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同年確診卵巢癌,復旦腫瘤專家揪出發病「真兇」

2021-01-09 網易

2020-12-16 10:19:58 來源: 文匯報

舉報

  

  近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即將出院。五個月前,她們的五妹也在腫瘤醫院進行了卵巢癌手術。三姐妹同年確診卵巢癌,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

  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給出了「真相」:「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而導致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的『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研究表明超90%的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三姐妹共有兄妹7人,其中女性5人。

  51歲的五妹今年6月份外院發現肝臟佔位,輾轉多家醫院,7月來到腫瘤醫院進行治療,確診為卵巢癌,並經基因檢測,確定存在BRCA1基因胚系致病突變。

  吳小華解釋,BRCA1是人體中的一種抑癌基因,最初被發現時被認為是直接與遺傳性乳腺癌有關,因而命名為「乳腺癌卵巢癌易感基因1號」,英文簡稱BRCA1,後來被發現的另一種類似的基因被命名為BRCA2。隨後的研究中,醫學專家又發現BRCA1/2這兩個基因突變與卵巢癌的發病也有密切關係。這兩種基因是「抑制」細胞癌變的重要基因,一旦發生突變,「抑制」癌變的閥門就被打開,進而導致較高的癌變風險。

  研究表明,超過20%的卵巢癌患者是由於BRCA1和BRCA2發生胚系突變造成的,90%以上的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家族性遺傳都是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的。因此,醫學界認為BRCA1和BRCA2是引起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症候群的重要基因。而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症候群主要表現為「多個家族成員患有乳腺癌、卵巢癌或兩者兼有」的特徵。

  2016年由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吳小華教授團隊率先牽頭完成的全國多中心研究顯示,在中國卵巢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變概率高達28.5%。

  鑑於BRCA1/2基因突變可能導致的家族聚集發病風險,在拿到檢測結果後,吳小華建議患者的三代直系女性親屬進行BRCA1/2的基因檢測,以確定親屬的發病風險,但遺憾的是這一建議未能引起家屬的重視。

  今年7月,55歲的三姐由於腫瘤標誌物CA125升高,輾轉多家醫院隨訪未能確定病因,直到11月發現腹膜多發病變後,才轉到腫瘤醫院治療,經診斷考慮為原發性卵巢癌;今年11月,63歲的大姐體檢發現盆腔包塊,鑑於已有兩姐妹確診的病情,直接前往腫瘤醫院就診,後確診為原發性卵巢癌……

  目前,大姐和三姐在腫瘤醫院已經接受卵巢癌手術治療。但遺憾的是,由於三姐延誤病情,確診時病情已較晚,進行了部分直腸等廣泛臟器切除,才達到了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術。所幸術後兩人恢復良好,後續將進行相應的化療等系統治療。

  據悉,二姐和四姐已經根據醫生建議進行了基因檢測,目前正在等待相應結果;她們兄弟的女兒也正考慮是否進行基因檢測。

  吳小華表示,卵巢癌預後效果差,早期無典型症狀,70%以上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確診患者5年生存率不超過四成,堪稱「最兇婦癌」。因此,如果能夠早期意識到發病風險,及早幹預,將有效預防和治療卵巢癌。

  據了解,腫瘤醫院腫瘤婦科年開展卵巢癌手術超過1200例,其中近90%為晚期,超過40%為復發手術患者。

  針對遺傳性卵巢癌,自2013年項目起,腫瘤醫院依託於BRCA突變檢測項目,開展初步的遺傳諮詢及檢測工作。數百例基因陽性患者及其家庭成員,通過遺傳諮詢門診尋求進一步治療幹預;2016年起,醫院卵巢癌研究團隊與病理科合作,開展預防性的輸卵管卵巢切除手術;並於2017年起啟動婦科腫瘤遺傳諮詢門診,為相關患者和家系管理提供了更加便利有效的途徑。

  腫瘤醫院腫瘤婦科吳小華團隊領銜的系列國際前沿研究成果,也將為破解卵巢癌遺傳難題提供更多「中國方案」,完成了首個中國卵巢癌患者PARP抑制劑尼拉帕利的個體化起始劑量的維持治療三期隨機對照臨床研究「NORA」試驗,研究結果在今年的ESMO大會報告,正在推廣復旦「三步化療」在非BRCA突變卵巢癌中維持治療價值。

  
作者:王廣兆 夏玲芳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文匯報資料照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復旦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12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獲悉,在該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三姐妹在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表示,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
  • 三姐妹同一年確診卵巢癌,上海專家用基因檢測揭秘「真兇」
    12月1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以下簡稱腫瘤醫院)獲悉,在該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三姐妹在同一年確診卵巢癌。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表示,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
  • ...年確診卵巢癌!腫瘤專家: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在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將於近日出院。五個月前,她們的五妹也在腫瘤醫院進行了卵巢癌手術。三姐妹同年確診卵巢癌,如此罕見的聚集發病究竟是何原因?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教授給出了「真相」:「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
  •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新聞—科學網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超90%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卵巢癌手術的一對親姐妹將於近日出院
  • 復旦腫瘤醫院:卵巢癌「三步化療法」降低患者復發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王廣兆 溫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日前,中國抗癌協會婦科腫瘤專委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透露了一套由復旦腫瘤醫院獨創的、較有效抑制晚期卵巢癌發展的新方法——三步化療法。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三步化療」新法 顯著延長晚期卵巢癌生存
    來源/院方供圖7年前,58歲的李阿姨被確診為卵巢癌IV期合併肺部轉移,雖通過手術儘可能切除了腫瘤病灶,但後續還將進行系列化療。經病友介紹,李阿姨得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有一種「三步化療」的方法,決定前往諮詢。
  • 上海專家探索創建「三步化療法」大幅降低卵巢癌高復發率
    記者8日從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婦科腫瘤團隊探索創建了「三步化療法」,根據癌細胞的特性和晚期腫瘤患者術後不同階段的狀態,分層次予以3次不同的化療方案,逐步消滅可能殘存的癌細胞,降低患者的復發風險。
  • 七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謹防女性「隱形殺手」卵巢癌
    卵巢上皮癌患者確診時發現腫瘤局限於卵巢的僅佔不足30%,大多數已擴散到盆腹腔器官,約七成患者確診時已經是晚期,卵巢癌也被成為女性「隱形殺手」,因此對於女性朋友,甚至是男性朋友,對卵巢癌相關知識的了解也是尤為必要的。
  • 遺傳性卵巢癌的診斷和治療
    (2)卵巢癌個人史,或患其他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相關腫瘤,且確診年齡≤50 歲。(3)患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相關腫瘤,且確診年齡≤60歲,並且有第2個原發腫瘤,或三陰性乳腺癌,或≥1 個近親屬患HBOC相關腫瘤。(4)近親屬中≥2人患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相關腫瘤。
  • 遺傳性卵巢癌的診斷和治療_身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2)卵巢癌個人史,或患其他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相關腫瘤,且確診年齡≤50 歲。(3)患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相關腫瘤,且確診年齡≤60歲,並且有第2個原發腫瘤,或三陰性乳腺癌,或≥1 個近親屬患HBOC相關腫瘤。(4)近親屬中≥2人患遺傳性卵巢癌/乳腺癌相關腫瘤。
  • 卵巢癌發病和死亡風險均增高
    審閱者: 吳小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姨媽」不常來?這事想想是有點美滋滋,不但省下一筆姨媽巾錢,更可以時時刻刻身輕如燕、健步如飛。 然而,有研究說這可不是什麼好事,月經不規律女性的卵巢癌發病和死亡風險都比別人要高!
  • 2020 NCCN卵巢癌指南解讀回顧|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化療|腫瘤|...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為了促進婦科腫瘤領域的專家進行學術交流,北京康盟慈善基金會聯合石藥集團舉辦NCCN指南解讀系列會議。在第八個世界卵巢癌日即將到來之際,首次活動「芳華多美 用愛暖巢」2020 NCCN卵巢癌指南解讀於4月22日順利開展!
  • 卵巢癌被稱為女性「沉默的殺手」 70%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
    得知這個讓人難以接受的結果後,兒女冷靜下來想尋求最好的治療,於是來到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婦腫外科孫海燕主任的專家門診。在這裡,楊阿姨做了進一步的檢查,基本診斷結論為卵巢癌可能。更為棘手的是,楊阿姨的整個盆腹腔內布滿轉移癌灶,「就像一把米粒散在腹腔內,大小不一,分布不均,手術起來非常困難,」孫海燕介紹,「稍有不慎,就會損傷腸道、輸尿管和膀胱。」
  • 腫瘤醫生從業18年,卵巢癌患者常問我這十幾個問題
    上皮性卵巢癌為最常見的,大多數發生於>50歲女性,交界性腫瘤則常好發於30-40歲女性,而生殖細胞腫瘤在20歲以下女性中最為常見。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同的組織來源病理類型,都是卵巢癌,比如剛介紹的這幾種。
  • 直播預告:世界卵巢癌日 醫學專家直播在線答疑
    與妳同行 守護愛巢北京2020年5月7日 /美通社/ -- 卵巢癌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也是傳說中的女性健康的「隱形殺手」,由於卵巢深藏在盆腔內,即使長了腫瘤,也不易被人發覺。然而,卵巢癌並不是無跡可尋的,它會發出一些「警告」信號,姐妹們需要格外警惕。
  • 揪出致癌基因,精準診療使晚期癌症患者延壽十年——專訪北京武警第三醫院腫瘤科主任張建忠
    對於一名晚期癌症病人來說,如果採用傳統的放化療治療方法的話,這名病人治療後的壽命可能只有9到11個月,但如果採用較為先進的基因檢測方法,揪出其驅動基因
  • 一年前體檢還好好的,一年後竟查出卵巢癌晚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劉千杭州80歲的林奶奶查出晚期卵巢癌時,全家人都陷入了震驚中。林奶奶的身體向來不錯,本人也很有健康意識,每年都定期體檢。前一年體檢時還沒什麼大問題,誰也沒有想到,僅僅過了一年,惡性腫瘤就「找上門」了。
  • 卵巢癌早期發現B超檢查是關鍵
    卵巢癌很難被早期發現,這主要是卵巢癌早期表現一般沒有特徵,此外治療也比較複雜,是預後比較差的一種疾病。那麼,對於這個生殖道殺手,女性朋友要如何預防扼殺在搖籃裡呢?專家提醒:切記常做B超檢查是排除卵巢癌早期的關鍵。
  • 乳腺癌為什麼需要腫瘤基因檢測?
    2000—2014年中國腫瘤登記地區女性乳腺癌發病趨勢及年齡變化情況分析 雖然年齡大的女性風險更大,但40歲以下,甚至30歲以下人群的發病率在持續增加。03.我國開展的乳腺癌篩查項目 中國抗癌協會協同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組織專家團隊先後主持開展了由原國家衛生部牽頭的針對城市婦女為主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乳腺癌篩查項目
  • 早期如何發現卵巢癌?北大腫瘤醫院高雨農:有家族史人群建議做基因...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婦科主任、主任醫師高雨農表示,常規體檢難以發現卵巢癌,建議有家族史的人做基因突變篩查。卵巢癌的早期發現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根據國家癌症中心2015年數據顯示,中國每年卵巢癌新發病例約5.2萬,死亡2.3.萬例。為什麼卵巢癌發病率不高,病死率卻居高不下?高雨農表示,卵巢癌之所以難治的原因之一就是很難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