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形象形成的思想文化因素

2020-11-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蘇武出使匈奴時的忠君表現在當時並沒有立即得到西漢朝廷的特別重視,更談不上尊崇。蘇武歸漢後,朝廷雖然有賞賜,但是從賞賜的情況來看,不過是常規之賜,並無明顯的優待。《蘇武傳》中蘇武出使不辱、守節不屈忠義形象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思想。

  蘇武出使事跡起初並未受到特殊重視

  蘇武出使不辱、守節不屈的忠義形象在歷史上的影響可謂至為深遠,而《蘇武傳》因為成功地塑造了這一歷史形象,從而成為《漢書》中的名篇、我國歷史人物傳記中的經典。然而,清人趙翼對此早就有所質疑。他指出,與蘇武同一時期不辱使命的大有人在,而唯有蘇武被大書特書,名垂青史。對此,趙氏以為是歷史「有幸有不幸」(《廿二史札記》)的結果。言下之意,顯然是說蘇武為歷史的幸運者。

  事實確如趙翼所言,在漢匈交聘的頻繁時期,像蘇武一樣的漢使並不少見。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蘇武歸漢後,朝廷在賞賜等方面並沒有明顯的優待,李陵《答蘇武書》曰:「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而燕王劉旦為了指責霍光專權,甚至以蘇武之事為說辭,上書昭帝曰:「臣聞武帝使中郎將蘇武使匈奴,見留二十年不降,還亶為典屬國。今大將軍長史敞無勞,為搜粟都尉」。(《漢書·武五子傳》)

  雖然蘇武歸漢之初沒有受到重視,但是其人生際遇在宣帝時卻發生了逆轉。宣帝即位次年(本始元年),蘇武不僅受封關內侯,而且在其身後不久,還被畫像於麒麟閣。尤其是後者,更可謂極一時之榮。但必須指出的是,此等尊榮與蘇武「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之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最直接的原因主要是他參與了謀立宣帝一事。「武以故二千石與計謀立宣帝,賜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漢書·蘇武傳》)漢制,無功不侯。而蘇武最終以謀立受封關內侯,又進一步反襯出其在匈奴的守節行為在當時並未受到重視。

  謀立漢宣帝也應該是蘇武能夠圖像麒麟閣的主要原因。我國古代一向有帝王圖畫功臣以行表彰之事的傳統,此即濫觴於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宣帝於未央宮建麒麟閣,圖畫功臣十一人,其以霍光為首,而蘇武陪於末位。對於麒麟閣十一功臣的人選,宣帝心中顯然有著特別的考量。如所周知,宣帝一生中有三個關鍵階段,一是幼年落難,二是即位為帝,三是親自執政。從麒麟閣十一功臣的情況來看,皆是在這三個關鍵時刻有恩於宣帝的人,即落難時的保護者,如丙吉、張安世等;登上皇位時的擁立者,如霍光、杜延年等;親政過程中的扶持者,如蕭望之、梁丘賀。以此為參照,蘇武顯然主要是以擁立者的身份而入選麒麟閣功臣。雖然有人認為,出使守節也是原因之一,但筆者以為,如果不是因為蘇武參與了謀立宣帝之事,則入圖麒麟閣顯然無從談起。

  忠義形象形成的政治契機

  麒麟閣功臣「皆有功德,知名當世」(《漢書·蘇武傳》),位列其中的蘇武足以因此而載名史冊。由此看來,趙翼說蘇武為歷史的幸運者倒也未必盡然。但是,蘇武最終卻能夠以出使守節的忠義形象示於後人,還有著更為深厚的歷史契機與背景。

  蘇武以謀立宣帝之功而入圖麒麟閣,然謀立之事畢竟事涉皇家秘辛,其間詳情自不可洩之於外。在此情況下,蘇武出使不辱的事跡遂逐漸為世人重視。

  與蘇武同為麒麟閣功臣的劉德之子劉向在其《新序》中有「節士」一卷,其記載的「節士」主要是先秦時期人物,漢代唯有蘇武一人,所述皆是其出使匈奴時的守節不降之事。不過,劉向的記載十分簡略,通篇不足300字,與後來的《蘇武傳》自不可同日而語,且所記細節亦有出入。但是,劉向贊蘇武「守節不移,雖有鐵鉞湯鑊之誅而不懼也,尊官顯位而不榮也」,稱之為「守節之臣」,又引蘇武自語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為父死,無所恨。」(《新序》卷七)這種絕對忠君的思想基本上奠定了《蘇武傳》的基調。

  進一步而言,這種思想通過《蘇武傳》廣泛傳播和發揚光大,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而班彪、班固父子通過《蘇武傳》,將絕對忠君的思想渲染到淋漓盡致,則主要是為了配合當時的政治需求而刻意樹立一個典範。

  忠君思想與蘇武形象的後世書寫

  作為我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倫理,君臣倫理思想在西漢時發生了重要變化,那就是董仲舒在天命論和天人感應思想基礎上,將家庭血緣倫理糅合進政治倫理思想中,提出了絕對忠君思想。所謂「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亦可」(《春秋繁露·順命》)。因此,天與天子、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之間存在著絕對的尊卑、主從關係;天子應當視天為父,以孝事天;臣民則視君為父,絕對忠於君主。尊上忠君是臣民不可違背的神聖天道。

  董仲舒的忠君思想提出以後,是否立刻便成為社會普遍認同、遵守的倫理準則?顯然不是。投降匈奴的李陵,本有戴罪立功、再歸漢室之心,最終卻因武帝殺其母親,遂不復顧念君臣之義。這說明在李陵心中,忠君與否仍需看君主是如何對待臣下的,若君主不仁,則不必忠心。司馬遷對李陵投降一事不但未有非議,反為之辯解,亦見司馬遷也沒有將忠君看作臣下的絕對義務。尤其是王莽篡漢時,忠於漢室的臣僚可謂寥寥無幾,更說明直至西漢末年,絕對忠君的思想仍沒有得到社會普遍的接受和踐行。

  董仲舒視君如父的絕對忠君思想最終為社會普遍接受,成為廣大士人為之踐行的一個重要倫理觀念應該是在東漢以後。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其對王莽篡漢之事仍心有餘悸,唯恐類似的情形重演。因此,他一方面極力防範權臣的出現,另一方面則不失時機地褒獎忠臣,向群臣宣揚絕對忠君觀念。例如,光武帝大會群臣時,曾指著王常對群臣說:「此家率下江諸將輔翼漢室,心如金石,真忠臣也。」並於「是日遷常為漢忠將軍」(《後漢書·王常傳》)。其後的孝明、孝章二帝亦以推重儒學為務。尤其是章帝,更於建初四年(79年)召開白虎觀會議,「講議《五經》同異」。白虎觀會議除了更加強調君權神授、君主權力至高無上外,還進一步明確了「三綱」的概念,並提出「六紀」之說,指出三綱「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綱紀可以「疆理上下,整齊人道」。因此,人們應當遵守「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及「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的社會秩序。會議又申明:「君,群也,下之所歸心。臣者,繵堅也,厲志自堅固」(《白虎通德論·三綱六紀》),認為群臣應當堅定地忠誠於君主。白虎觀會議後,章帝命班固將會議記錄整理成書,是為《白虎通德論》,又稱《白虎通義》。由此,白虎觀會議確定的「三綱六紀」等政治倫理正式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於世。

  顯然,在這一重大的現實政治背景下,樹立標杆性的人物以作為天下共仰的典範刻不容緩。在白虎觀會議前後,《漢書》尚在修撰中,其修撰者班固因此刻意選取了本已有「節士」之稱的蘇武,進一步塑造其忠貞不貳、誓死不辱使命的臣子形象,以為天下士人的楷模,這是不難想到的。由此,《蘇武傳》誕生,蘇武忠義形象遂彪炳於後世。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旅遊與社會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主題思想融化在戲曲形象當中,對形象作分析,就會理解主題思想
    一般說來,主題是作者確立的主要題目,提出的思想命題,主題思想是作者對這個命題的態度和解釋,對解決這個命題的主張和意向。總之,主題或主題思想是作品的核心,全篇的統帥,全劇的主旨。作者根據主題的需要,對生活材料進行選擇取捨、改造製作、提煉概括。無論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細節語言,都圍繞主題這個核心,凝集成一個藝術整體,為表達主題思想服務。
  • 甘肅蘇武沙漠大景區「拍拍你」來體驗舉手可摘天上星的快樂!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時下,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交匯處的甘肅武威市民勤縣蘇武沙漠大景區建成了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竟然就是當年蘇武牧羊的地方!神奇!
    在放羊期間,蘇武仍不屈服於匈奴,被羈留長達十九年。在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貝加爾湖之所以在漢武帝時期成為大漢疆土一部分,大司馬鏢旗將軍霍去病立下了汗馬功勞。初次徵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裡,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
  • 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傳統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以文化人  縱觀思想政治教育從古至今的發展,不難發現,其內容上的「最大公約數」便是以文化人,無論是古代德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還是五四運動以來近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革命文化,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逐漸發展和豐富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彰顯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以文化人特質。  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即德育體系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意蘊。
  • 和合思想:中國方案的文化淵源
    中華傳統文化以整體和諧為最大特徵。因為和諧,整個社會即是一個運化自如的體系,其政治、經濟、法律乃至宗教等均為這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前提是整體的包容。 從政治思想上看,春秋時期,華夏民族已有以文化區分民族的取向,而不唯血緣關係。如華夏人接受夷人的風俗習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以和合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顯示出寬厚與親善,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這三個層面中,民俗文化是基石,是先於社會政治法律思想及制度形成的,而儒道佛哲學層面的許多內容則是社會政治法律思想進一步升華的產物。本文所說的傳統生態思想文化是由這三個層面構成的統一整體。一、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傳統生態思想文化主要是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形成的,其思想、制度、民俗是因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產生的。
  • 文化與政治衝突中的柏林形象
    他還將軍事形式、軍事規則強加至平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將軍事訓練的嚴酷精神滲入普通民眾的性格,由此形成「服從、服從、再服從」的普魯士精神。政府官員尤其要恪守服從、盡職、守時、節儉的職業準則,馮塔納在《艾菲·布裡斯特》中塑造的殷士臺頓就是一個被規訓成功的典型普魯士官員形象。1717年,威廉一世敕令在普魯士實行普遍義務教育,要求學生以軍隊般的訓練方式勤奮學習,必要時教師可輔以棍棒懲罰。
  • 中國科學報:科技創新文化及其影響因素—新聞—科學網
    影響科技創新文化的因素很多,但我認為主要有兩個:一是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二是制度。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首先會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包容性強的美國移民文化對美國科技創新文化的形成最為重要,因此崇尚冒險並容忍失敗成為美國創新文化最突出的特徵。
  • 文化賦予數據以思想和靈魂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光明日報、騰訊公司、京東集團聯合成立的「思想文化大數據實驗室」首次亮相,並在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首款大數據產品——《從閱讀指數看城市氣質》。產品對全國300多個城市閱讀情況進行分析,形成「1+10」排行榜,以此透視城市的獨特發展氣質,倡導全民閱讀的良好風尚。
  • 滇文化瘤牛形象研究
    由此,我們將結合滇文化、印度河文明以及周邊地區的資料,對以上問題進行一番考察,以窺其來源、分布、傳播路線等。 一、滇文化中的「瘤牛」形象  滇文化青銅藝術中的瘤牛形象,以其組合形式和表現題材可以劃分為三類。這裡選取最具代表性、數量最多的種類進行介紹。 第一類是圓雕塑像或者雕刻於青銅器上的裝飾紋飾。
  • 古詩中的漁父形象——中國古典文化中獨特而意蘊豐富的文化符號
    在柳宗元筆下,這個漁翁的形象顯得更加的孤芳自賞,高潔孤傲。其實,這類形象正是詩人自我的寫照,透露出寄情山水的思想,寄寓著政治失意的孤憤。再欣賞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體系。基督、天主、東正是西方文化的體系。儒、釋、道均是博大精深的學派,支撐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的文明歷程。很多書用高深的理論進行了比較客觀全面的描述,結合各方文化儘量用簡略的語言來談下如何理解的文化在思想中的位置,存在於當今市場經濟和高速經濟發展的社會,文化與生存共處的思維邏輯。悟「道」,每個人理解不同,中國文字是意向文字,文化也有每個人各自的理解,每個人結合自己對其理解的思想角度、深度、廣度都不一樣,這是與國外文化最大的不同,宏觀的道懂了,微觀的道只有自己悟才理解的透徹,體會的深切。
  • 武威激活「融合因子」 讓文化旅遊詩意愈濃! 「十三五」期間武威市...
    「十三五」以來,武威市積極探索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把重點文旅項目建設作為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狠抓有效投資這個「牛鼻子」,圍繞擴量、提質、增效的投資要求,著力推進和招引一批文旅項目,重點構築以項目為支撐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形成了既有「頂天立地」大項目,又有「鋪天蓋地」小項目的良好發展局面。
  • 卞顯紅:旅遊目的地選擇組形成影響因素及過程分析
    旅遊目的地選擇組形成影響因素有哪些?這些基本原理弄清楚對旅遊目的地的經營管理者很重要。旅遊規劃設計師也應該著重理解旅遊目的地選擇組形成過程及影響因素,並在旅遊目的地規劃中合理布局旅遊空間,確定旅遊空間的功能定位,完善旅遊產品與旅遊設施,並塑造強有力的品牌形象,採取得力的旅遊市場營銷手段,使旅遊目的地更好的納入旅遊者旅遊目的地選擇組,並盡最大努力納入旅遊目的地選擇的最終確定組,成為旅遊目的地選擇的首選或實際選擇地。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時序性等連續空間形象
    本文乃作者姜瑩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書法是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藝術的創造離不開對漢字書體(字形)、字勢和字義的整體把握,是整合了漢字形、勢、義的抽象造型藝術
  • 茶文化在各國的文學,民俗,藝術,思想理論等分支文化中都有體現
    文化是由眾多的分支組成,包括思想理論體系、文學、藝術、宗教、建築、服飾等等,每個分支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茶文化自從傳到西方諸國,便很快普及並且滲透融合到各民族分支文化中,如茶文化在各國的文學、民俗、藝術、思想理論等分支文化中都有體現。茶文化還在許多國家形成了類似中國的一些關於茶的諺語,如英國、俄國關於茶的諺語都豐富了他們的語言體系。
  • 用希望抵禦荒漠:民勤蘇武的守土之路
    民國歌曲《蘇武牧羊》詞曰:「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任海枯石爛,大節不稍虧」。 公元前100年,漢中郎將蘇武因忠於大漢拒絕投降,被匈奴單于扣押流放到北海牧羊,關於蘇武的北海,一說在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一說在白亭海,即今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境內。
  • 高考歷史思想文化維度考點—《宋明理學與明清異學》
    在思想文化維度看似很多,但宋明理學考的很單一,基本上就是二程朱熹。然後給一段材料問什麼意思或舉個例子問什麼叫格物致知等。這塊很難考深。明清異學就是一個李贄帶領三個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大儒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對宋明理學有意見,但沒出範圍,他們還是儒家代表。
  • 習近平總書記統一戰線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統一戰線重要思想既是對以往統一戰線歷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統戰理論的繼承,也是立足於新的時代背景做出的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統一戰線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在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