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教育心理學行為主義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點,同樣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也非常側重於對巴甫洛夫觀點的考察。一般來說,題型多為客觀題以單選題為主。在本文中會對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結合題型進行分析,希望給廣大考生在備考中能夠提供幫助。
巴甫洛夫是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的理論也是建立在動物學習實驗的基礎之上的。「狗進食的搖鈴實驗」
這個實驗分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巴甫洛夫給狗呈現食物,那麼狗吃到食物開始分泌唾液,這種先天本能的行為就稱之為無條件反射,而此時的食物就被稱為無條件刺激。
第二階段:巴甫洛夫在呈現食物的同時,伴隨著搖鈴動作的產生。
第三階段:巴甫洛夫不再呈現食物,直接搖鈴,這時候鈴聲作為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食物,搭建聯結獲得符號意義變成條件刺激,導致狗聽到鈴聲也開始分泌唾液,這被稱之為條件反射,是後天習得的。這一部分出現一個題型就是題幹會給例子辨析是屬於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如嬰兒吮吸,這屬於先天本能的行為就屬於無條件反射。引起條件發射的刺激物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一信號系統的刺激。一類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二信號系統的刺激。針對這一部分的知識點,常出現單選題進行辨析是屬於第一信號系統還是屬於第二信號系統。如「望梅止渴」與「畫餅充飢」這一過程中有語言和內部思維的參與,屬於第二信號系統。
巴甫洛夫根據這個實驗總結出如下經典性條件作用的相關規律,也是教師招聘考試中重點測察的知識點。
(一)獲得與消退
條件反射的獲得是指條件刺激(如鈴聲)反覆與無條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條件刺激獲得信號意義的過程,亦即條件反射建立的過程。也是條件反射從無到有的現象。
條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條件反射形成後,如果條件刺激重複出現多次而沒有無條件刺激相伴隨,則條件反應會變得越來越弱,並最終消失。也是條件反射從有到無的現象。
(二)刺激泛化與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後,其他與該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刺激的泛華與分化之間在做題時可依據題幹提供的例子看是否分得清相似刺激並能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分不清相似的刺激就是刺激的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能分得清相似的刺激就是刺激的分化。
結合巴甫洛夫的條件性作用理論我們對常考題型進行分析
如「對於多個圖形如三角形、四邊形、圓形等,兒童只認得他們是圖形」這屬於( )
A.泛化 B.分化 C.獲得 D.消退
答案A。解析:兒童對於多個圖形只識得它們是圖形而不能準確的辨認出每一個圖形,也就說明兒童並沒有分清楚相似的刺激並做出不同的反應。屬於條件反射的泛化。故本題選A。
巴甫洛夫關於學習產生的原因對於我們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僅認為學習是學會刺激與刺激之間的聯繫過於片面,忽略的人內在的心理機制,也會有主動做出某種行為的意願,如學生為了得到獎勵而取得好的成績。所以巴甫洛夫的經典型條件作用理論過於片面。
更多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考點,可查看中公教師網-教育心理學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