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本的主題,就是李漁所說「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作者的本意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根據自己的思想觀點,對於題材本身的含意深入開掘的結果。一個題材可以有多方面的含意,作者的著眼點不同,可以提煉出不同的主題。白毛仙姑的傳說,有人賦予它破除迷信的主題,有人以階級鬥爭的觀點,開掘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含意,寫成了不朽的名劇。至於題材本身所不具備的含意,作者也無法強加於它。如果強迫白毛女去表現婚姻自主,那就是荒謬的了。所以說,主題是受客觀題材制約的作者的主觀意圖。

主題和主題思想還有些區別。一般說來,主題是作者確立的主要題目,提出的思想命題,主題思想是作者對這個命題的態度和解釋,對解決這個命題的主張和意向。總之,主題或主題思想是作品的核心,全篇的統帥,全劇的主旨。作者根據主題的需要,對生活材料進行選擇取捨、改造製作、提煉概括。無論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細節語言,都圍繞主題這個核心,凝集成一個藝術整體,為表達主題思想服務。但是,主題思想決不是書本上現成的政治概念,而是作者根據生活的啟示,經過創造性勞動得來的真知灼見。

高爾基說的「當需要用形象來體現時,它會喚起作家心中要形成這種思想的欲望」。中外古今的優秀作品的主題思想,無不具備這樣三個條件:一、符合歷史發展的方向,反映先進階級的意志和願望,經得起實踐的考驗。也就是說,主題思想是正確的。二、作者懷著強烈的感情,大聲疾呼,說出了大多數群眾要說的話。也就是說,主題思想是作者的肺腑之聲。三、提出了新的問題,表達了作者獨到的見解。也就是說,主題思想是作者的真知灼見。這三點也可以縮成-一句話:理深情切立意新。但主題思想並不是一-種顯眼的標籤,它融化在作品血肉之中,滲透於作品細胞之內。要用一句簡明的話把它說出來,是很不容易的。

同時,作者的主觀意圖和他的創作實踐所取得的客觀成就,也不一定完全一致。有時主題沒能表現的好,作者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有時作品的高度超過了作者的原意,即所謂「形象大於思想」。這更增加了分析主題的困難。導演在排戲之前,常為「找主題」耗費不少心血。有的劇本,人們對其主題的認識,也並不一致。由郭沫若話劇改編的崑曲《蔡文姬》,有人認為它的主題是為曹操翻案,有人認為是發展文化,「重睹芳華」多有人認為是民族團結。幾種意見,曾經展開熱烈的爭鳴。所以說,對一個戲的主題思想,作出實事求是的準確分析,確非易事。

有的戲劇理論家告訴我們一種方法,可以通過人物衝突的發展和結局,來分析劇本的主題思想。如《西廂記》的主題思想是「封建婚姻的門第觀念阻礙真摯相愛的男女青年達到圓滿的結合」。《欽差大臣》的主題思想是「敲詐勒索者反被別人敲詐勒索而去」,等等。這種方法,固然強調了戲劇的主題思想的特點,有動作性,但我們覺得偏重於就事論事,有時反倒局限了對於劇本主題思想的深入理解。像「敲詐勒索者反被別人敲詐勒索而去」,就似乎並不是果戈理的主要意圖。這僅是情節關目,不是作者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如果說「腐朽荒唐的沙俄官僚制度是無可救藥的」,可能更接近於劇本流露的思想意向。我們前邊討論了高爾基的那段話,知道主題思想是伴隨著形象的誕生而逐漸成熟的。我們分析劇本的主題思想,也應該從形象入手。看一看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樣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寄託了作者的什麼意向?他的遭遇顯示了作者的何種觀點?魯迅先生為什麼要創造祥林嫂這個典型?為什麼寫她勤勞、善良、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為什麼寫她在政權、族權、夫權、神權四條繩索捆絞下的掙扎和反抗為什麼寫她靈魂中的愚昧和覺醒;為什麼這樣一個勞動婦女,歷盡艱難、百般努力,終究逃脫不了毀滅的命運?

歸結到一點,先生是要告訴我們:舊社會是吞吃勞動人民的宴席。這人吃人的制度,必須掀翻!這個主題,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本質,抓住了階級對立的要害,先生的思想認識,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峰。這個主題,深含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對祖國前途命運的關切,體現了先生火熱的無產階級感情。這個主題,揭露舊社會不僅吞噬勞動者的肉體,而且麻醉勞動者的精神。被吃的人也會自吃。同樣的道理,《野豬林》和《獵虎記》都寫逼上梁山,如果用「英雄豪傑被逼造反」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兩個戲的主題,那也就沒有特點了。

林衝和解珍、解寶的形象有極大的區別,體現了作者不同的意念。十萬禁軍教頭林衝,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員,身受傾軋,幾經迫害,終於徹悟,背叛了自己的階級。作者要告訴我們:封建統治行將崩潰,大魚要吃小魚,統治階級內部必將分化。而《獵虎記》的解家兄弟,則是窮苦獵戶,對於地主和官府強加的冤獄,除了造反,別無他途。作者要告訴我們:壓迫越重,反抗越大,更多的人將被捲入反抗的行列,勢如烈火燎原。這兩個戲的主題思想,也是各有重點的。這些例子說明,主題思想融化在藝術形象當中,形象的內容越是豐富,主題思想越難一語道破。只有對形象作具體的分析,才可能對主題思想有準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