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漁父形象——中國古典文化中獨特而意蘊豐富的文化符號

2021-01-08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說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漁夫形象,你首先想到的會是誰呢?

我想應該是姜太公姜子牙,他隱居渭水,直鉤垂釣,願者上鉤,以80歲高齡得遇周文王,開創了周朝800年基業。

他雖具隱者之形,釣的卻是功名。

還有一個就是在《史記》中與屈原對話的漁夫,他勸屈原「舉世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

可見這是一位隨波逐流、隨遇而安、看破紅塵的漁夫形象;當然也很有可能是一種憤世嫉俗的反語。

還有一位就是在古代詩歌中經常出現的嚴子陵的形象。他是漢光武帝劉秀年少時的同窗好友,劉秀得天下後對他優禮有加,與他相見都是分庭抗禮。而他最終選擇了拒絕高官厚祿,垂釣富春江,留下了古釣臺的遺蹟,美名千古流傳。

那麼,這三個人可以說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漁翁」,而是帶有政治色彩的隱士高人的形象。可以說,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漁翁形象大都具有這樣的特點。

那麼就讓我們欣賞幾首這樣的詩詞,來具體地感受一下。

首先就是柳宗元的《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你看,這位漁翁他遠離塵囂,獨來獨往,自由自在。他獨自住在西山之下,連日常生活都是那樣的充滿詩意:早晨汲取的是清澈的清江水,燒火做飯都是用的翠綠的、曾經浸透過娥皇女英淚水的楚竹。他的生活環境是多麼的清靜雅潔,他處身於青山綠水之間,就像那山上的白雲一樣隨意飄浮,無欲無求,悠然自得。

同樣的還有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柳宗元筆下,這個漁翁的形象顯得更加的孤芳自賞,高潔孤傲。

其實,這類形象正是詩人自我的寫照,透露出寄情山水的思想,寄寓著政治失意的孤憤。

再欣賞一首我們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的卷首詞《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滾滾的歷史洪流,淘盡了多少英雄的豐功偉績。一個個王朝興亡盛衰,悲恨相續,只有大自然是永恆不變的。而長江邊白髮的漁樵們,他們看慣了這些歷史的滄桑變化,古今的英雄事跡都付於他們的笑談之中。

可見,這首詞中的漁人樵夫形象又是一種看破紅塵、看淡世事、蔑視功名、無拘無束的隱者形象。

總而言之,古詩中的漁夫形象有一定的共性,都是帶有一定政治色彩的隱士高人、世外之人的形象。

他們往往是文人在經歷官場坎坷失意後,轉而選擇淡泊明志,歸隱田園,而在詩歌中將其生活態度寄託於漁夫。他們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閒逸恬淡的;他們的性情是高潔孤傲、超然物外、曠達樂觀的;他們對待功名利祿的態度是看破紅塵,看淡世事,蔑視功名。

再如陸遊的《鵲橋仙》: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佔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閒人,又何必、君恩賜與。

當年豪放熱烈的軍旅生涯還有誰記得?那些只知飲酒享樂的酒徒大都封侯拜爵了,而「我」卻只能去做一個閒散的漁夫。但那又怎樣?「我」獨自享受這美好的鏡湖煙雨,哪裡用得著你官家恩賜。

這首詩作於陸遊被棄置不用的時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很容易理解陸遊的思想情感:對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對時代不公的不平之氣和憤世嫉俗之情以及被迫歸隱的無奈和牢騷。最後一句更是將諷刺的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表達了對「君恩賜予」的不屑。

可見,雖然古詩中的漁翁形象有很多的共性,但在不同的詩歌中,又具有不同的個性。這首詩中的「漁夫」雖然所處環境依然是優美的,生活依然是閒適的,但他內心卻並不是完全拋卻紅塵的,因為他胸懷大志,卻遭棄置,是無奈歸隱,所以表現得滿腹牢騷。

所以,我們鑑賞漁夫形象既要掌握共性,又要關注個性。

請再看下面這首《漁家傲引》(宋·洪适):

子月水寒風又烈。巨魚漏網成虛設。圉圉從它歸丙穴。謀自拙。空歸不管旁人說。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獨釣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結。長歡悅。不知人世多離別。

顯然,這首詞中的漁夫形象與前幾首中的有所不同,不同於直鉤垂釣、志不在魚的隱士,他是一位真實的勞動者的形象。「妻子一船衣百結」,生活是艱辛的,即使水寒風烈,也要下水捕魚,否則一家的生計可能就沒有著落。

可是,他又是曠達樂觀的,也能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和難得的閒適,尤其是結尾寫出了漁家生活「雖貧也樂」的特點,他們一家團聚,盡享天倫,不必為名為利奔波,這時的漁夫就又有了一些隱士高人的風格了。

所以說,古典詩歌中,「漁人」形象已經成了中國文化中獨特而意蘊豐富的文化符號,看到這個意象詞就會引起人們很多豐富的聯想,這大概是西方文化中沒有的吧。

相關焦點

  • 淺談:傳統文化符號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寶貴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豐富的遺產為我們現代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符號素材,這些的素材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淺談中國古代水墨畫「墨色」審美及其文化意蘊
    在萬千變幻的「墨色」中,構成了一個個別具一格的「心象」和「墨象」同構的「墨境」世界,別有一番「墨韻」,具有高度的藝術審美意義和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蘊。「墨」是中國水墨畫藝術創造的靈魂,它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氣韻生動的自然變化中與藝術家的精神合為一體,創造出東方藝術特有的萬千變化的「墨象」世界,在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墨境」中有別具一格的「墨韻」,有著極為豐富而且複雜的文化意蘊。
  • 中國古典文化是東亞文明走向未來的基石
    時至今日,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依舊在文學、史學、哲學和藝術領域有著可觀的影響力。 漢字對中國古典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居功至偉漢字作為自源文字是世界所有現存語言中唯一的表意文字,是中國文化最顯著與最獨特的標識,亦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至今的重要因素。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談及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海外受訪者首選中餐(52%),其次是中醫藥(47%)和武術(44%)。」[4]相對於衣著服飾、孔儒思想、文化典籍等,飲食文化在國外受眾中的接受度更高,是具有「共有知識」特徵的文化,即「行為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共同具有的理解和期望」。[5]對於國內受眾而言,隨著時代發展,中國的飲食文化是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
  • 學識淵博·意蘊悠遠—走進文化學者、著名書法家:陳一源
    書法是中華文化之根,濃縮為中國文化之靈魂核心,散發著玄妙的魅力。書法藝術通過筆墨、筆法、布局、章法等技巧,憑藉著質感的線條,深邃幽雅的意蘊,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在當今書壇,陳一源先生是一位全面修養的藝術家,長於書法、詩詞、文化評論,是德藝雙馨的文化學者、社會活動家。
  • 良渚文化的太陽符號
    太陽從東方升起,這是人類進化中最容易觀察的天體運行現象,儘管這是一種錯覺,人類誤以為太陽圍繞地球運行,但太陽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卻深深地影響著人類,以至人類在童年時期往往以刻劃符號記錄自己對太陽的崇拜。
  • 陳新漢:文化自覺的哲學意蘊
    精神性文化的「普遍性品格」與符號聯繫在一起。人「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是使用符號的動物(卡西爾)。運用符號,精神性文化不僅能關照當下主體和過去主體,而且還能以「理想藍圖」的方式關照未來主體,從而就能使主體更深刻地映現自我意識。 主體包括個體和社會,因此還需要分析精神性文化對於社會主體達到映現自我意識的功能。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就古代而言,它與中國文學有許多同質性,其特別之處在於同中存異。就近現代而言,它學習西方,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其成功之處反向影響中國文學,為中國的文學改革實踐提供了較多經驗。日本古代文學一般沿用歷史分期,即大和時代(?—794,又稱"上代")、平安時代(794—1192,又稱"中古")、鎌倉·室町時代(1192—1603,又稱"中世")和江戶時代(1603—1868,又稱"近世")。
  • 第二屆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全國論壇舉行
    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5月25日上午,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孩子們《小雅·鹿鳴》的精彩誦讀中,由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附屬小學聯合主辦的「古典詩詞與生命成長——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全國論壇暨『我愛讀古詩』北京市海澱區小學生詩詞大會」在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拉開帷幕。
  • 文化與政治衝突中的柏林形象
    哲學家施萊爾馬赫亦認同這一弊端,畢竟柏林已經有幾十萬人口,「地域過廣,物價偏高,誘惑過多,魚目混雜」,但他還是認為,柏林擁有眾多科研機構,人才濟濟,物資豐富,非常適合建立一所優質大學,尤其是在普魯士的高等教育遭受拿破崙重創的情況下。
  • 蜣螂:非洲獨特的文化符號(環球走筆)
    南非世界盃開幕式給人印象十分深刻,其中最令人難忘的莫過於第四章《非洲血脈》中那隻龐大的「蜣螂」了。南非著名女歌手馬茲瓦伊與碩大的蜣螂同登舞臺,反映出非洲獨特的文化審美習俗和博大深邃的文化內涵。在非洲人的觀念中,蜣螂有三個美好的寓意和象徵:一是象徵生生不息和旺盛的生命力。古埃及人認為蜣螂是生命輪迴的標誌,將蜣螂尊稱為「聖甲蟲」。
  • 《捉妖記》中的符號運用與「萌文化」審美
    摘要:本文以《捉妖記》中的符號運用和「萌文化」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文本分析法、文獻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著重從影片中的符號、「萌文化」角度對影片進行了文本分析,並對其中的電影敘事問題進行了闡述。
  • 打破「臉譜化」的符號 把文化從博物館裡請出來
    中國農家女孩種菜劈柴做飯,搭建中國式的理想田園生活,幾乎每一個視頻海外播放量都在500萬以上。這不也是文化吸引力麼?  其實,李子柒沒有刻意去「展示」中國文化,她在海外走紅更多是無心插柳。恰恰是這種「無心插柳」,更能給我們啟示。我們底蘊深厚的傳統,給文化發展提供了足夠豐富的素材,以及源源不斷的精神源泉,我們需相信這其中的力量。
  • MCR思想前沿 | 結晶化與現代化:西方流行電影中的中國文化元素變遷
    就中國元素在西方流行電影上的使用而言,跨文化傳播研究者往往著眼於電影中所顯見的宏大國家與社會形象,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及其傳播進行類型化分析,探究中國文化軟實力與西方政治、經濟與社會邏輯的互動過程。西方流行媒介上的中國文化元素及基於西方視角所創造的中國形象一直是跨文化傳播領域中的重點議題。20世紀70年代以來,後殖民主義學者從諸多角度批判殖民主義話語,為探究這個話題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 文化符號的魔力:從送你一朵小紅花到品牌IP
    在市場中,具體的品牌IP形式豐富多元,本文為我們分析了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的品牌IP。前幾天去電影院看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潛意識被打動的一塌糊塗,不由自主流了好多次眼淚,電影的魅力也正在於此,能讓人在一兩個小時裡,充分得到生命價值的高濃度體驗,真不是其他方式能做到的。
  • 360首古詩串起一年360天 南昌一文學愛好者5年編寫古詩日曆
    那麼,如果將農曆中的節氣、物候與中國詩歌文化結合,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南昌,就有一位名叫吳蘭俊的中國古典文化愛好者,將農曆與古代詩歌相結合,編纂了一本古詩日曆,通篇閃爍著智慧的靈光,曆法文化與詩歌風韻水乳交融,令人讚嘆。
  • 深度解析:新哪吒的IP宇宙與文化符號
    中國為什麼一直很難出現持久的、強大跨產業的超級IP?和過往的內容在世界觀設計上的不成熟有極大關係,往往只有故事和人物,欠缺好的世界觀和文化符號系統。而《哪吒之魔童降世》確實是精心創造出完整的IP宇宙,和文化符號系統,並且做得相當到位。
  • 【歷史】逆風中飛翔 印第安人獨特馬文化
    至今,北美的印第安人仍然保留著他們獨特的馬文化。很多人心中標準的印第安人形象,頭戴鷹羽冠,縱馬馳騁。歷史照片中的印第安人和馬,還有他們的帳篷。印第安人的戰馬都被畫上特定的符號,代表要出徵或去捕獵的馬。印第安人和馬(油畫),馬眼睛四周畫上了代表太陽的符號,這代表著是要出徵或去捕獵的戰馬。
  • 遊山西 讀歷史|從文字創意到三晉文化符號
    文字是一個國家以及民族最具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比如中國漢字帶有很強的象形文字屬性特點,是世世代代的文化傳承與沉澱,是文明的重要象徵之一。經過藝術化設計以後,可使文字形象變得情境化、視覺化,強化了語言效果,文字能寫善畫,以形說理,以意動人。
  • 姚海濤-引經據典與新詮:荀子福文化的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
    【姚海濤】引「經」、據「典」與「新」詮:荀子「福」文化的言說方式與思想意蘊作者:姚海濤(青島城市學院)來源:作者授權 發布原載於《地域文化研究》2020年第5期摘 要:福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道經典之中均有關於福的相關論述。其中儒家的荀子論「福」比較有特色,大大拓展了中國福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