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
98年前的1989年2月14號,情人節,愛因斯坦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離婚了。愛因斯坦一生中結過兩次婚,婚姻對他來說其實並不如意,為了離婚,他把諾貝爾獎金全部贈送給了第一任妻子,離婚給他們倆帶來的創傷肯定遠比金錢遠比金錢大得多。
孔子也有有名的「休妻」事件。孔子曾經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論語》當然沒有記錄孔子庸常的婚姻生活,但透露出孔子的生活狀態是「食不語,寢不言」。這其實也是孔子婚姻疲憊的寫照。
我之前也闡述過一個觀念,宇宙智慧信息,就是加載在智慧載體上的具有驅使相關系統熵減能力的信息。宇宙智慧有三大類,即基因傳播的信息、非基因傳播的信息、基因和非基因自由切換組合的信息。而人類認知主要是非基因傳播的信息。
宇宙智慧,或者說廣義上的智慧,具有智慧載體的穩定驅使性,也就是追求穩定的特徵。這是系統有序化的內在驅動決定的。智慧載體群體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所有組成的系統是具有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熵減系統,不會像冰箱那樣。
在動物界,基因變異者往往很難獲得異性。因為基因決定了動物只會和基因幾乎完全類同的同類進行繁殖合作。動物的基因傳播要求必須是穩定的,以保證種群可以利用上一代的生存「經驗」完好的適應原有環境。這些經驗都是加載在基因上的。
人類也是如此,人類除了基因傳播智慧信息,更有非基因的人類認知智慧。人的群體生存趨勢就是穩定,在一塊相對封閉的大的區域,有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合是常態,是長期的。以保證群體系統的穩定。
但是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對於動物,基因可能會突變,基因的突變往往是外部的刺激,大部分動物或許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也有很少的突變基因動物正好適應了環境的變化,使得基因繼續傳播並成為新環境狀態下的主宰者。
人類認知的思想大爆發時期,都是環境發生了突變,這裡的環境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變化,更包括了人類群體結構的巨變。春秋戰國時期,氣溫極其溫暖,加上金屬工具的大量使用,可耕土地面積開始加大,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引發多國混戰。多國混戰刺激了「經驗」類認知的巨大需求,誕生的思想家也是燦若星辰。歐洲自東羅馬帝國滅亡後陷入一種多國混戰狀態,頂級的科學家、藝術家不斷湧現,這種狀態持續到二戰結束,可以說二戰結束以後,基本上也沒有了偉大科學家、藝術家的出現了。
人類和其他生命群體一樣,群體上具有趨向穩定性的內驅力,希望的是和平。但是人類的群體性認知,也從突變期走向穩定期。
作為個體的思想大師,其新產生的認知,和動物的變異基因一樣,都是廣義概念上的智慧突變,突變與穩定,是一對相互對抗又相互融合的特性,而在新智慧信息產生的初始階段,必然是對抗的,也是載體和載體群體的穩定內驅性決定的,而到後來,為了適應新的環境,突變的智慧信息與原有的穩定信息自然會形成融合。
這種初始階段的對抗性決定了歷史上大思想家、大藝術家大多終生未婚或者離婚,這是老子、孔子、孟子,以及牛頓、達文西、梵谷、貝多芬、哥白尼、笛卡爾、諾貝爾。。。等一連串的名字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