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咱們中國又參與了一件,關乎全人類的大事。
機哥先問問大家,你們覺得太陽
對於地球重要嗎?
那必須重要啊。
有了太陽,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才能持續給其他動物提供氧氣。而且地球上有了自然光,不至於黑漆漆一片。還有太陽能,讓我們有源源不斷的電能……
所以說,太陽對於地球來說,就像是鋼鐵俠胸前的能量堆,源源不斷提供能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
But,有木有人想像過,現在就連太陽也能人造了呢?
機哥說的可不是科幻片,而是真真正正出現在地球上的人造太陽。
全世界 35 個國家集結起來,耗費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陽終於在昨天,迎來歷史性的一步:啟動組裝。
瞅瞅,這是人造太陽以及集成工廠的設計圖紙:
(來源:維基百科)
看著就帶勁,很有科幻片內味兒了。
據說整個系統的面積有 1.8×10^6 ㎡。機哥瞅見有人說是足足 60 個足球場加起來那麼大,但我算出來是 252 個足球場。
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選取的足球場標準不一樣,但都能說明,這人造太陽是個龐然大物。
不然也不會需要耗費辣麼多人力、財力還有時間,才把它建出來。
而且令機哥覺得自豪的是,這堪稱人類現代奇蹟的工程,咱們中國也是其中一個成員國。
所以說,這集結了人類幾代工程師心血的「人造太陽」,太值得讓機哥跟大家好好介紹一下~
什麼是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的全稱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這裝置又名 TOKAMAK(託卡馬克)。
看名字就知道,它本質就是個核反應堆。但為毛能夠叫做人造太陽呢?
那是因為,太陽產生能量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
(太陽表面,圖片來源於NASA)
而 ITER 的人造太陽產生能量,原理正是模仿太陽核聚變的過程。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太陽和人造太陽,本質是一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能有好奇寶寶會提問,咱們人類不是早就把核電站建出來了嗎,這個人造太陽有什麼不同?
那機哥就得稍微科普一下啦,它們本質上就不是同一個東西:
核裂變 → 現有的核電站
核聚變 → 太陽、人造太陽
現在的核電站,都是利用核裂變的原理來產生能量。但常見的核裂變反應原料,比如說鈾235,地球上的儲量非常稀少。
並且哦,核裂變還會產生放射性的汙染物。萬一操作不當,車諾比、福島核電站的慘況,咱們仍歷歷在目。
(圖片來源於《車諾比》)
而核聚變就很不一樣了,例如氘和氚的核聚變反應,原料能夠直接從海水中提取。
地球上最不缺的,應該就是海水?
(素材來源於網絡)
還有哦,核聚變最關鍵還是安全,只要結束對核的約束,反應立即停止。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可控。
與此同時,核聚變的核廢料汙染還極小,甚至連碳排放都幾乎沒有……
這麼一對比,人造太陽的優勢就很明顯啦。
但是,機哥要說但是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核聚變比核裂變要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去研究核聚變呢?
咱們能想到的,科學家難道就想不到嗎?!
人造太陽的條件很「變態」
核聚變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是,反應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很苛刻:
超高壓、超高溫
天上的太陽,需要 2000 億個大氣壓的壓力,還有 1500 萬度的溫度,才能把氫原子聚變成氦原子。
但在地球上,這條件,想都別想。
於是科學家另闢蹊徑,地球搞不了超高壓力,咱們先把溫度搞上去。
機哥瞅見維基百科說,ITER 的人造太陽,最佳反應速率是在發生在大約在 100000000K 的溫度下。
換算成咱們常見的攝氏度,那就是接近 1 億攝氏度。兄弟們,你們好好琢磨這是個啥概念?!
這就是為啥,人造太陽的研究,舉步維艱。
一般的國家、一般的組織,可搞不來這種「變態級別」的項目。
So,在這個背景下,ITER 成立了,希望造出一個東西滿足上面說到的條件,於是人造太陽的想法出現。
(素材來源於網絡)
人造太陽誕生不容易
上面機哥說到的,只是科學理論上的困難。真正實現起來,就是難上加難。
你們在 ITER 官網,能找到一個時間軸:
機哥把它往左撥,一直撥到最左邊,就會發現起點是 1985 年 11 月。
咦,明明人造太陽這個項目是 2006 年才啟動,為啥能追溯到 1985 年呢?
(圖中的文字是:在1985年11月的日內瓦超級大國首腦會議上,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和蘇聯秘書長米哈伊爾·戈巴契夫首次會面,並商定了國際發展核聚變能源的努力:「作為人類的取之不盡的能源。」)
正如他們官網所說的,上世紀蘇聯還在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推動核聚變的研究啦。
甚至,人造太陽的託卡馬克裝置的「磁約束聚變」概念,在上世紀 50 年代就有蘇聯科學家提出了。
沒想到,直到 2006 年,ITER 才正式啟動。而籌備、設計、製造等等,又耗費了 14 年的時間。
(2006年籤約現場,圖片來源於ITER官網)
整個「人造太陽」,足足有 100 多萬個部件,它們由各個成員國研發、製造,最後才組裝起來。
(素材來源於ITER官網)
咱們中國負責提供的是,磁體饋線、極向場線圈等重要部件。
像極向場電源變流系統,就是我們國家自主研發的。
據說那個直流測試平臺,比起以前,佔地面積還減少了50%。不得不說我們國家的科研水平,還是很厲害的。
歷經快十年,終於在 2015 年時完成設計,2018 年正式發往法國。
(我國極向場電源變流系統發運法國)
但是吼,絕大部分部件都是又重又大。
想想看,幾百噸的東西,從一個國家運往另一個國家,而且容不得半點閃失,這背後的難度可想而知。
機哥估摸著,這 100 多萬個部件,很可能是全球快遞業最誇張的一次運單。
直到昨天,2020 年 7 月 28 日,人造太陽終於開始組裝。預計組裝工作,要到 2025 年 12 月才能結束。
所以機哥才說,「人造太陽」的誕生,橫跨了半個世紀。
而且還是由 35 個國家共同完成的,不誇張的說,就是現代的一次壯舉。
但是吼,人造太陽造起來似乎費時費力,為什麼大家還堅持要搞呢?
為什麼要建人造太陽?
來,機哥給你們看兩個數據:
ITER 項目的核電站將產生大約 500 兆瓦的熱能。如果持續運行並接入電網,產生的能量將轉化為大約 200 兆瓦的電能,足夠 20 萬戶家庭使用。
商業核聚變電站可能採用稍大一點的等離子體室,一座電站可以提供的電力相當於 ITER 的 10 到 15 倍。一座 2000 兆瓦的核聚變電站可以為 200 萬戶家庭供電。
第一個是這次人造太陽的實驗數據,第二個是如果實驗成功,未來核聚變電站商業化後,一座電站就能滿足 200 萬戶家庭供電。
根據之前的一次調查,機哥所在的廣州,全市家庭大概有 450.04 萬戶。
也就是說,一個商業核聚變電站,就能給小半個廣州的家庭供電。
而且像上面提到的,「人造太陽」核聚變對於環境來說,幾乎不造成大的汙染。可持續,並且安全係數高,這才是真正的造福子孫後代~
或許,這才是為什麼全人類,哪怕花了無數的金錢、人力、時間,都想要把它幹出來的原因。
機哥很慶幸,咱們生於這個時代,有機會成為見證者。更自豪的是,中國也是它們其中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