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漁夫形象,你首先想到的會是誰呢?
我想應該是姜太公姜子牙,他隱居渭水,直鉤垂釣,願者上鉤,以80歲高齡得遇周文王,開創了周朝800年基業。
他雖具隱者之形,釣的卻是功名。
還有一個就是在《史記》中與屈原對話的漁夫,他勸屈原「舉世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可見這是一位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看破紅塵的漁夫形象;當然也很有可能是一種憤世嫉俗的反語。
還有一位就是在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的嚴子陵的形象。他是漢光武帝劉秀年少時的同窗好友,劉秀得天下後對他優禮有加,與他相見都是分庭抗禮。而他最終選擇了拒絕高官厚祿,垂釣富春江,留下了古釣臺的遺蹟,美名千古流傳。
那麼,這三個人可以說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漁翁」,而是帶有政治色彩的隱士高人的形象。可以說,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漁翁形象大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那麼就讓我們欣賞幾首這樣的詩詞,來具體地感受一下。
首先就是柳宗元的《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你看,這位漁翁他遠離塵囂,獨來獨往,自由自在。他獨自住在西山之下,連日常生活都是那樣的充滿詩意:早晨汲取的是清澈的清江水,燒火做飯都是用的翠綠的、曾經浸透過娥皇女英淚水的楚竹。他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清靜雅潔,他處身於青山綠水之間,就像那山上的白雲一樣隨意飄浮,無欲無求,悠然自得。
同樣的還有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柳宗元筆下,這個漁翁的形象顯得更加的孤芳自賞,高潔孤傲。
其實,這類形象正是詩人自我的寫照,透露出寄情山水的思想,寄寓著政治失意的孤憤。
再欣賞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的歷史洪流,淘盡了多少英雄的豐功偉績。一個個王朝興亡盛衰,悲恨相續,只有大自然是永恆不變的。而長江邊白髮的漁樵們,他們看慣了這些歷史的滄桑變化,古今的英雄事跡都付於他們的笑談之中。
可見,這首詞中的漁人樵夫形象又是一種看破紅塵、看淡世事、蔑視功名、無拘無束的隱者形象。
總而言之,古詩中的漁夫形象有一定的共性,都是帶有一定政治色彩的隱士高人、世外之人的形象。
他們往往是文人在經歷官場坎坷失意後,轉而選擇淡泊明志,歸隱田園,而在詩歌中將其生活態度寄託於漁夫。他們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閒逸恬淡的;他們的性情是高潔孤傲、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他們對待功名利祿的態度是看破紅塵,看淡世事,蔑視功名。
再如陸遊的《鵲橋仙》: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佔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閒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當年豪放熱烈的軍旅生涯還有誰記得?那些只知飲酒享樂的酒徒大都封侯拜爵了,而「我」卻只能去做一個閒散的漁夫。但那又怎樣?「我」獨自享受這美好的鏡湖煙雨,哪裡用得著你官家恩賜。
這首詩作於陸遊被棄置不用的時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很容易理解陸遊的思想情感:對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對時代不公的不平之氣和憤世嫉俗之情以及被迫歸隱的無奈和牢騷。最後一句更是將諷刺的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表達了對「君恩賜予」的不屑。
可見,雖然古詩中的漁翁形象有很多的共性,但在不同的詩歌中,又具有不同的個性。這首詩中的「漁夫」雖然所處環境依然是優美的,生活依然是閒適的,但他內心卻並不是完全拋卻紅塵的,因為他胸懷大志,卻遭棄置,是無奈歸隱,所以表現得滿腹牢騷。
所以,我們鑑賞漁夫形象既要掌握共性,又要關注個性。
請再看下面這首《漁家傲引》(宋·洪适):
子月水寒風又烈。巨魚漏網成虛設。圉圉從它歸丙穴。謀自拙。空歸不管旁人說。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獨釣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結。長歡悅。不知人世多離別。
顯然,這首詞中的漁夫形象與前幾首中的有所不同,不同於直鉤垂釣、志不在魚的隱士,他是一位真實的勞動者的形象。「妻子一船衣百結」,生活是艱辛的,即使水寒風烈,也要下水捕魚,否則一家的生計可能就沒有著落。
可是,他又是曠達樂觀的,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難得的閒適,尤其是結尾寫出了漁家生活「雖貧也樂」的特點,他們一家團聚,盡享天倫,不必為名為利奔波,這時的漁夫就又有了一些隱士高人的風格了。
所以說,古典詩歌中,「漁人」形象已經成了中國文化中獨特而意蘊豐富的文化符號,看到這個意象詞就會引起人們很多豐富的聯想,這大概是西方文化中沒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