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珊瑚就總會提到珊瑚蟲、珊瑚樹、珊瑚礁等等,那什麼才是真正的珊瑚呢?或者說,提起珊瑚,指的到底是什麼呢?
提到珊瑚,人們總會想到海底一片片的珊瑚樹,枝杈橫生,壯觀而美麗。一二百年前,科學界為這些珊瑚樹爭吵不休,一派認為它們是動物,另一派認為它們是植物。
現在大家都知道,平時人們看到的珊瑚,其實是珊瑚蟲的外殼或者死後留下的骨骼。當時人們也認識到這一點,但依舊有人認為珊瑚是植物的,主要源於珊瑚體內的另一種物質——蟲黃藻。
大部分珊瑚白天靠體內共生的蟲黃藻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生長,而且珊瑚絢麗多彩的顏色,也是蟲黃藻帶來的。如果珊瑚失去了蟲黃藻,失去蟲黃藻帶來的漂亮的顏色的同時,也得不到蟲黃藻帶來的能量供給,最後發生白化現象,珊瑚將大片死去。
雖然晚上珊瑚也會用觸鬚捕食,反過來滋養蟲黃藻,但就雙方作出的貢獻來看,似乎是蟲黃藻做得比較多。
但是構成珊瑚的畢竟還是珊瑚蟲的外殼和骨骼,如果非要分得這麼細的話,我們可以這樣講:珊瑚蟲是動物,珊瑚蟲體內的蟲黃藻是植物,珊瑚蟲分泌的外殼和遺骸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珊瑚,這些珊瑚聚在一起就構成了珊瑚礁。
世界上最著名的珊瑚礁聚集地大堡礁,有自己的一套豐富多彩、絢麗奇幻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就是在這裡,人們幾乎每年都可以觀測到珊瑚產卵。
許多潛水愛好者、遊客、科學家都不會錯過這樣一場視覺盛宴,而對科學家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意味著生態系統中又加入了新的生命。
大堡礁的珊瑚產卵幾乎集中在每年的十到十二月之中,每年到這個時候,大堡礁海底就是大型珊瑚產卵現場。
有些珊瑚像鹿角,有些珊瑚像玉盤,它們用各種奇怪的姿勢表現出最美的景象。有些珊瑚自身就會發出瑩瑩光彩,場面美輪美奐。
到珊瑚產卵時,無數小圓點從珊瑚體內噴出,漂遊在海裡,最後形成一個個淺粉色卵團。
這樣的海裡,就像是突然飄起雪花,美到讓人產生不真實感。
許多遊客慕名而去,就是去看大堡礁的珊瑚礁有多美,如果能遇上珊瑚產卵的場景,那真是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的場景。
這些小小的的淺粉色卵團,隨著海水漂遊五天後就會沉澱下去,找到一個好地方生長,從此數十年都不會移動。而這個地方,在接下來的數十年中,也將有一批批的珊瑚在這裡生長。
如果一片海域能有幸擁有一片珊瑚,那麼這片海域將變成最美麗多姿的海洋景觀。這裡將吸引無數的魚類前來,也能為岸上的人類吸引無數的遊客。
但是世界上所有的海域中,珊瑚礁只佔了千分之一。珊瑚對海域的要求非常高,對海水的溫度、酸鹼度都有要求,只要海水的溫度和酸鹼度發生了大的變化,珊瑚就會成片的死亡。
在珊瑚死亡之前,往往會經歷白化過程。白化就是因為環境的變化導致珊瑚蟲失去了蟲黃藻,現在我們還不知道面對環境的刺激,是蟲黃藻主動逃出還是珊瑚主動排出。但是不管是哪種情況,珊瑚蟲是不會移動的,所以當珊瑚蟲失去了蟲黃藻,失去了蟲黃藻帶來的色彩,展現出來的就是白化現象。
珊瑚蟲對短時間的環境變化是有一定的抵禦能力的,但是蟲黃藻為珊瑚蟲提供了大概90%的能量來源。所以珊瑚蟲也只能撐一陣子,最後還是要面對死亡的結局。
白化前的海域有多美,白化後的海域就有多暗淡。藻類替代了珊瑚礁生長的位置,原來珊瑚礁涵養的大約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將受到影響。
現在捕魚業、對珊瑚的開採、海洋環境汙染,都極大地威脅著珊瑚礁的生存。珊瑚礁生態系統一旦受到影響,影響的是整片海洋生態。
每一次的珊瑚產卵,不只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飽含迎接新生命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