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治大氣汙染:北京壓減本地發電量,外受電比例將達70%

2021-01-09 澎湃新聞

為推動首都大氣環境治理,北京壓減本地燃氣發電量,加大外受電通道建設。記者從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了解到,「十三五」末,北京市外受電比例力爭達70%。

北京市今後不再新建大型電廠,本地燃氣電廠也逐年減少發電。北京市將通過加大外調電比例,利用外受電通道把外部電力以清潔的方式運到北京來,既能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汙染,也能減少排放中的汙染。

根據相關計劃,「十三五」期間,北京將新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7個外受電通道工程。

日前,蔚縣電廠至門頭溝500千伏送電工程(北京段)進入放線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前完工。國網北京電力工程公司總工程師肖群安說,工程建成後將提高受電能力300萬千瓦,初期每年增加外送電量50億千瓦時。「該工程建設難度大,所有鐵塔均建在地勢險峻的高山。」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表示,北京電網已經逐漸成為依託外來電力送入為主的受入型電網,外受電比例接近60%。到「十三五」末,外受電比例力爭達到70%左右。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前期處處長王亞峰說,預計到2020年,北京市最大負荷將達到2750萬千瓦,「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8%。

據了解,首條外受電通道——北京東至順義特高壓送電通道已於2016年6月竣工投產,第二條通道蔚縣至門頭溝送電工程正在建設,其他工程也將於今明兩年陸續開工。全部建成後北京電網外受電能力將達到3700萬千瓦,較「十二五」末提升118%。

截至3月底,北京統調燃氣電廠發電量共壓減12.93億千瓦時。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表示,電量壓減工作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在保證安全情況下,盡最大能力接受外來電,壓減本地燃氣電廠發電量,同時合理確定燃氣機組發電方式。

(原標題:北京壓減本地發電量 「十三五」末外受電比例力爭達70% )

相關焦點

  • 北京5年投7200億治霾 治理成果顯著
    【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面對市民百姓對於更多藍天的期盼,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防治大氣汙染,治理PM2.5已經成為北京兩年來工作的重中之重。自北京實施「清潔空氣計劃」,空氣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 北京印發十三五大氣汙染防治規劃 強調提升環境監測能力
    「十二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北京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北京重要指示精神,將大氣汙染防治工作作為民生工程、轉型工程、生態工程、公信工程,舉全市之力防治大氣汙染,取得了一定成效。
  • 環保督察反饋:北京群眾身邊大氣汙染問題亟待解決
    中新網4月12日電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中央第一環境保護督察組今日向北京反饋督查情況,指出北京市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包括:工作落實和考核問責不夠到位,部分基層領導幹部在思想認識上習慣把環境問題歸咎於客觀原因;大氣環境治理存在薄弱環節,重型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汙染防控不力;城市環境管理仍然比較粗放等。
  • 中日韓專家認為PM2.5本地排放佔主導 本地減排是改善大氣質量的...
    光明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張蕾)針對近日有韓媒報導中韓跨境汙染物傳輸問題,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在30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科學家建議改善空氣品質,還是要立足於大力減排本地的汙染物,這與中國近年來大氣汙染防治的實踐經驗相契合。從我們的經驗看,目前,加大本地大氣汙染物的減排力度是改善本地大氣環境質量最有效的途徑。」
  • Nature Energy :大氣汙染使中國太陽能發電量損失13%
    Nature Energy :大氣汙染使中國太陽能發電量損失13%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據國外媒體的一項最新分析顯示:中國如能清理「朦朧」的天空,或將讓國內規模巨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裝機容量增加 13%,並帶來數十億美元的額外收入。
  • 北京給大氣做「CT掃描」 建成「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陳杭 杜燕)在2013年以後,北京經過幾年努力,建成了全世界比較領先的天、地、空三位一體的大氣PM2.5監測體系。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劉保獻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談到,環境監測對於大氣,就像做「CT掃描」,為它找到一些問題。
  • 中科院:汙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內因 精準治霾是關鍵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王瑩)2016年冬,席捲全國多地的幾輪霾天氣令人印象深刻。霾怎麼形成的,又如何有效防治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熱點。3月1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大氣灰霾研究媒體發布會,集中介紹中科院在大氣灰霾追因溯源、數值模擬、預警預報、監測技術等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為公眾認識和了解我國的霾治理提供了最新參考。
  • 京津冀大氣汙染「病根」確認 應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今天上午,2019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舉行圓桌論壇。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病根2:從中觀層面來看,本地積累、區域傳輸和二次轉化的綜合作用,導致了秋冬季PM2.5的爆發式增長:由於汙染物排放強度大,一旦出現不利氣象條件,首先形成本地積累型汙染;高濃度汙染氣團向下風向輸送,導致下風向城市出現區域傳輸型汙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氣態汙染物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等組分,並吸溼增長,形成二次轉化型汙染。
  • 北京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與這些陌生的詞彙相比,他領銜的一些科學研究項目如「北京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保障聯網監測與預警」顯得更加通俗一些。在他看來,北京PM2.5汙染的三分之一來自本地排放,三分之一來自區域輸送,三分之一來源於汙染氣體的轉化。因此,「北京若想徹底解決PM2.5汙染,在加強自身汙染源治理的同時,要聯合周邊省市協同調控,最後要注意天氣過程導致PM2.5對區域灰霾形成的臨界影響條件。」
  • 燃煤電廠"退休"助力北京好空氣
    北極星大氣網訊:3月18日隨著今年冬天供暖季的結束,北京市關閉了最後一座大型燃煤電廠——華能北京熱電廠,至此按照《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的要求,高井熱電廠燃煤機組,國華、京能熱電廠燃煤機組,華能北京熱電廠燃煤機組已全部關停。北京從此進入無煤發電時代,成為全國首個全部實施清潔能源發電的城市。
  • 北京公布去年治霾成績單:186天空氣品質達標,多了14天
    NO2成為我市非採暖季治理大氣汙染的重點。我市NO2濃度呈現城區最高,沿環狀逐漸降低的空間分布特徵,交通站濃度水平為全市的1.5倍,反映了機動車排放影響。NO2遙感觀測結果顯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濃度高值區主要為大型城市。
  • 連續兩年未出現PM2.5嚴重汙染日,北京藍天「含金量」是如何提升的
    尤其在「十三五」期間,全市上下全力推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 圍繞「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等重點領域探尋減排空間,深入實施「一微克」行動,以超常規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氣汙染,實現了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提前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
  • 大氣汙染治理要強化治本之策 解決結構性問題
    為此,會議明確了十分具體、針對性很強的有力措施——改變產業發展結構,下大力整治工業汙染。確保完成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今年全省壓減煉鋼產能1562萬噸、煉鐵1624萬噸、煤炭941萬噸,還要再壓減水泥110萬噸、平板玻璃500萬重量箱、焦炭720萬噸。
  • 京津冀大氣汙染確認「病根」,未來治理有兩個重點
    今天上午,2019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行動論壇舉行圓桌論壇。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表示,經過專家組的聯合攻關研究,已經基本確認了京津冀大氣汙染的「病根」。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邢臺市啟動四大攻堅戰強力治霾 用四年時間改善空氣品質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王永晨)為加快大氣汙染治理步伐,邢臺市按照「標本兼治、主攻治本,遠近結合、重在當前」的思路,堅持以「一城五星」為重點區域,以結構減排為主線,以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為抓手,堅決打好煤改氣(電)和取締燃煤小鍋爐攻堅戰、整治「小散亂汙」企業攻堅戰、主城區及周邊排放大戶轉型升級攻堅戰和城市精細化管理攻堅戰,利用四年左右時間,進一步改善空氣環境質量。
  • 北京市大氣汙染溯源 聯防聯控迫在眉睫
    與這些陌生的詞彙相比,他領銜的一些科學研究項目如「北京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保障聯網監測與預警」顯得更加通俗一些。  在他看來,北京PM2.5汙染的三分之一來自本地排放,三分之一來自區域輸送,三分之一來源於汙染氣體的轉化。因此,「北京若想徹底解決PM2.5汙染,在加強自身汙染源治理的同時,要聯合周邊省市協同調控,最後要注意天氣過程導致PM2.5對區域灰霾形成的臨界影響條件。」
  • 大氣治理北京實踐系列報導之一|一天一天爭取來的好天氣
    2020年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38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新低,PM2.5濃度首次實現「30+」,濃度較2019年下降9.5%。這也是每個人切身感受到的變化。2020年連續322天無PM2.5重汙染,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276天,較2019年增加36天。
  •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如何推進?專家提出這些建議
    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協同治理進展、挑戰及下一步措施》的報告中指出,未來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的協同治理,要進一步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重點推進晉冀魯豫交界地區的產業結構升級,同時要重點強化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減排。
  • 天津大氣汙染主要成因查明 跟蹤研究工作組提出治汙建議
    外購電比例約30%,明顯低於北京和上海(分別超過70%和40%)。三是運輸結構偏汽運。天津公路貨運比重較高,機動車排放氮氧化物貢獻突出,特別是佔汽車保有量不到10%的柴油貨車排放佔機動車排放總量的70%。過境的貨運車輛中,近三分之二是重型柴油車。此外,天津正處在開發建設的重要階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各類施工項目散布點多面廣、強度大。
  • 天文愛好者看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成為常態
    「近幾年,京津冀大氣汙染協同治理成效顯著,最大的感受就是藍天越來越多了。」天津市天文愛好者馬強說。一到冬季,大範圍嚴重霧霾就頻頻來襲,不時啟動的空氣重汙染預警,一度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人們充滿了焦慮,而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更是成為京津冀百姓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