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納,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操作條件作用學習理論的創始人和行為矯正術的開創人。他深受實證主義哲學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把物理學的操作主義和生物學的進化論結合起來,構建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排除內在心理歷程,只研究可測量的外顯行為。
一、實驗: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是一個0.3米見方的箱子,內有槓桿和與食物儲存器相連接的食物盤。在箱子內白鼠只要輕輕按壓槓桿,就有一粒食物丸子滾入食物盤,便獲得食物。箱外有記錄器,可以記錄白鼠按壓槓桿的速度。一隻白鼠進入箱內,開始時有些膽怯,經過多次探索,遲早會做出按壓槓桿的動作,一粒食物丸子落入盤中,若干次後就形成了白鼠按壓槓桿取得食物的反射。
二、知識點梳理
1.強化物:凡能夠增強某個反應發生概率的刺激物。分為兩類,一類是指與反應相伴隨的刺激能增強該反應,此為積極強化物;所謂的消極強化物是指與反應相伴隨的刺激物從情境中排除時,可以增強該反應。
2.正強化和負強化:由積極強化物引起的反應,為正強化(呈現一個愉快刺激,增強反應的發生概率);由消極強化物引起的反應,為負強化(撤銷一個厭惡刺激,增強反應的發生概率)。
3.懲罰和消退:懲罰指的是呈現一個厭惡刺激,降低行為發生的概率;消退是一種無強化物伴隨的過程,目的在於降低行為發生的概率。
4.強化程式是按照合乎要求的反應次數以及各次強化之間的時距的適當組合而做出的各種強化安排。分為連續強化和間斷強化兩類。連續強化指的是每次行為出現都受到強化;間斷強化正好相反。其中,間斷強化又進行細分,根據反應是否固定間隔分為固定強化和非固定強化,根據反應的時間或數量分為間隔強化和比例強化。
三、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的應用
1.程序教學:學習就是行為,任何複雜的行為都可以分解成詳細的行為目錄,可以採取連續漸進法施教。提出教學機器,把現代技術引進到教育中。
2.行為矯正:運用操作性條件作用技術對行為不良的兒童進行心理矯正,塑造良好的行為。
四、簡要評價
優點:建立了一門真正的心理科學,反對研究有機體的內部過程,而是研究外顯的行為,推動心理學走向社會事務和實踐。
局限:過於注重行為研究,忽視理論基礎和行為表現的多面性。
以上是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及應用,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
回復「招聘備考」下載【教育理論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事政治」下載【30頁時政熱點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