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產品如何做競品分析?

2020-11-25 人人都是..

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款產品之前,往往需要先做競品分析,通過了解市場狀況以及競品們的優點缺點,來對症下藥,打造自己的產品。相比於C端來說,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會大一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本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如下6個步驟。

之前文章中有提到過,B端產品經理本質就是滿足企業的「組織欲望」;B端產品的種類繁多,行業不盡相同,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使用人群,最後表現出來的特徵就不同,產品滿足的需求以及產品最終形態會千差萬別。

我們做一款C端產品或者做某個功能之前,會先進行市場/競品的調研,通過調研來了解市場容量、行業情況、競品情況;但是B端產品與C端產品不同,由於B端產品的定製化、專業性,我們很難深入了。

相比於C端產品,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確實很大,難點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 信息獲取困難:因為B端產品大多數都要錢,不要錢的產品要麼試用功能少,要麼不符合自己公司的產品定位,所以獲取競品信息的渠道途徑較少。另外針對細分領域(例如:無紙化辦公、某某智慧城市管理後臺)資料很難獲取到,就算能獲取到也是一些非常官方的簡單介紹性的東西,對於自己競品分析本身無實質性幫助;
  2. 標準化產品比較低:B端產品早期都是為某一類行業客戶定製化開發的,所以行業客戶特徵影響比較大, 組織特徵、商業模式、地域特徵等影響,都是沒有辦法標準化的;
  3. 分析競品,需要行業內知識,需要充分理解B端產品所在的行業情況,具備行業內的相關知識(例如要打造一個視頻PaaS平臺,至少要知道流媒體從採集到傳輸到播放的整個邏輯,壓縮編碼的一些常見的知識);

所以,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一、確定目的

首先要確定,自己做一次競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帶著目的去做事情,才能更有方向性。一般的,競品分析的目的有 個方面:

1. 了解市場,尋求產品差異化

通過差異化定位,打造自己的優勢,搶佔市場份額。這個層面的競品分析,重點是了解市場,進而確定自己的定位。

例如:早期的美團,通過大量的市場調研,競品的分析,發現創辦了5年的餓了麼,雖然已經進駐12個城市,但是全國至少還有18個消費能力更強、更應該進入的城市,處於空白階段,而這正是美團的機會所在。

2. 了解競品,學習借鑑

學習借鑑對方的優勢,借鑑對方的產品設計;構建完善自己的產品壁壘,深入挖掘需求後,構建自己的產品生態。

例如:抖音火爆的時候,微視早期版本與抖音的相似度非常高,在KOL的引入上,呈現的內容上,都是一路模仿,學習借鑑。

3. 了解市場與競品,監控行業動態

對於相對成熟的產品,要定期對市場情況,行業數據,市場的競品情況進行調研:

一方面,產品經理要時刻了解行業的變化趨勢,了解產業鏈的變化結構;另一方面也要同步了解市場上是否有新進的競品出現。已有競品是否有戰略性調整,是否推出行業新玩法。

舉個以前自己公司的例子:當時我們每周都會輸出一份標準的產品運營報告,在報告中,會對部分產品的部分維度進行「以周為顆粒度」的實時監控,大致結構如下:

二、選擇競品

1. 競品的選擇維度

一個領域內,總會有很多公司推出自家產品,不同領域也會有公司介入,各類競品蠶食市場的整體份額,那麼要如何選擇競品來進行分析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分析:

1)產品的「祖宗」

該領域內首個產品;要了解對方的創始人背景、當時的想法、經歷等等,有可能順著對方的思路可以做一些微創新。例如SaaS雲視頻會議行業,國外的zoom。

2)直接競品

即與自己即將要做的產品方向最相關的競品,也叫對標產品。直接競品需要全方位的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3)間接競品

即與自己產品方向看似不相同,或產品方向不完全一致的產品,例如:外賣市場蠶食了泡麵市場。

4)頭部競品

即在行業內做的比較領先,市場份額處於領先的產品,例如:騰訊會議在中國的SaaS雲會議裡處於第一的位置。

5)關鍵干係人的推薦

即可以決定產品方向的人給出的推薦產品。

例如:銷售發現客戶已經在用一款OA系統但即將到期,銷售通過自己的關係,將下一期的訂單拿下,並告知產品部門,客戶之前用的產品以及相關資料,希望產品部門能夠做的更好。

那麼這個時候做競品分析時,就需要仔細研究干係人推薦的產品。

2. 如何找尋競品

根據以上幾個維度,我們可以去篩選我們的對標競品;我們該如何去查找競品呢?競品獲取的途徑都有哪些呢?

1)關鍵詞聯想

通俗的說就是通過一個關鍵詞搜索出來的結果,找到其他的相關關鍵詞。

例如,搜索「產業網際網路」,可以相繼找到產業網際網路分類:交易平臺、增信融資平臺、智能製造平臺、服務業重構平臺;進而進一步去了解每一個平臺是什麼,有哪些企業,哪些是跟自己的產品方向更接近的。

這個方法一般適用於,自己目的不是很明確的時候,可以先使用「關鍵詞聯想」來擴展思路。

2)行業論壇

大部分行業都有自己的信息發布平臺,可以去平臺上搜索,例如:搜索「智慧城市論壇」會出現「千家網」。

3)媒體報導/行業峰會/第三方機構/行業報告

我們在查找競品的同時,也在搜集競品的信息。

所以說,一些報告中提到的競品也不能放棄。另外有時候會舉辦一些線下行業峰會、線下的展會,都可以參加,尋找競品,搜集信息。

4)企查查/天眼查/愛企查

通過這些網站,可以找到對應的一些競品。

例如:在天眼查中搜索「平安智慧城」並進入該公司的主頁下,瀏覽可以看到很多關聯競品,不過這些不是很精準,需要對每個競品進一步的瀏覽。

5)七麥數據

如果已經找到某一款競品,尤其是APP類的產品,可以在七麥數據網站中搜索它,然後查看其「IOS版本→應用信息」頁面一直下拉,會看到官方的推薦,從中可以查找。

例如:我通過騰訊會議可以找到的競品如下:

三、選擇分析維度

一個競品的分析,不僅僅是分析其某個功能點是否好用,更要了解其過往背景,所以我們將從以下3個維度來解構競品分析的維度:

1. 公司維度分析指標

1)發展概況

了解一個公司的發展情況,能夠更加清楚的從宏觀判斷,當前產品背景情況。一般發展概況包括:發展歷史、重大節點事件、核心目標、市場佔有率、投融資情況等等。

2)社會資源

除了了解本公司的發展情況,也需要同步了解其所在社會的資源情況,例如:政策情況、行業背景及趨勢、市場容量、優劣勢、公司在行業中的定位等等。

3)人力資源

公司情況了解後,需要了解公司內部,人員情況,對於大公司,一般了解競品所處團隊的人員結構情況即可。

對於小公司,需要了解創始人、管理層結構、優勢及規模等;如果有機會,最好能進一步了解清楚公司的人才構成,各個環節的骨幹力量,木桶中的長短板。

4)內部資源

了解當前競品團隊所具備的資源優勢,可以進一步探測清楚競品的研發實力,例如:國企關係、相關兄弟產品的口碑、用戶流量、合作方資源等。

5)資金實力

了解競品團隊的資金實力,也是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研發實力的手段之一,同時根據其資金實力,可以側面猜測對方的短期、長期策略,例如:盈利壓力、辦公環境、運營推廣費用、薪酬水平。

6)技術實力

了解對方的技術實力,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對方的核心技術點在哪裡,有哪些技術優勢。一般的技術實力,從三個方面了解:

  1. 影響用戶體驗的技術,例如:H5混合式開發, 對方的頁面響應速度非常快,但佔用資源少;
  2. 技術專利,了解對方專利技術有哪些,都是屬於哪一方面。比如技術性專利,很有含金量,但是外觀性專利則含金量不足;
  3. 技術門檻,了解技術門檻可以更加明確,如果自己要進入對方領域,難度有多少。例如:人臉識別技術,前期需要積累大量的人臉數據,數據獲取就是門檻。

7)戰略定位

了解對方的產品,屬於進攻型產品、還是防禦型、橫向擴張產品;不同的戰略定位,公司所投入的資源勢必不同,最後產品成功的機率也會受到影響。

部分企業,在第一業務發展比較良好的時候,會開始橫向拓展相關聯的更多維度的業務形態,以求尋找自己的第二曲線。

8)布局規劃

了解對方接下來要做的產品方向,計劃等信息。同時也要了解清楚接下來對方要怎麼做的信息,例如:開發什麼功能、招聘什麼人員、融資還是併購等等。

2. 產品維度分析指標

公司的背景了解清楚後,我們重點要了解競品這款產品的情況,進而找出核心競爭力和優化方向;競品產品的分析,重點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

1)產品定位

與公司的定位不同,產品定位,重點關注當前競品的核心定位,包括產品屬性、產品定位(設計、定價),供應鏈級,核心競爭力等等。

2)用戶畫像

了解產品的定位後,下一步要了解的是當前產品定位的目標用戶的特徵,因為我們是toB產品,所以重點了解目標用戶的組織特徵、組織中的用戶特徵。

一般的,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一個組織的組織結構、角色權限、功能使用頻率、使用時段、規章流程等等。

3)產品功能

對於產品功能的了解,包括產品的產品業務流程、用戶使用流程、核心功能、特色功能、界面展示情況、迭代優化情況等信息。

4)產品性能

除了功能部分著重關注以外,競品的性能指標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

例如:頁面打開延遲、視頻卡頓頻率、視頻清晰度、CPU佔用率、內存佔用率等等,當然根據不同的產品,性能的指標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局限於上述性能指標。

5)盈利模式

一般情況下,B端產品的盈利模式很比較明確,軟體授權使用,定製開發、業務分成、SaaS租賃等方式。

3. 運營維度

B端產品的運營與C端不同,B端的交付方式比較多,根據交付方式不同,最後的運營方式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兩類:

1)類C端產品運營方式

此類產品主要以SaaS類交付為主,多數情況下:

前期通過各類網絡進行推廣,獲取銷售線索;中後期直接發布產品,標準化上線交付,由專門的客戶成功及客服進行對接,完成產品的使用培訓;使用過程中,會有專門的人員進行跟進,反饋問題,督促續約等。

所以在做競品調研時,能儘量深入了解這些過程,會對產品的運營有很好的幫助。

2)類軟體開發產品運營方式

此類產品,一般定製化開發程度較多;前期獲客方式與C端產品類似,都會進行各類推廣。

在獲取到銷售線索後,開始與客戶接觸,前期充分調研需求、了解客戶需求及日常流程;然後有專業的方案經理進行方案的輸出和接觸,方案通過後,即開始確定需求,然後進入產品開發。

開發完成後,會有專業的售後工程師、項目實施工程師、培訓講師等對產品進行交付、運維、培訓,例如:系統交付後,提供全部代碼和技術文檔;3個月內為甲方單位提供2次全面系統使用培訓;提供1年的免費運維服務。

在數據維度上,產品的兩類產品的關注維度也不盡相同,前者與C端類似,更加關注下載量、註冊量、激活、新增、留存、轉化、召回等指標;而後者更加關注的是鍵詞搜索排名、銷售額、市佔率、百度指數、成本結構等指標。

四、收集信息

了解了競品分析的各個維度,這麼多指標,我們該怎樣才能找到相關的指標呢?其實網上也有很多競品分析的方法,這裡我就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做個簡單的總結:

1. 通過官方渠道了解競品信息

  • 官網:產品介紹、slogan、公司融資情況、高管情況、發展歷史等;
  • 內部出版物:大型企業的一些內部宣傳或培訓功能資料、操作說明;
  • 產品試用:部分SaaS產品提供試用帳號,可以通過試用測試了解產品功能;
  • 聯繫銷售:通過口頭溝通、索取紙質材料等方式,獲取產品詳細功能,產品優勢、代表客戶、產品定價等;
  • 官方自媒體:最新的動態,發布的一些新產品信息規劃,功能亮點;
  • 公司財報:對於上市公司可以獲得其銷售數據、盈利虧損情況,對於未上市公司,需要通過更多渠道途徑來側面評估,如官方披露的銷售額等等;
  • 官方案例:獲取代表客戶、服務模式、合作模式、獲客模式等信息;
  • 內部帳號:不同於試用帳號,如果有更好的渠道,利用朋友、同事等獲取競品的內部帳號(競品的用戶的員工),然後對其產品進行體驗測試,會更加了解其產品;
  • 客戶熱線:偽裝成普通用戶或者產品需求方,獲取對方信息。

2. 通過競品的關聯人員了解競品

  • 競品的客戶:假裝成供給側,去找競品的使用方,然後與其溝通,並側面打聽甚至直接了解對方對於某些競品的看法;
  • 核心人員簡歷(經歷):過往經驗、擅長的領域,推測其新的產品方向;
  • 核心人員入職時間:根據一個大方向的迭代周期,計劃其從關閉招聘某個核心崗位開始的時間,大概可以預估出對方何時能上線某些功能;
  • 面試競品公司人員:有時候,往往競品的相關人員會考慮跳槽面試,這個時候,可以主動面試對方,了解對方的一些核心的數據;
  • 招聘jD:根據對方的人才需求趨勢,判斷業務拓展或開拓方向;
  • 獵頭:與競品公司合作過的獵頭、有經驗的獵頭對行業宏觀信息比較了解,可以了解對方的業務方向;
  • 業務合作洽談:有些時候,對於部分間接競品,可以考慮進行資源的整合,此時由競爭關係變為合作關係,可以高效全方位的了解對方的產品。

3. 通過第三方信息了解競品

  • 招投標信息:通過招標採購的中標信息查看價格,提供的服務,進一步了解競品的情況;
  • 近距離觀察:如果通過某些渠道(展會、峰會、博覽會)等可以近距離接觸到競品,可以詳細的觀察了解對方的產品;
  • 行業會議:雖然本質上是為自己做廣告、但是多少有些乾貨;一方面可以了解競品的產品,另一方面,可以遇到很優質的同行以及客戶,更加全面的了解行業信息;
  • 第三方網站:很多第三方網站,會刊登競品的相關信息,有些甚至通過調研後會深度分析競品,我們可以借鑑:1)行業報告(宏觀數據):主要用於了解市場規模、行業現狀、主要模式等宏觀信息;2)指數排名(微觀):了解具體某些個產品的指數排名情況;3)公司工商信息:了解產品背後公司的工商、稅務、投資背景、經營風險等情況;4)問答社區:在一些問答社區匯總,可以與競品的客服人員,或者業內人士進行專題討論、專業知識獲取;5)文檔下載:財報、產品文檔、使用說明書、行業報告等;6)數據採集(To B):更加直觀、更權威的企業數據、但是一般要企業採購;7)垂直細分行業:所屬行業垂直領域的信息平臺,有更多專業性的信息可以了解;8)專利/軟著:部分B端產品,有時候會很在乎自己在專業所屬領域的一些智慧財產權情況,所以了解其是否正在申請某些專利軟/著很有必要,可以進一步了解其對方的戰略布局。

五、信息的分析整理

了解了以上分析維度,那麼我們要對某些競品進行分析,該如何展開呢?

一般的,我們會根據自身產品的發展情況,選擇性的進行分析。一般在產品發展的不同階段,對應分析的側重點會不盡相同,以下是大概列舉的分析側重點,僅供參考:

挑選不同的產品側重點,整理成精品分析的大綱,每一個側重點不能憑空猜測,必須要找到切實可行的結果;信息能獲取到就獲取到,獲取不到也不能胡編亂造。

如果加入了自己的猜測,例如寫競品的布局規劃,也一定要說明清楚這是猜測,猜測的依據是什麼等等。

以上就是B端產品競品分析的內容。以上所列的指標有很多,實際情況下,不一定能夠獲取到對方的指標,但是要儘量多的獲取到,並且用盡各種辦法,儘量獲得越多指標越好。

六、結論及規劃

競品分析的最後,是要得到自己的結論,而不是簡單的分析一下競品。簡單的分析競品,對競品「品頭論足」,最後無法也就是發發牢騷,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提到了,要帶著目的去分析競品。

最終的分析結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分析目的,針對性的總結,一般總結的維度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1. 競品分析的背景,目標是什麼?

一般情況下, 調研競品,要非常明確,自己調研競品的背景是什麼?目標是什麼?最終的目的是什麼?這些問題必須要想清楚,沒有目的的調研,都是「耍流氓」。

2. 競品的選取原則

通常,我們一般會找到很多競品,我們該怎麼做取捨呢?一般的,根據競品分析目的來進行選擇:

1)了解市場情況

在產品的規劃初期,或者即將要切入某個領域,我們需要了整個市場情況,了解市場裡有哪些玩家,行業產業鏈是如何的。

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全品類了解競品,然後把產業鏈上、中、下遊的頭部代表競品都了解一遍,了解不需要太細,但是要明確每個頭部的產品是什麼、定位是什麼、優勢點在哪裡、相互之間的對比點是什麼,然後選擇較為典型的競品,進行分析。

一般選擇的時候,選擇的產品要與自己的戰略方向大致相似,或者相同,在業內屬於頭部,或者某個產品在其競品領域裡面,業務覆蓋廣,玩法新穎,一直處於創新者或引領者,就可以選擇其做為競品來分析。

2)學習借鑑

一般的,學習借鑑時,自己已有的產品已經上線,具有一定的市場情況。

此時,根據要學習的目的,選擇代表性的競品。例如,要做界面的改版,則選擇業內界面、交互做的好的產品。當然,一般的也會選擇頭部的產品,因為頭部產品的各個方面都比較領先。

在學習借鑑的時候,不一定要了解自己行業的產品,如果是做頁面交互分析,或者視覺分割分析、或者商業模式分析,可以看看跨領域的產品,從中吸收靈感。

3)行業監控

行業監控階段:一方面要監控市場新的動向,新的新聞等;另一方面要監控已有的產品變化,此時一般會選擇產業鏈上、中、下遊比較頭部的產品進行監控。尤其是與自己產品屬於直接或間接的競品,更要密切監控。

總之,要根據分析的目的,有選擇性的去挑選競品。

3. 信息的分析

根據上文提到的分析維度,分析方式,有選擇的進行分析。

一般的,先分析宏觀因素,包括行業發展等因素,再分析微觀因素,包括具體的某些競品,競品的各個維度以及表現指標,從公司維度、產品維度、運營維度上去拆解各個指標,深入的分析。

4. 總結及下一步規劃

整理以上的分析,總結各個產品的優缺點;找到自己要發力的層面,然後規劃和布局,制定自己的產品發展策略。

以上,就是整個B端產品如何進行競品分析的方法步驟梳理。

其實對於競品分析,大多數人會套用網上的模板。但是萬事都有兩面性,對於剛入門的產品經理,可以去套用模板進行分析,看看網上的模板案例都包括了哪些維度,然後自己去套用,梳理成自己的競品分析報告。

如果是在行業內沉澱了多年的產品,其實在競品分析時,不一定要用到模板,更多情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去分析競品;但是在競品分析的過程中,要時刻牢記以下4點:

1)一定要帶著目的去分析競品

競品分析的目的,可能是工作上需要,也可能是自己想要提升這方面的能力,但是一定要明確出自己的目的,然後開始分析,否則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分析成流水帳,最終沒有任何意義。

2)根據受眾的不同,選擇競品分析的顆粒度就不一定相同

  • 對於產品內部團隊:一般競品分析需要非常詳細,從宏觀到微觀,從功能到性能,儘量把每一個維度指標都進行拆解和分析,詳細的去了解競品是必不可少的;
  • 對於運營團隊:要儘量突出競品新穎亮點的功能,同時要結合運營團隊的運營方法,分析競品在運營、市場策略層面的分析,最終給到運營團隊建議;
  • 對於管理團隊:更多是是側重宏觀的戰略、策略層面,分析競品做的事情,推出的功能邏輯,而分析的最後,一定要給出自己的見解,給出對於自己公司下一步產品的規劃和建議以及理由;
  • 對於研發團隊:更多的是從功能、技術性能維度來進行分析和梳理,通過「對比法」等方法來突出競品在某些技術層面的優勢,從而給出技術團隊相應的建議。

3)根據實際投入資源來進行競品分析

競品分析報告,是一個非常耗費精力、時間的過程,同時產出的結果也很難量化。

對於大公司,有專門的用研團隊、競調團隊來做;而對於中小型公司,不同職位由於關注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做出的競品分析維度又不盡相同。

我們需要根據公司可投入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等)以及需要分析的目的,綜合性的取捨一些指標,一些沒必要的維度和步驟,可以省略。

例如要調研各個競品的登錄方式,可以不用關注競品的宏觀性指標,直接調研其登錄的方式即可。

4)競品分析報告的展現形式是多樣化的

不同公司,不同團隊都有自己的協作習慣以及信息的傳遞方式。

競品分析報告,可以是電子表格,可以是海報、PPT、Word文檔等等,只要能夠高效的把自己的結論傳遞給受眾人群即可,每種報告的寫作方式不同,特點也是不僅相同的。

所以我們要關注的是,信息是否能夠高效傳遞,而不是關注具體選擇什麼形式來轉寫報告。

 

作者:兩隻貓爸;公眾號:PMGrow ,我會持續分享更多自己的心得,與大家一起交流成長~

本文由 @兩隻貓爸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對比C端產品,B端產品如何做需求分析?
    產品經理此時可以不用考慮產品的商業模式,包括推廣模式、盈利模式、市場空間等因素,可以直接進入具體的項目執行狀態。因此,在商業模式分析方面,B端C端就已經有所不同,C端產品商業模式分析是重要一環,決定產品成敗,而B端卻無需執行商業模式分析步驟,直接進入需求分析階段。
  • 如何定量的做競品分析?
    會做競品分析,是產品的經理的一項重要技能,那要怎麼去做競品分析呢?做競品分析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什麼細節呢?競品分析,對於產品經理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通過競品分析,你不僅能知道同類型產品的功能特點,也有可能挖掘一下潛在的產品需求點。更重要的,可以清晰的看到與競品的差距,為今後的產品制定合理策略。很多文章都告訴你很多產品分析的方法,但是有一點你很想知道,卻又十分困惑的地方,卻沒有一篇文章具體教你怎麼操作,那就是競品的活躍度如何?自己的產品與別人差距有多大?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特別在各類需求的分析上,C端產品經理主要依賴經驗和「想」,B端產品經理則需要嚴謹的使用各類業務分析方法。是不是感覺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的思維和方法不太相容?所以,本文重點是,如何在B端產品的建設中,融入C端產品設計的思維和方法。或者說 ,C端產品的思維和方法,能為B端產品帶來什麼樣的借鑑價值。
  • 如何寫一篇有說服力的競品分析報告?
    編輯導讀:對產品經理來說,學會做有效的競品分析並撰寫易讀的競品分析報告是必備技能之一。但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人的報告都停留在套用模板和堆砌信息的階段,看似框架完整、五臟俱全,實則重點不清、價值不高。具體該怎麼做呢?本文作者從自身實踐出發,分享了撰寫競品分析報告的相關方法經驗,供大家一同參考學習。
  • 運營應該如何高效的做競品分析,並找到工作靈感!
    提到做競品分析,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樣會優先想到產品經理,因為很多產品新人是從做被安排做競品調研開始,網際網路企業甚至在招人面試階段就開始布置競品分析的任務給到產品求職者。產品經理做競品分析的頻率高,漸漸的在做調研工作中形成了類似營銷分析SWOT、4P、4S、波士頓矩陣的分析模板。
  • 產品市場調研分析報告、競品分析報告、產品體驗報告的區別
    enjoy~平時我們經常提到產品市場調研或產品市場分析報告,競品分析報告。但這兩者具體有何分別,各有什麼作用,各有哪些重要元素。做為一個野路子產品經理&創業者,以前一直沒有重視這塊,我汗顏。(2)適宜對象按照宏觀到微觀排序:產品市場分析報告 > 競品分析報告 > 產品體驗報告上面三個報告都是某個時間節點或某個階段的總結呈現報告,而行業市場競報是持續的,每天或每一個階段都要做的。
  • 5個方面分析:如何做出一份高質量的競品分析報告?
    先說明一下,這不是一篇講競品分析報告的方法論和標準步驟的文章,這裡只是匯總了一些關於做競品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並對此做了梳理和歸納,意在為從事產品相關工作做競品分析時提供更全面、更合理的建議。這是一個被寫爛了的文章標題,未經思索,筆者便提筆寫下了和這個主題有關的內容,因為這是從事產品相關工作不可迴避的話題,也是必須掌握的工作技能。
  • 如何精準地做份競品分析報告?
    以下為競品分析的整體模型圖,文章主要圍繞這一模型圖展開解釋,如何精準地做一份競品分析報告。但功能上若是差異不大,我們怎麼去做競品分析?比如騰訊新聞與產品新聞,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對產品重新改觀,重新認識,細微到每個細節上來:產品的核心價值觀,產品的導向,其中引起實際產品運作方式有哪些不同,也包括界面的顏色和體驗,跟著分析這兩款產品在是內容比重較大,還是功能比重較大。
  • 產品經理應該這樣寫競品分析報告
    產品經理在設計產品之前,都會做一下競品分析。所謂競品就是競爭對手的產品。競品分析是指對競爭對手的產品進行比較分析。競品分析報告是產品經理在實踐過程中經常寫的一種報告。通過競品分析報告,可以讓產品經理隨時了解競爭對手的產品和市場動態,掌握對手的產品策略,資本背景,保持對市場的敏感,為自身制定產品決策提供參考,獲得新的切入點,快速自我調整並保持優勢。
  • 競品報告 | 模板讓競品分析一文不值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先提一個主要觀點:站在產品角度,競品分析應遵循的價值梯度如下:產品定位及盈利模式的論證 > 摸查對手的策略及動向 > 尋找可借鑑經驗 > 對員工能力的考察。此即競品分析時最為常用的用戶體驗五要素法。很多產品經理將這部分內容作為主要的分析對象,甚至本末倒置,直接根據這些要素來找信息做「填空」。
  • B端運營:產品商業化過程中,運營要做什麼?
    近幾年隨著企業服務的發展,越來越多同學投身B端運營工作。作者從事B端運營崗位5年,經歷了新產品/成熟產品/廢棄產品線存量維護的多個階段。本文想從一個產品誕生至成熟,以產品發展進度軸的方式,介紹B端運營相關的工作。
  • B端產品,新市場的打法
    編輯導語:對於B端產品來說,應該如何發現並開拓新市場呢?本文作者通過自己的工作經歷以及與行業人士取經所得的啟發,從五個方面為我們總結了B端產品新市場的打法是怎樣的,希望看後能夠對你有所啟發。
  • 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工作中所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B端項目和C端項目。近些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從C端設計切換到B端設計,或從B端設計切換到C端設計,都並非易事。今天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就和我們一起聊一聊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 競品分析 | 百詞斬,如何在在線記單詞的垂直產品中遙遙領先?
    本文是百詞斬的競品分析報告,筆者基於扇貝單詞和滬江開心詞場進行了競品分析。主要包括這7點:市場地位分析、產品背景分析、商業模式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功能特色分析、架構交互分析和運營策略分析。
  • 競品分析|百詞斬,如何在在線記單詞的垂直產品中遙遙領先?
    本文是百詞斬的競品分析報告,筆者基於扇貝單詞和滬江開心詞場進行了競品分析。主要包括這7點:市場地位分析、產品背景分析、商業模式分析、戰略定位分析、功能特色分析、架構交互分析和運營策略分析。二、分析目的尋找到百詞斬的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和潛在競品,並對其產業業務形態、產品功能結構、解決用戶的哪些痛點等進行重點分析。掌握百詞斬的優勢和劣勢,結合用戶反饋情況以及借鑑其他app可以為用戶解決的痛點,儘可能的彌補其原有不足,發揮優勢,增強其針對用戶的黏度。
  • 做競品分析,不妨試試這款利器!
    做一份產品立項報告最花時間的部分是什麼?市場分析。做一份產品年度總結最花時間的部分是什麼?還是市場分析。產品經理們經常要花很多時間來做市場調研,包括從各大諮詢報告那裡獲取的市場數據,未來趨勢預估,競品市場份額,競品功能對標等,最後整理成數據和案例來支撐自己的觀點。這些資料,如果平時沒有積累,讓你快速出一份報告真的是難上加難。然而有一款利器,能夠檢索出產品的介紹、發展歷史、產品功能;也能夠嚴謹的描述行業發展,競品對標,兼容設備等。它是誰?
  • 手把手代練競品分析(上)
    廣泛意義上說,競品分析就是根據分析目的,找到切入角度,對競爭對手或市場進行客觀分析,找到競品或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為下一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其實就是「知己知彼」的過程。 設計師做競品分析大多是圍繞產品本身進行分析:功能,界面、互動設計等,也就是對競品「看得見」的部分進行分析。除了分析競品「看得見」的部分,還要分析「看不見」的部分。競品為什麼這麼做?
  • 「競品分析」的理念、流程、方法、工具
    本文將對競品分析的「道、法、術、器」(即競品分析的理念、流程、方法、工具)做系統性介紹,可以為你解答以下關鍵問題:競品分析與市場分析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要做競品分析?對於企業而言,競品分析可以協助企業制定產品戰略與產品規劃,及時了解對手的情況,學習借鑑,取長補短,打造具備競爭力的產品。同時,做競品分析還有助於企業及時發現市場風險,比如政策變化、新技術、新對手、新替代品的出現等。
  • 2020年,關於B端產品的一些思考
    編輯導讀:B端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各大企業和巨頭紛紛入場,希望能挖掘出市場的最大價值。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梳理總結了自己在B端產品上的一些思考,與大家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2020年是我來到創業公司的第一年,一切都是新的,新業務、新市場、新產品。這一年忙忙碌碌,做項目、定產品,沒太多時間思考。
  • 競品分析報告:騰訊會議&Mindlinker&Newline
    前文整理和總結了B端產品經理該如何進行競品分析,今天就利用時間來進行一次實際操作;本文將根據「兩隻貓爸」所在的公司情況,結合梳理的知識點,對競品進行一次分析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