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軌道
強子對撞機撞出「迷你版宇宙大爆炸」
鉛離子對撞實驗成功,再現宇宙大爆炸百萬分之一秒後情形,有助於研究物質形成過程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11月8日宣布,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已成功完成了鉛離子對撞實驗。兩束鉛離子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撞擊,產生多個微小的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100萬倍高溫「火球」。科學家稱,這再現了宇宙大爆炸一百萬分之一秒後的狀況,因此被很多媒體稱為「迷你版宇宙大爆炸」。
對撞溫度超過10萬億℃
此次實驗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四大實驗之一的大型重離子對撞實驗(ALICE),通過將鉛離子進行對撞,在實驗室條件下重建「大爆炸」之後的宇宙初期形態,獲得的數據將讓物理學家更多了解自然界的基本作用力。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稱,鉛離子已於4日開始注入對撞機,7日零時探測到首次鉛離子束流的對撞,8日11時20分,鉛離子對撞實驗正式開始。在地下延綿數百公裡的隧道內,鉛離子以接近於光速的速度高速運轉,朝兩個方向運動的鉛離子束最後在ALICE探測器內撞擊。
觀測到成功的對撞後,鉛離子對撞實驗控制室的科學家們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參與項目的英國科學家、伯明罕大學物理學家大衛·埃文斯博士說:「我們對這一成就十分激動。」他透露,對撞產生了實驗中取得的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和密度,而且整個過程發生在安全、可控的環境內,撞擊生成高度熾熱及稠密的亞原子火球,其溫度超過10萬億℃,達到太陽核心溫度的100萬倍。
將研究宇宙誕生之初物質
科學家認為,在如此高的溫度下,構成原子核的質子和中子也被熔化了,生成一種原始的夸克和膠子「湯」,它被稱為「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夸克-膠子都屬於亞原子粒子,在「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狀態,它們失去了相互間原本的吸引力,理論上,這種狀態只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出現。人工製造並研究「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有助於研究宇宙形成之初的狀態,獲得的數據將用來解釋137億年前宇宙誕生之初的物質形成過程。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夸克-膠子等離子體」可以更多地了解強相互作用力(strong force)。它是自然界存在的四種基本作用力之一。「強相互作用力不僅讓原子核牢牢地綁定在一起,而且還對它們98%的質量負責。我現在正期待研究宇宙大爆炸發生後一百萬分之一秒,構成宇宙的一小部分物質。」埃文斯說。
強相互作用力
■ 名詞解釋 強相互作用力
通過研究更多地了解強相互作用力(Strong Force)是實驗一大目的。
自然界中有四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強相互作用力、電磁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萬有引力。目前科學家對強相互作用力的了解最少。科學家最先認識到,質子、中子間的核力正是強相互作用力,但質子和中子並不是最基礎的粒子。它們由夸克構成,束縛夸克的也是強相互作用力。更重要的是,強相互作用力產生了質子和中子質量的98%,其餘2%來自誇克本身。
這意味著,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由原子組成的物質,98%的質量都來自強相互作用力。量子色動力學
鄺宇平教授介紹說,量子色動力學就是有關強相互作用力的理論,研究質子、中子裡更基本東西是如何結合起來的,在更微觀層面研究它們的內部結構。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就已經知道這是什麼力了,但是對於其了解有限,尤其是在作用強的情況下,強相互作用力有什麼特殊作用,還在摸索階段。現在的強子對撞機則實現了多粒子系統下研究它的條件。
實驗旨在尋找新物質形態 謝來
■ 專家解讀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鄺宇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用「迷你版宇宙大爆炸」來比喻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鉛離子對撞實驗並不十分恰當,實驗目的是研究微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尋找多粒子系統下有沒有新的物質形態。
鄺宇平教授介紹,由於鉛很重,鉛離子對撞就相當於很重的原子核互相撞擊,讓其中很多質子、中子這些粒子大量對撞,碰撞的能量很高,形成一個高溫下的多粒子系統,「科學家藉此研究其中的現象,尤其是量子色動力學的效果」。
鄺教授指出,鉛離子對撞實驗非模擬宇宙大爆炸,而是創造一種條件,看大爆炸以後可能產生的東西現在能不能發現。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宇宙大爆炸發生形成粒子以後,稍後一段時間的狀況,並非大爆炸的瞬間,和大爆炸的過程及性質都是兩碼事。媒體如果過度渲染,把它和大爆炸相提並論,不僅不準確,還可能由於誤解讓普通民眾感到恐慌。
用鉛的重離子對撞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內容之一,今年上半年是用質子對質子對撞的實驗,做了10個月,從11月、12月到明年1月是鉛離子對撞,之後再回到質子對撞。實際上質子對撞是實驗的主體,鉛離子對撞是整體實驗的一部分,並非實驗內容的升級。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