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的意義是什麼?
不同的人群,目的必然有差異,有人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有人為了能夠獲取房產升值,有人為了所謂的「安全感」,更有人為了結婚、生子、學區、養老。
正是千奇百怪的需求,才催生了如此巨大的房地產市場交易體量,但我們深究下去,會發現這些目的都有一個共同點:勞動力需求。
什麼叫勞動力需求?只有正值壯年的勞動力,才能為家庭、為財務狀況、為面子、為虛榮而奮鬥,耄耋之年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嬰兒、風華正茂的學子,他們對房產的需求趨向於零。
可我們現在面臨的尷尬現實是:對樓市來說,勞動力快不夠用了。
4月20日,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發布研報指出,未來5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每年減少300萬以上,十年後,在2028年-2039年間,年均減少數量將超過1000萬!
梁中華還披露了一個數據,在2013年,我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達到10.06億的最高點後,已經連續5年出現負增長,平均每年減少近200萬。
再給大家梳理一下數據上的變化,2013到2018的5年中,每年勞動力減少200萬。2019到2024這5年,將減少300萬。增幅高達30%,10年後減少1000萬,相比於過去5年,增幅高達5倍!
也就是說,未來勞動力人口的下降速度,會越來越快,甚至會快到動輒數倍的增幅。
有了這個前提,再去審視目前的房價,還能有幾個人滿懷自信?當樓市見頂在即,還掏空家底買房,又有什麼意義?
我們一般把15-64歲當做勞動力人口的分水嶺,事實上,真正能對房地產市場形成強烈需求的年齡段,應該是20-50歲之間。
假設20-35歲是買婚房,35-50歲買房是改善型住房,即換大房,超過50歲基本沒有這個需求了,如果按照專家所說的趨勢一直演變,房地產市場很快就會供大於求。
經濟學家劉陳杰日前指出,我國目前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年均14億平米,2021年退休人口會逐步增加,把這個結論與本文中專家發布的觀點相對照,即便銷售面積只萎縮20%,也意味著相當大一部分的房子無人接盤。
當然,樓市結構畢竟是分化的,在人口流入異常堅挺的城市,未來會有更多購房者趨之若鶩,但在市場佔比高達70%的三四線樓市,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逃不掉「收縮型」城市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