等;如果有機會,最好能進一步了解清楚公司的人才構成,各個環節的骨幹力量,木桶中的長短板。
4)內部資源
了解當前競品團隊所具備的資源優勢,可以進一步探測清楚競品的研發實力,例如:國企關係、相關兄弟產品的口碑、用戶流量、合作方資源等。
5)資金實力
了解競品團隊的資金實力,也是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研發實力的手段之一,同時根據其資金實力,可以側面猜測對方的短期、長期策略,例如:盈利壓力、辦公環境、運營推廣費用、薪酬水平。
6)技術實力
了解對方的技術實力,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對方的核心技術點在哪裡,有哪些技術優勢。一般的技術實力,從三個方面了解:
7)戰略定位
了解對方的產品,屬於進攻型產品、還是防禦型、橫向擴張產品;不同的戰略定位,公司所投入的資源勢必不同,最後產品成功的機率也會受到影響。
部分企業,在第一業務發展比較良好的時候,會開始橫向拓展相關聯的更多維度的業務形態,以求尋找自己的第二曲線。
8)布局規劃
了解對方接下來要做的產品方向,計劃等信息。同時也要了解清楚接下來對方要怎麼做的信息,例如:開發什麼功能、招聘什麼人員、融資還是併購等等。
公司的背景了解清楚後,我們重點要了解競品這款產品的情況,進而找出核心競爭力和優化方向;競品產品的分析,重點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1)產品定位
與公司的定位不同,產品定位,重點關注當前競品的核心定位,包括產品屬性、產品定位(設計、定價),供應鏈級,核心競爭力等等。
2)用戶畫像
了解產品的定位後,下一步要了解的是當前產品定位的目標用戶的特徵,因為我們是toB產品,所以重點了解目標用戶的組織特徵、組織中的用戶特徵。
一般的,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一個組織的組織結構、角色權限、功能使用頻率、使用時段、規章流程等等。
3)產品功能
對於產品功能的了解,包括產品的產品業務流程、用戶使用流程、核心功能、特色功能、界面展示情況、迭代優化情況等信息。
4)產品性能
除了功能部分著重關注以外,競品的性能指標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例如:頁面打開延遲、視頻卡頓頻率、視頻清晰度、CPU佔用率、內存佔用率等等,當然根據不同的產品,性能的指標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局限於上述性能指標。
5)盈利模式
一般情況下,B端產品的盈利模式很比較明確,軟體授權使用,定製開發、業務分成、SaaS租賃等方式。
B端產品的運營與C端不同,B端的交付方式比較多,根據交付方式不同,最後的運營方式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兩類:
1)類C端產品運營方式
此類產品主要以SaaS類交付為主,多數情況下:
前期通過各類網絡進行推廣,獲取銷售線索;中後期直接發布產品,標準化上線交付,由專門的客戶成功及客服進行對接,完成產品的使用培訓;使用過程中,會有專門的人員進行跟進,反饋問題,督促續約等。
所以在做競品調研時,能儘量深入了解這些過程,會對產品的運營有很好的幫助。
2)類軟體開發產品運營方式
此類產品,一般定製化開發程度較多;前期獲客方式與C端產品類似,都會進行各類推廣。
在獲取到銷售線索後,開始與客戶接觸,前期充分調研需求、了解客戶需求及日常流程;然後有專業的方案經理進行方案的輸出和接觸,方案通過後,即開始確定需求,然後進入產品開發。
開發完成後,會有專業的售後工程師、項目實施工程師、培訓講師等對產品進行交付、運維、培訓,例如:系統交付後,提供全部代碼和技術文檔;3個月內為甲方單位提供2次全面系統使用培訓;提供1年的免費運維服務。
在數據維度上,產品的兩類產品的關注維度也不盡相同,前者與C端類似,更加關注下載量、註冊量、激活、新增、留存、轉化、召回等指標;而後者更加關注的是鍵詞搜索排名、銷售額、市佔率、百度指數、成本結構等指標。
了解了競品分析的各個維度,這麼多指標,我們該怎樣才能找到相關的指標呢?其實網上也有很多競品分析的方法,這裡我就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做個簡單的總結:
了解了以上分析維度,那麼我們要對某些競品進行分析,該如何展開呢?
一般的,我們會根據自身產品的發展情況,選擇性的進行分析。一般在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應分析的側重點會不盡相同,以下是大概列舉的分析側重點,僅供參考:
挑選不同的產品側重點,整理成精品分析的大綱,每一個側重點不能憑空猜測,必須要找到切實可行的結果;信息能獲取到就獲取到,獲取不到也不能胡編亂造。
如果加入了自己的猜測,例如寫競品的布局規劃,也一定要說明清楚這是猜測,猜測的依據是什麼等等。
以上就是B端產品競品分析的內容。以上所列的指標有很多,實際情況下,不一定能夠獲取到對方的指標,但是要儘量多的獲取到,並且用盡各種辦法,儘量獲得越多指標越好。
競品分析的最後,是要得到自己的結論,而不是簡單的分析一下競品。簡單的分析競品,對競品「品頭論足」,最後無法也就是發發牢騷,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了,要帶著目的去分析競品。
最終的分析結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析目的,針對性的總結,一般總結的維度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般情況下, 調研競品,要非常明確,自己調研競品的背景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問題必須要想清楚,沒有目的的調研,都是「耍流氓」。
通常,我們一般會找到很多競品,我們該怎麼做取捨呢?一般的,根據競品分析目的來進行選擇:
1)了解市場情況
在產品的規劃初期,或者即將要切入某個領域,我們需要了整個市場情況,了解市場裡有哪些玩家,行業產業鏈是如何的。
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全品類了解競品,然後把產業鏈上、中、下遊的頭部代表競品都了解一遍,了解不需要太細,但是要明確每個頭部的產品是什麼、定位是什麼、優勢點在哪裡、相互之間的對比點是什麼,然後選擇較為典型的競品,進行分析。
一般選擇的時候,選擇的產品要與自己的戰略方向大致相似,或者相同,在業內屬於頭部,或者某個產品在其競品領域裡面,業務覆蓋廣,玩法新穎,一直處於創新者或引領者,就可以選擇其做為競品來分析。
2)學習借鑑
一般的,學習借鑑時,自己已有的產品已經上線,具有一定的市場情況。
此時,根據要學習的目的,選擇代表性的競品。例如,要做界面的改版,則選擇業內界面、交互做的好的產品。當然,一般的也會選擇頭部的產品,因為頭部產品的各個方面都比較領先。
在學習借鑑的時候,不一定要了解自己行業的產品,如果是做頁面交互分析,或者視覺分割分析、或者商業模式分析,可以看看跨領域的產品,從中吸收靈感。
3)行業監控
行業監控階段:一方面要監控市場新的動向,新的新聞等;另一方面要監控已有的產品變化,此時一般會選擇產業鏈上、中、下遊比較頭部的產品進行監控。尤其是與自己產品屬於直接或間接的競品,更要密切監控。
總之,要根據分析的目的,有選擇性的去挑選競品。
根據上文提到的分析維度,分析方式,有選擇的進行分析。
一般的,先分析宏觀因素,包括行業發展等因素,再分析微觀因素,包括具體的某些競品,競品的各個維度以及表現指標,從公司維度、產品維度、運營維度上去拆解各個指標,深入的分析。
整理以上的分析,總結各個產品的優缺點;找到自己要發力的層面,然後規劃和布局,制定自己的產品發展策略。
以上,就是整個B端產品如何進行競品分析的方法步驟梳理。
其實對於競品分析,大多數人會套用網上的模板。但是萬事都有兩面性,對於剛入門的產品經理,可以去套用模板進行分析,看看網上的模板案例都包括了哪些維度,然後自己去套用,梳理成自己的競品分析報告。
如果是在行業內沉澱了多年的產品,其實在競品分析時,不一定要用到模板,更多情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去分析競品;但是在競品分析的過程中,要時刻牢記以下4點:
1)一定要帶著目的去分析競品
競品分析的目的,可能是工作上需要,也可能是自己想要提升這方面的能力,但是一定要明確出自己的目的,然後開始分析,否則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分析成流水帳,最終沒有任何意義。
2)根據受眾的不同,選擇競品分析的顆粒度就不一定相同
3)根據實際投入資源來進行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報告,是一個非常耗費精力、時間的過程,同時產出的結果也很難量化。
對於大公司,有專門的用研團隊、競調團隊來做;而對於中小型公司,不同職位由於關注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做出的競品分析維度又不盡相同。
我們需要根據公司可投入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等)以及需要分析的目的,綜合性的取捨一些指標,一些沒必要的維度和步驟,可以省略。
例如要調研各個競品的登錄方式,可以不用關注競品的宏觀性指標,直接調研其登錄的方式即可。
4)競品分析報告的展現形式是多樣化的
不同公司,不同團隊都有自己的協作習慣以及信息的傳遞方式。
競品分析報告,可以是電子表格,可以是海報、PPT、Word文檔等等,只要能夠高效的把自己的結論傳遞給受眾人群即可,每種報告的寫作方式不同,特點也是不僅相同的。
所以我們要關注的是,信息是否能夠高效傳遞,而不是關注具體選擇什麼形式來轉寫報告。
作者:兩隻貓爸;公眾號:PMGrow ,我會持續分享更多自己的心得,與大家一起交流成長~
本文由 @兩隻貓爸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