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2020-12-0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對於設計師來說,在工作中所做的產品類型主要是B端項目和C端項目。近些年來,由於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C端用戶增長觸及天花板,流量的紅利逐漸消退,很多企業的業務由C端轉向了B端。從C端設計切換到B端設計,或從B端設計切換到C端設計,都並非易事。今天這篇文章,本文作者就和我們一起聊一聊設計師做C端還是B端好?

「 你是個好端,俺要加入。」

「 你是個好人,但我們不合適。」

大家好,我是米吸。在職場摸爬打滾這些年,B端C端都幹過了。隨著行業發展越來越迅速,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困惑了起來:我到底做C端好還是做B端好呢?

本阿姨在此先嘮一句:更多時候並沒有什麼絕對的好壞,合適自己的(而且還要你的)就是最好的。

今天就從BC兩端的概念、相同點與不同點、崗位匹配方法這幾個方面來簡要分享一下這些年的小收穫,希望能給迷途中的可愛寶寶們一些職業方向上的引導。

01 概念

C端:customer,即消費者、用戶,TO-C的熱門產品舉例:微信、網易雲音樂、淘寶、滴滴、美圖秀秀等。

B端:business,即商家、企業,TO-B的熱門產品舉例:阿里雲、京東雲、網易雲等。

02 相同點

都是給活人用的,不同產品面向的用戶各方面姿態會有所不同;都要兼顧體驗、美觀和業務之間的平衡,不能一味的自嗨;都要想辦法讓他們為產品或者服務付費,摸得錢賺你工資哪來咩。

03 不同點

1. 目標用戶

C:個人用戶,面向的群體更廣泛。在做用戶畫像的時候根據需要要考慮用戶年齡、職業、城市、收入、喜好、操作習慣等等。

B:企業用戶,公司團隊商家組織都算,也可能是代表組織的個人在使用。設計目標主要是滿足這一類角色的通用需求,而不是某一個人的個性化需求,B端用戶大部分情況下相對C更垂直。

2. 使用場景

C:可能是任何場景,移動端居多,自由度非常高。比如工作時、休息時、跑步時、吃飯時、通勤時,一般使用比較碎片化的時間去使用不同的產品。

面向C端的產品更多的需要去解決用戶生活和情緒上的需求,比如點外賣、聽歌、購物、社交、娛樂、旅行等等。

B:一般都習慣用PC端,產品以企業管理平臺居多。比如SAAS(通常指第三方給企業的線上軟體服務)、CRM(企業管理客戶的工具)、OA(辦公流程自動化工具)、ERP(企業資源統一管理平臺)等等。

用戶更多的是為了工作去使用這些產品,付費的決策者更可能是高層領導,然後命令公司員工去使用它。比如上下班的打卡機、企業視頻面試工具、內部流程工具等等。

面向B端的產品更多的是去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更注重功能的實用、易用、高效。

3. 功能服務

C端產品更多的是圍繞一個核心功能去設計,比如聽歌、看書、玩遊戲,在此之外還會有一些輔助功能,比如評論、打賞、分享。

有的C端產品還有一些增值功能吸引用戶消費,比如VIP會員卡、專家付費服務等等。

B端產品更多的是用一套流程或者多項功能,去完成用戶的一個工作目標。比如OA系統裡的請假流程,需要員工提交申請、領導審批、HR考勤錄入、申請提交成功反饋,才完成這個功能流程。

B端產品大部分依靠功能付費、人頭付費、維護付費等方式盈利。

4. 業務目標

C端產品競品很多,設計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業務目標大多是拉新、提升留存、提升活躍、提升轉化率、增加訂單量等等。

跟設計師強相關的界面易用性、交互體驗、營銷頁利益設計都在業務目標實現過程中佔據著比較重要的位置。

B端產品競品相對較少,業務目標是更大程度的滿足付費者的需求,或者利用更系統化、更高效的程序功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付費使用它。這很考驗B端產品設計的效率思維。

5. 設計風格

C端視覺更追求情感化、個性化、品牌化。

C端視覺設計師初入B端領域可能會苦於找不到設計發力點,因為TO-C的視覺設計主要以品牌視覺的差異性和創意性來吸引用戶的注意力;而B端更克制、更簡潔,設計邏輯主要以工作目標為導向,專注於用戶特徵中的群體職業身份,更多的考慮系統化地解決體驗問題和企業需求痛點。

C端產品以娛樂和社交內容居多,針對不同的活動和用戶有不同的視覺表達,更多的時候會去追求視覺的衝擊力、創造力,可能還會融入一些好玩的交互呀遊戲呀之類。

而B端設計主要以高舒適度的設計風格來讓用戶情緒穩定,專注高效。

所以C端產品更需要具有視覺創造力的設計師,而B端產品更重理性,需要設計師有更嚴謹的設計思維,需要對行業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更貼合商業需求。

不過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業務線,面向不同的項目和對應的業務目標,視覺風格也會不一樣,所以不建議單純去選擇公司,而是多了解一下該公司不同的業務線的基調。

比如網易各大產品業務線就有著不同的視覺風格:

04. 如何匹配

1. 了解自己

從感性上來說,理清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獲取什麼能讓自己嗨皮。

從理性上來說,理清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是什麼,包括軟體工具使用、行業用戶了解程度、設計語言表達、工作經驗積累、思維邏輯能力、項目流程管理、性格特徵、愛好特長等等。

如果面對兩條路無法抉擇,可以根據自己目前的情況,針對兩條路大概梳理一個自己未來的一年目標、三年目標,統計一下兩條路的目標達成所需的成本有哪些,收益可能有哪些。對比之後,你可能就比較容易選擇了。

2. 了解對方

依據網絡和朋友圈子口碑等等去了解各行業和各公司的企業文化、主要業務、營收來源、設計風格、品牌理念、工作氛圍、業務流程、考核標準等等。

然後分類,收集出符合你目標方向的行業,以及根據你能接受的環境糟糕程度把行業中的公司分不同的梯度排個隊。

3. 關鍵點交叉

1)在上一步收集的行業中,根據你拿手的方向和優勢篩選出你最合適的行業

如果你的設計風格非常新穎潮酷,可以選擇主做比較年輕化的社交娛樂產品公司,比如抖音、快手;如果你相對理性穩定,對企業用戶和群體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選擇主做工具類的B端產品公司,比如阿里雲、獵聘旗下的多面(企業視頻面試工具);如果你對數字敏感,在數據可視化這一塊拿捏得很穩,可以選擇去金融理財類和區塊鏈公司;如果你在CG插畫、三維方面非常在行,可以去遊戲公司。2)再根據你的性格和喜歡的氛圍篩選出可能合適的團隊

如果你追求創新,喜歡快節奏(大概是996大小周加班到半夜且不懼怕脫髮這樣),那麼很多年輕態高強度的網際網路團隊都很適合你,比如字節跳動、快手;如果你追求高效,喜歡跟一群邏輯思維清晰的戰友打造一個體驗賊好的工具,那麼去工具產品大廠比較適合你,比如阿里雲、京東雲;如果你是個文藝青年,不僅追求設計的美感還特別注重情感化設計,那麼去網易雲音樂、豆瓣是不錯的選擇;如果你想好好休息,喜歡慢節奏,對設計成長和扁平化氛圍沒有特別高的要求的話,可以去國企,比如銀行、政府之類,大概是9點上班5點下班絕不加班。3)最後根據你的特長去篩選合適的崗位

這個去搜搜JD就可以知道啦,大多數會寫清楚該崗位需要側重點在哪些地方的人才,比如手繪、C4D、動效等等。

如果你的特長跟JD要求一拍即合,那就是非常之合適了。記得在作品集和面試過程中,把你符合崗位的點凸顯出來。

4. 針對性投遞

篩選出合適你的行業、公司、團隊、崗位之後,挑選你喜歡的幾個,做針對性投遞。

比如崗位要求會手繪,你的作品集可以多放一些手繪作品。

崗位要求重視業務增長,那麼作品集可以放一些通過設計改版提升核心漏鬥轉化率、或營銷活動設計帶來的點擊轉化訂單量等等之類的項目展示。

這樣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你是個好人,但我們不合適」情況的發生。

劃重點:設計師的定位跟投遞命中率和面試通過率也有著極大的關聯,如何整合自己的定位這一點及其重要,我會在下一期專門寫一篇文章來談這一點噠,感興趣的朋友多多關注。

05 不斷規劃

無論做哪個行業做哪個端,現在的優勢是什麼規劃是什麼,都別忘了定期給自己做復盤,通過復盤不斷去調整自己,比如能力補齊、方向調和等等。

做好眼前的短期計劃,為未來的發展不斷更新迭代自己的長期規劃,慢慢積累和進步,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擴寬自己的眼界、完善自己的世界觀,這樣無論將來行情有何變化,你都能大方向上不慌不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們下期見啦!

本文由 @米吸設計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以C端產品思維和方法做B端產品?
    C端產品注重通過用戶的行為數據來分析,而B端產品,則只是在用戶的反饋上。數據分析。C端產品在用戶數據、行業數據和業務數據分析上,沉澱除了很多方法和經驗。這是B端必須要借鑑的。B端產品,不僅僅為客戶設計數據分析相關的功能。而是要通過數據為客戶或者產品創造價值。不管是客戶的使用數據,還是業務產生的數據,都是可以用來幫助提升產品價值。需求分析方法。
  • 對比C端產品,B端產品如何做需求分析?
    因此,在商業模式分析方面,B端C端就已經有所不同,C端產品商業模式分析是重要一環,決定產品成敗,而B端卻無需執行商業模式分析步驟,直接進入需求分析階段。需求分析百科定義:是開發人員經過深入細緻的調研和分析,準確理解用戶和項目的功能、性能、可靠性等具體要求,將用戶非形式的需求表述轉化為完整的需求定義,從而確定系統必須做什麼的過程。
  • B端和C端產品的區別
    C端相對推廣比較容易,多是以產品驅動切入,或者營銷驅動,在到運營推動。6、產品層面 B端: 基於服務思維,工具化思維,更理性,B端更多的是幫助B端用戶聯結客戶,更好的讓客戶做到這點需要我們的服務,工具來支撐。
  • B端C化也許是產品設計的新風向
    編輯導讀:C端行業已經是一片紅海,流量紅利幾乎已經見頂,不少企業將目光轉向了B端行業。儘管B端產品未來可期,但是初次接觸B端的產品經理還是一頭霧水,更有觀望者遲遲不能下定決心。而作為產品設計師來說,B端產品設計大有可為。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 C端產品與B端產品 到底有什麼異同
    還是拿汽車來舉例子,正確的產品設計方式可能是:先有一個可以能動的汽車的框架出來,至少是4個輪子的底盤、發動機、變速箱,可以轉向,很多功能可以缺失。後來再慢慢增加其他,比如說雨刷、座椅、轉向燈、後備箱,甚至頂棚。從奧拓到大眾再到奧迪甚至是特斯拉,這個演進的過程都是OK的。
  • 從C端到B端 印象筆記如何做人類的「第二大腦」
    也正是基於公司對智能處理和非結構化數據處理的創新能力方面的優勢,唐毅表示印象筆記將永遠不會做印象會議和印象文檔,而是會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堅定地踐行Evernote創始人Stepan Pachikov的願景:成為人類的「第二大腦」。
  • 濤哥:B端要通,C端也要通
    深度分銷,是渠道端(B端)的深度。電商,是直通C端。存量在B端,增量在C端;B端有規模,C端有速度;C端有勢能,B端能穩定。視商學院創始人、「濤心營銷」創始人濤哥認為,電商的優勢在C端,但電商的天花板也在C端。而立體連接,打通B端C端,實現BC一體化經營。
  • C端手勢識別短期內難以顛覆手柄,B端細分市場將成新沃土
    它大部分的主流遊戲和工具以及官方系統的操作,其實都是都還是基於控制器的。這件事情很有意思,有可能很多人就想是不是因為手勢識別還不夠好,然後有高延遲有遮擋這樣的一些因素的問題,是不是裸手交互的技術做得還不夠好?其實也未必。
  • 隔直電容放在高速串行信號的驅動端還是接收端好?
    在高速串行電路中,隔直電容放到哪裡好呢?一些工程師的回答無非會是兩種情況:放到驅動端或者是放到接收端。各部分模型建好後,串聯起來,現在來回答開始的問題,如圖1,我們需要考慮兩件事:     a.Port-1是驅動端,Port-2是接收端(電容靠近接收端)     b.Port-2是驅動端,Port-1是接收端(電容靠近驅動端)
  • B端產品如何做競品分析?
    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款產品之前,往往需要先做競品分析,通過了解市場狀況以及競品們的優點缺點,來對症下藥,打造自己的產品。相比於C端來說,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會大一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本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如下6個步驟。
  • 深度解析B端用戶畫像從理解到建立
    之所以最後的落腳點還是人,是因為無論是To C還是To B,我們所服務的目標用戶始終都是人這樣一個載體,都是在為人做設計(明確這點很重要);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C還是B始終都需要站在人的角度來進行情感體驗帶入、痛點需求分析
  • C端個人徵信APP產品評析
    個人徵信產品分為B端和C端兩大類。B端主要是標準API及多樣化的定製產品,而C端則是通過APP等產品載體提供服務,今天我們僅探討後者。二、個人徵信產品現狀個人徵信產品分為B端和C端兩大類。B端主要是標準API及多樣化的定製產品,而C端則是通過APP等產品載體提供服務,今天我們僅探討後者。不久前,百行徵信正式對外發布了面向C端的產品「百行徵信APP」,華為應用市場顯示最新版本號V1.0.2,且已有5萬+下載量。
  • 連接C端用戶、B端企業,騰訊雲服務金融的四層次
    在王慧星看來,金融機構的數位化全面建設和轉型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在零售金融,與C端用戶建立數位化的交互和連接;二是在B端通過技術平臺和產品業務合作類的平臺,進行金融和企業的互聯。他表示,騰訊云為金融行業提供的解決方案是全場景的。
  • 如何使用光纖收發器的AB端?光纖收發器的a與b怎麼放?
    光纖收發器的ab端是發射端(a端)和接收端(b端),單纖收發器兩端分別是A端與B端,這兩端的波長不同,發射端的波長比接收端的波長短,而雙纖收發器其實是不分AB端的,因為它兩端的波長是一致的,只是在連接時分TX(發射)端和RX(接收)端。那麼,光纖收發器a與b怎麼放?
  • 質譜法蛋白質N/C端胺基酸序列分析技術服務
    目前N末端序列分析大多採取Edman降解法,但Edman降解法不能解決N端封閉和蛋白質修飾的測序問題,而質譜法測序則不受限制。蛋白質的C末端分析,並不能採取類似N端胺基酸序列分析的化學分析。無論是國內要求,還是國外藥典,現階段都是採取質譜法對蛋白質樣品的C末端序列分析。
  • 墨跡天氣VP程倩:從C端單打獨鬥到B端產業共贏
    下一個話題給大家講一下天氣服務靠什麼,墨跡天氣為什麼能夠做這樣的服務?大家所知道的墨跡天氣是一個給C端用戶提供氣象服務的平臺,但是實際上我們經過了9年的發展自己也積累了非常多的氣象能力。說白了,氣象能力是兩個點:第一個數據有多好;第二處理這些數據的能力有多強。墨跡天氣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跟國內很多專業的氣象機構比如說國家氣象局,很多省的氣象局以及氣象的一些研究機構建立了非常好的合作關係,我們平時都會有數據上的交換和交流。
  • 印象筆記完整布局C端和B端:推印象團隊APP,全面進軍第二大腦
    同時,印象筆記結合中國個人和企業用戶和場景需求,全面布局C端和B端的完整生態。成立於2012年的印象筆記,經歷了八年的歷史沉澱和2018年重組以來兩年的獨立發展,早已從單一的工具應用,發展成為涵蓋個人、企業團隊、內容平臺、智能硬體的綜合性知識管理服務平臺。
  • B端互動設計——數據可視化圖表
    編輯導語:設計師如今在日常工作中也會遇到很多數據,對於設計師來說,好看並不是判斷的標準,實際價值和作用才是真正需要的;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數據可視化的框架,以及關於可視化設計的基本準則和規範,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B端,正成為新流量的代名詞
    無論是底層的驅動力,還是上層的商業模式都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但是,經過數年的發展之後,我們看到的那些所謂的顛覆性的變化僅僅只是變成了另外一中獲取流量的方式和手段。人們口中所描繪的有關B端的美好時代,卻變成了一個理想國。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依然還在守舊如初。
  • CVPR 2019 召開在即,亮風臺端到端的投影儀光學補償入選 oral 論文
    首次將投影儀光學補償問題闡述為一個端到端的深度學習問題,然後構造一個新穎的名為 CompenNet 的卷積神經網絡(CNN)來隱式的學習這個複雜的補償函數。2. 首次提出一個獨立於設備和實際投影的資料庫和評價基準,今後類似的工作可以在這個評價基準上統一比較,而不需要復現該研究中使用的設備和實際投影,以前的工作是沒有這樣的評價基準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