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閱者: 吳小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姨媽」不常來?這事想想是有點美滋滋,不但省下一筆姨媽巾錢,更可以時時刻刻身輕如燕、健步如飛。
然而,有研究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月經不規律女性的卵巢癌發病和死亡風險都比別人要高!
一、卵巢是什麼?
也許有些讀者只知「姨媽」,不知卵巢。那麼就先在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卵巢。
卵巢是一對小小的橢圓形器官,通過韌帶固定在盆腔中,主要負責產生和排出卵子,以及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卵巢與女性的月經息息相關。
在身體內分泌的總指揮——下丘腦的調節下,卵巢周期性地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卵泡成熟並排出卵子,並讓子宮內膜增厚,為受精卵打造一張厚實柔軟的床。
如果卵子沒有受精,那麼小床也沒用了,子宮內膜就會崩解脫落,混合著血一塊流出來,形成月經。所以,正常情況下,一次排卵後約半個月就會有一次月經。
二、卵巢癌:沉默的殺手
卵巢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2015 年,我國約有 521,000 名女性患上卵巢癌,多達 225,000 名女性因卵巢癌死亡[1]。
更可怕的是,卵巢癌的早期症狀,如腹痛、背痛、腹脹、便秘、尿頻等,其他疾病也可以產生,沒什麼特異性,所以,很難通過症狀來早期發現卵巢癌。
於是,人們又寄希望於各種檢查來篩查早期卵巢癌。根據目前的研究,對於有卵巢癌家族遺傳病史或者小腹不適的婦女,接受盆腔內超聲和腫瘤標誌物 CA 125(cancer antigen 125)測定有助診斷。
但是,對於沒有症狀、也沒有家族遺傳史的女性,接受這些檢查帶來的風險與獲益相當,且並不能降低卵巢癌的死亡率[2]。
由於早期病變不易被發現,卵巢癌往往就抓住時機進行暗中肆虐,等到確診時癌症往往進入晚期,已經缺乏強力有效的治療手段了,這使得卵巢癌的 5 年生存率只有 45% 左右[3]。
三、什麼樣的人容易患卵巢癌?
有一些因素已經明確會增加卵巢癌的發病風險,其中卵巢癌家族史是目前最確定也是效果最顯著的危險因子。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有研究表明,卵巢癌患者一級親屬(母親、女兒、姐妹)的卵巢癌患病率是其他人的 3.6 倍[4]。
另外,排出更多的卵子也是危險因素之一,具體表現為初潮早、絕經晚、沒有生育。
有研究者解釋這是因為卵巢持續地排卵,上皮就要不斷地修復損傷,修復越多,基因突變就越容易堆積,所以,更容易引起癌變。
而孕激素可以激活卵巢上皮細胞的凋亡通路,使因多次修復後而破破爛爛的卵巢上皮重新變光滑,故高水平的孕激素也許可以降低卵巢癌的患病風險[5]。
月經與排卵和激素有關,那麼,月經與卵巢癌有什麼關係嗎?
四、月經不規律,卵巢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更高!
2016 年 9 月《國際癌症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發表了基於兒童健康與發展研究(Child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ies,CHDS)資料庫的一項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結果[6]。
研究人員對 CHDS 在 1959~1966 年間納入的 15,528 名在美國舊金山東灣區進行產檢的準媽媽隨訪了 50 年,記錄下她們的卵巢癌發病和死亡情況。
將這些數據與她們的月經情況進行分析後發現,月經不規律是卵巢癌的危險因素,並且會增加相關的死亡風險[6]!
該研究將月經不規律定義為研究對象自己認為月經無規律、出現大於 35 天的長周期以及醫生診斷的月經過少(小於 5 毫升)、無排卵出血。
研究人員將 CHDS 資料庫人群中患卵巢癌的女性分為月經規律與不規律兩組,根據她們的累積存活情況繪製了下圖。
由圖中,可以看到 70 歲以後兩條曲線明顯分開,月經不規律組的紅線下降非常快。
這就意味著,從 70 歲開始,月經不規律的卵巢癌患者的生存率開始低於月經規律的患者,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此外,將兩組數據中的人種、生育情況、口服避孕藥等影響因素消除以後,還是分析得出:從 65 歲開始,隨著年齡的增加,月經不規律組患卵巢癌的風險和因卵巢癌的死亡風險都明顯上升。
表 1. 月經不規律者的卵巢癌死亡和發病風險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表注】HR 值越大,風險越大;P 值小於 0.05 表明在統計學上有明顯差異
所以,月經不規律,可不能偷著樂!月經不規律不僅與卵巢癌有關,還可能提示有其他生殖系統疾病、內分泌疾病等。
因此,「姨媽」不按時來了,最好儘快重視起來,別等到出了問題才去追悔莫及啊!
參考文獻:
[1]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J].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2] Grossman DC, Curry SJ, Owens DK, et al.Screening for Ovarian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Jama,2018,319(6): 588-594.
[3] Jenks S.Setting the Bar Higher for Ovarian Cancer Survival[J].J Natl Cancer Inst,2014,106(2): dju037.
[4] Schildkraut JM, Risch N, Thompson WD.Evaluating genetic association among ovarian, breast, and endometrial cancer: evidence for a breast/ovarian cancer relationship[J].Am J Human Genet,1989,4:521-529.
[5] Rodriguez GC, Nagarsheth NP, Lee KL, et al.Progestin-induced apoptosis in the macaque ovarian epithelium: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J].J Natl Cancer Inst,2002,94:50-60.
[6] Cirillo PM, Wang ET, Cedars MI, et al.Irregular menses predicts ovarian cancer: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Child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ies[J].Int J Cancer,2016,139(5):1009-1017.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