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好的紀錄片?一部亞文化的圍獵史!

2021-01-08 沉思拆遷辦

"中國有朋克了!中國有嬉皮士了!中國的現代美學開悟了!"

2012年,金融危機的陰霾剛散去,李一凡第一次接觸到了殺馬特,看著充滿視覺衝擊力的造型照片,作為學院派導演的他無比激動!說不清是簡體還是繁體、是拼音還是英文的火星文,像一串串鞭炮炸出了李一凡心中藝術的火。

誰是李一凡?

李一凡1966年出生於一個重慶知識分子家庭,成長於川美大院。歷時風暴肆虐大陸,西南地區剛剛踏入現代化進程,川渝美術界盛行「鄉土熱」,十六七歲的李一凡常隨著川美寫生隊去往最為貧苦的農村,無論是貴州的前西北還是川東的大巴山,城市與農村的巨大差距在李一凡留下了現代化反思的種子。這顆種子就這麼伴隨著他,伴隨著李一凡走入中央戲劇學院,伴隨著李一凡回到川美任教。

導演李一凡

無論是《淹沒》還是《鄉村檔案》還是2020年的《殺馬特我愛你》,李一凡始終聚焦於城鄉矛盾,試圖去記錄前現代中國踏入現代社會的撕裂和痛苦。他保持著藝術家的敏銳,深思於那些人們習慣的、麻木的卻又帶有深刻意味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難以言明的,正因為難言才顯得愈發迷人。由915段錄像構成《殺馬特我愛你》,同樣難言又迷人。

誰是殺馬特?

徦洳給莪彡兲溡簡,莪①萣妑沵搥冋!

十多年前,很多染著張揚發色的年輕人們,就是用著這樣的語言交流,他們抽菸、喝酒、燙頭,他們最喜歡的句子是「如果愛,請深愛」,他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個網際網路上的「家族」,他們有著共同的稱號「殺馬特」。

他們是千禧年後中文網際網路上最大的文化流派,但他們是誰?即使每個90後QQ空間留言板都有過非主流的句子,即使每個大眾論壇上都出現過火星文,但殺馬特依舊是沉默的,沒人知道他們是誰,也沒人在乎他們是誰。

QQ空間的非主流圖片

2013年網際網路大規模清理三俗信息,殺馬特被定義為「低俗」,從而被主流禁止、打壓,殺馬特終於有了自己的身份——過街老鼠,他們面臨著來自城市、精英階層、知識分子的嘲諷。

在《殺馬特我愛你》兩年多的創作過程中,李一凡認識到自己對於殺馬特的認知是多麼愚蠢且可笑的,「中國的朋克與中國的嬉皮士」不過是他受藝術史影響的主觀臆斷。

殺馬特是誰?殺馬特是一群離散的留守兒童,是每天在流水線上從事機械勞動的底層工人,是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輕人,是不被城市和主流社會接納的農民工。

我拍的不是殺馬特史,而是90後農民工歷史的一部分。

殺馬特為何成為殺馬特?

絕大多數殺馬特都出身農村,十三四歲輟學打工,他們沒有城市孩子光鮮的童年,陪伴他們的除了一張假身份證就是冰冷危險的機器。他們並非孑然一人,他們的微薄工資除面對生活開銷外,要應對爺爺奶奶的住院費,要應對弟弟妹妹的學費。

工廠是他們拼命想要逃離卻又無法擺脫的地方。

零件打孔,每個孔六分錢要冒著手指被切掉的危險;

噴塗油漆,刺鼻味道充滿整個廠房,一會就是渾身油漆『

做百潔布,每個工位上的工人手指都被磨掉......

年紀太小,被黑心老闆欺騙和壓榨薪水是常有的事,他們也沒辦法在工廠裡找到認同和尊重。他們既沒辦法在城市買房買車,又不想回到貧瘠的農村。QQ群與聊天室就是他們僅有的慰藉。

現實無法逃離,他們就轉而尋求一種另類的精神寄託。殺馬特創始人羅福興把頭髮燙起,是為了偽裝自己,能夠像個「壞孩子「一樣不被欺負。

用他的話說:「有時候,感覺這個頭髮給了自己勇氣。「工友們第一次看到他的誇張髮型時,很多人在笑,他並不在意這種笑是否善意,這是他尋找存在感的唯一方式。

殺馬特消亡後,殺馬特去了哪裡

2013年的風波後,殺馬特的處境變得異常艱難,染髮、長發進不了工廠,家族群和貼吧在網絡在網絡暴力下消散,殺馬特面臨著一個艱難的問題——

選擇生存,還是選擇髮型?

有的人依舊桀驁,選擇保留僅有的髮型自由,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不定,甚至有人流浪街頭。

前殺馬特安曉惠回憶:「我沒地方去,問一個小孩討了十個饅頭,兩個人分著吃了五天。」

殺馬特無法發聲,很多人面對鋪天蓋地的批判,他們認識到自己錯了,但好像又不知道錯在哪裡;

殺馬特們剪掉頭髮,重新回到主流,只也是重複曾經的生活。

就連殺馬特教父羅福興也經常說:「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想要留在城市裡,但城市卻容不下他。

李一凡導演在《一席》的演講上:

每個人都是活在社會裡面的,每個人的處境都是社會的處境,每個人的歷史都是社會史。

我們世界的經濟,科技都一直在向前發展,但我們生活的環境,好像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寬容......

我們的社會真的非常不寬容,殺馬特不過是希望身體改造來保護自己的一點裝飾,就那麼一點點異質的東西,幾乎成了全社會認為的異端。

大部分殺馬特以為自己犯了多大的錯,最後只好剃掉頭髮,老老實實打工,重新回歸生命的貧乏。

相關焦點

  • 2020年的神奇紀錄片在哪裡?
    在中華文化基因的影響下,人文意識濃厚成為我國紀錄片的顯著特點之一。同樣的,2020-2021年的紀錄片業界也湧現出若干部這樣的作品,雖然它們依舊同我們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但其中兩個方面的「理念」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態。
  • 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應接地氣:用"歷史"豐富國寶內涵
    相較於電視市場的喧譁浮囂,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開辦10年之久的《國寶檔案》欄目無疑相當寂寞。但是必須看到,一直以來文化發展都呈現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相伴相生的規律。就像摩爾定律下的網際網路時代,似乎永遠是快節奏、爆炸的信息,但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能夠慢下來,多一些品味、感悟。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海豚灣》主演被日方拒絕入境
    央廣網北京1月21日消息(記者馮爍 實習記者陳姣姣)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2009年一部展現日本太地町捕殺海豚血腥場面的美國紀實影片《海豚灣》在全球引發關注,電影中無數海豚慘遭殺害、血染海灣的畫面讓全球陷入討論與反思。2010年,這部片子榮獲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 2020年值得看的紀錄片全在這裡了
    騰訊視頻紀錄片不僅在打造IP,更通過其創新精神和國際化嘗試,讓自己變成一塊紀錄片行業的「金字招牌」。文 | 黎河2019年中國紀錄片產業呈現出範圍擴張、多角色入局、臺網共同開發、政策傾向、商業價值挖掘等多維度特點。從宏觀層面看,在傳播格局急劇變化的時代,紀錄片不斷親近大眾,整個紀錄片行業也藉由新媒體發展的蓬勃態勢實現飛速增長。
  • 獲刑10年6個月!四川一原市委書記被「圍獵」過程曝光
    2020年8月24日,四川省紀委監委發布消息,資陽市委原書記陳吉明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通報中,陳吉明「將公權力淪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為政不廉、『親』『清』不分,甘願被『圍獵』」的表述格外引人關注。近期,陳吉明受賄一案有了新進展,《廉潔四川》電視欄目第一時間跟蹤了案件宣判情況。
  •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推薦2020年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的...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推薦2020年第一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的通知廣電辦發〔2020〕26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廣播電視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辦公廳、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 群蛇圍獵海鬣蜥 《行星地球:第二季》中人類首次拍到_遊俠網 Ali...
    今年BBC旗下著名的科普紀錄片《行星地球》終於迎來了作品的第二季。在第二季中英國國寶級播音大衛·愛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爵士將聯合配樂大師漢斯·季默為我們繼續呈現一段自然奇觀之旅。
  • 警惕「冷水煮青蛙」式「圍獵」
    復盤這位市委書記被「圍獵」的道路發現,某位老闆甚至將這種吃飯喝酒的感情投入維持了四五年之久才第一次向陳吉明提出幫忙的請求。不同於直接提請求、行賄賂,這種「冷水煮青蛙」的「圍獵」方式更加迂迴曲折、隱蔽而迷惑,危害很大。
  • 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央視10部紀錄片獲獎實至名歸,你看過幾部?
    活動上評選出中國紀錄片十佳十優作品、優秀欄目、年度頻道、年度人物,其中央視紀錄頻道(CCTV-9)製作和播出的10部紀錄片獲獎,引起網友熱議。這些紀錄片在播出時就收穫過無數觀眾的好評,獲獎也是實至名歸。
  • 《廉潔四川》預告丨被「圍獵」的市委書記
    2020年8月24日,四川省紀委監委發布消息,資陽市委原書記陳吉明因嚴重違紀違法被開除黨籍和公職。通報中,陳吉明「將公權力淪為謀取私利的工具」,「為政不廉、『親』『清』不分,甘願被『圍獵』」的表述格外引人關注。
  • 電影學堂 | 法國紀錄片經典展
    由上海師範大學世界電影研究中心主辦、法國駐滬總領事館文化處協辦、由上海師大電影學碩士點-外國電影研究學科方向的教學團隊策劃執行的【電影學堂·SH 7ème Art】,將於2020年11月15-29日,舉辦《法國紀錄片經典展》和相關大師班系列。
  • 《美人魚》紀錄片回饋影迷 海陸空幕後全揭秘
    由周星馳三年磨一劍的全民喜劇《美人魚》於2月19日下午正式登頂內地影史票房冠軍,並且熱度不減,自上映起連續14天單日過億,截至2月21日17:30再破27億大關,持續書寫新傳奇。為回饋廣大影迷的支持,片方於元宵節(2月22日)特別送出大禮:足有13分鐘的《美人魚》幕後紀錄片!
  • 紐西蘭社區信託贊助拍攝華人悲愴史紀錄片
    人民網北京4月5日電 據紐西蘭中華新聞網消息:英文先驅報消息 Dunedin Chinese Garden Trust(達尼丁中國花園基金會)獲得了來自Otago Community Trust資助的2萬紐幣,該資助金旨在幫助其將早期華人的淘金歷史拍攝成紀錄片。
  • 2020觀眾最喜歡這些紀錄片
    上期活動「2020你最pick的紀錄片徵集」 今年過的如何? 內循環的2020年是否有最愛的一部紀錄片? 他侄子也叫River了 23歲,辭職剛考完研等待結果中,作為一個除了恐龍和二戰題材此外紀錄片來者不拒的人,20年主要精力在學習看的紀錄片著實不多。
  • 4隻黑猩猩圍獵母猴:瞬間將其撕食
    近日,一段由BBC在非洲拍攝紀錄片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視頻中,四隻黑猩猩圍獵一隻母猴,並將其撕碎分食,畫面相當殘忍。當時,這四隻黑猩猩正在樹林裡覓食,發現1隻抱著幼崽的母猴,並迅速圍追堵截。母猴受到驚嚇後,將幼崽拋下,但自己還是被黑猩猩抓住,並被殘忍分屍後吃掉,整個過程僅持續了幾十秒時間。
  • 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講述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近期,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的紀錄片《中國的寶藏》上映。講述家族與祖先、漢字的力量、國際化中國、中國製造、科技的藝術、飲食的藝術等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但在國內引發熱議,在海外也受到了外國網友的一致好評。
  • 節目預告丨專題片《圍獵:行賄者說》七彩雲端今晚起重磅推出
    雲南省紀委省監委宣傳部、雲南廣播電視臺傾力打造反腐警示專題片《圍獵:行賄者說》,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每晚20:20雲南衛視重磅推出,「七彩雲端」APP同步播出,為您全方位解析圍獵機理,揭開溫情脈脈面紗下的猙獰面目。
  • 貼近觀眾需求、傳播主流文化 網絡紀錄片令人耳目一新
    需建立專業化、標準化規範和可複製、可持續生產模式,以形成規模化發展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等要求也逐漸提高。網絡自製紀錄片應當適應這一社會需求,創作出更加豐富多元的優秀作品,讓觀眾看見生命和文化的豐富多彩,傳遞人類優秀文明成果  近幾年來,一度小眾化的紀錄片多次掀起收視熱潮。
  • 半月談|不法商人「圍獵」領導幹部,「套路」背後是什麼?
    ……近期,雲南省紀委監委推出反腐警示專題片《圍獵:行賄者說》,從「圍獵」者和被「圍獵」者雙方角度,揭示了官商之間過從甚密、利益勾連、蠅營狗苟的亂象,不法商人與被「圍獵」官員現身說法,聲淚俱下地道出了「圍獵」的本質和「大夢初醒」的悔恨心理,令人唏噓,催人警醒。
  • 舌尖上的美麗鄉愁,美食紀錄片的文化功能
    張慧瑜2012年「意外」出現了一部呈現中國飲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在央視綜合頻道《魅力記錄》欄目一經播出就在微博上引起巨大「圍觀」,成為近些年難得一見的製作與口碑俱佳的國產原創紀錄片。據統計,該節目平均收視率為0.48%,比同時段電視劇高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