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貝爾獎: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從「小眾」走向「大眾」

2020-12-03 第一財經

2017年諾貝爾大獎三大理科獎項分別獎給了在控制晝夜節律的生物鐘、引力波和冷凍電鏡技術領域的發現者和重要突破者。

科學發現開啟了人類認知新世界的大門,而技術突破則幫助人類更好地去認知新世界。這也是諾貝爾獎為何能從專業領域的「小眾」突破阻礙走進「大眾」的注意力視野。

這些理論和技術,將在未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晝夜節律的生物鐘

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JeffreyC.Hall、MichaelRosbash和MichaelW.Young三位美國人。諾貝爾大會認為,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幫助人類認識了人體內的生物鐘機制,並且闡明了它如何運作,他們的發現能夠解釋植物、動物和人類等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通過適應生物鐘的節奏來與地球的進化同步的。

生物鐘對於人類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為有體內生物鐘的精準運轉,人體才能適應一天中不同階段的活動。生物鐘與人類的行為、荷爾蒙分泌的水平、睡眠、體溫、代謝等核心功能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當外部環境與我們體內的生物鐘偶爾發生不一致時,人會感到身體不適。比如當我們穿越不同時區旅行的時候,會產生「時差」。還有一些研究表明,當我們的生活方式與體內的「計時器」所記錄下來的節律不相符時,會增加引起多種疾病的風險。

三位科學家通過對果蠅研究發現,果蠅體內的一組特定的控制白天生物鐘節律的基因當中含有一種蛋白,會在晚上聚積在細胞內,到了白天就會分解。同樣的機制,他們又辨識了其他的一些基因,揭示了細胞內部自我維持的生物鐘的管理機制。

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Crick)研究所主任、200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PaulNurse爵士表示:「世上萬物皆依賴於陽光,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的行為,都受到日夜交替的影響。生物鐘植入在我們身體的機制內,植入在我們的代謝系統,它無處不在,是我們了解生命體的真正核心特徵。」

不僅如此,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物鐘會影響人類的疾病以及藥物治療。雖然還有待證實,一些藥物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內服用效果最佳,這都是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

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胡榮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晝夜節律是非常基礎而且意義重大的研究成果,與睡眠紊亂、自閉症、代謝疾病、腫瘤等多種疾病都密切相關,雖然目前還沒有直接的靶向藥物。」

「看清」分子機制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Dubochet)、德裔美籍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Frank)及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察·亨德森(RichardHenderson)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理由是:研發了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冷凍電鏡的解析度能夠達到分子級別,同時能夠保持生物分子的自然狀態。

冷凍電鏡的出現讓結構生物學蓬勃迅速地發展。憑藉冷凍電鏡技術,過去兩年清華大學在三大科學雜誌Cell、Nature、Science(合稱CNS)等頂級期刊發表數篇論文。

「雖有古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文化和社會意識中,每論『技』常以『巧』蔑之,忽略技術專研和革新裡的原創性努力和堅持。」胡榮貴說。但這一情況正在被當代科學家扭轉。

2013年初,冷凍電鏡技術取得突破。用施一公的話來說:「以前的照相機技術不行,照片非常模糊,有層霜。2013年,這層霜去掉了。這時候,我們的研究開始突飛猛進。」

去年7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研究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的激活和催化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的分子機理。

施一公的學生顏寧所在的研究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組合作,去年5月、8月和9月連續報導了人源膽固醇轉運蛋白NPC1的4.4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探討了NPC1和NPC2介導細胞內膽固醇轉運的分子機制。同時還報導了NPC1與伊波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

從伊波拉病毒的研究到阿爾茨海默症候群藥物的開發,越來越多生物學家正受益於冷凍電鏡技術。施一公去年發表的題為《生物學冷凍電鏡在中國的發展》(《Biologicalcryo-electronmicroscopyinChina》)的綜述中稱:「中國的生物學冷凍電鏡(biologicalcryo-EM)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該綜述列舉了近年來(2008年~2016年)中國內地科研人員發表的多項代表性成果,共計53篇。解析了冷凍電鏡在染色質組織、免疫反應、離子通道、光合作用、核糖體生物起源、RNA代謝和病毒結構等研究中的應用。綜述得出結論:「儘管冷凍電鏡在其他國家也在快速、健康地發展,但是中國的增長速度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並且,這一趨勢預計會再持續5~10年。」

另一種方式觀察宇宙

在今年的諾貝爾所有獎項中,呼聲最高的是物理獎的獲得者——引力波發現者Ligo團隊。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韋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巴裡什(BarryC.Barish)和索恩(KipS.Thorne)三位科學家因對發現引力波貢獻突出獲獎。

引力波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終於成為了一個「大科學」項目,這與1000多名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分不開。引力波作為一項純基礎研究,為認識宇宙打開一扇新的窗戶。愛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起初,引力波曾遭到了物理學家的質疑。從理論的角度看,引力波的存在仰仗的是時空與其他物理實體之間的微妙差異。此外,通過實驗探測引力波是極為困難的。

成功探測到引力波,意味著人類掌握了一種全新的探索宇宙奧秘的方法。此前,人們用電磁波作為「千裡眼」,欣賞美麗的宇宙;而引力波探測器則像是「順風耳」,人們用它來傾聽波瀾壯闊的宇宙。

「在宇宙誕生之初,還沒有光的時候,就已經有引力波了,所以發現引力波,就可以研究宇宙最初期的物質形態。」上海天文臺原臺長趙君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不過要用於未來實際的天文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去年9月,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由距離地球13億光年之外的兩個黑洞合併產生,質量大約分別是太陽質量的29和36倍。13億年前,大約3倍於太陽質量的物質在短短一秒之內被轉化成引力波,其功率峰值是整個可見宇宙總功率的50倍,這一引力波首先到Ligo的達列文斯頓探測器,7毫秒之後到達漢福德探測器。

探測到引力波使廣義相對論的幾個重要預言得到證實。廣義相對論認為,時空命令物質如何運動,而物質引導時空如何彎曲。當物質在時空中運動時,就會產生引力波。愛因斯坦說,當一列引力波向你迎面走來時,你會忽而又高又瘦,忽而又矮又胖,並且循環往復。引力波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推導,其真實存在成為廣義相對論正確的一個重要證據。

去年2月,第一財經記者專訪了參與Ligo項目的上海人張淵皞。當時張淵皞還在美國羅切斯特理工大學讀博士。他感慨地說道:「這個信號太完美了。主觀上一直不敢相信,似乎是一個弱得不能再弱的信號,才能體現出Ligo強大的威力。」

如今,張淵皞剛剛加入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PlankInstitutes),仍然從事引力波數據的收集工作。張淵皞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更重要的是之後的物理學。目前發現的都是雙黑洞合併的信號,還有比如雙中子星、銀河系內中子星的信號和其他未知的信號,以後的新發現都會為理解宇宙提供新的方法和證據。」

相關焦點

  • 我國運動營養食品從小眾走向大眾
    為了幫助運動員保持更加健康的身體狀態,適應最高水平的對決,持續保持最佳競技狀態,獲得更長的運動生涯,運動員在高強度訓練的同時,必須理解和懂得科學的訓練及營養計劃,學會和掌握如何藉助運動營養食品為訓練和比賽服務。
  • 無鉛儲能陶瓷:從「小眾」走向「大眾」
    「小眾」無鉛儲能陶瓷憑藉其「新」,逐漸走向大眾,但這僅是讓更多人了解無鉛儲能陶瓷,距離真正走進生活還須時日。從能源「大熱」說起上述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和科睿唯安聯合發布。
  • 小瘦同學:讓輕食代餐從小眾走向大眾
    於是,吃草一族在逐漸成長,輕體代餐正在從小眾走進大眾視野。代餐從小眾走向大眾,必然要經歷三個階段:作為運動營養補劑的1.0階段,因為蛋白質補充和能量補充的功效,作為運動人士健身、增肌、能量攝入的產品;作為體重管理產品的2.0階段,因為低卡、便攜,這一階段的產品被大量有體重管理需求的用戶所追捧,作為正餐代餐;
  • 掃地機器人銷量逆勢攀升,從小眾到大眾尚需時日,但前景可期
    掃地機器人銷量逆勢攀升,從小眾到大眾尚需時日,但前景可期 2020-12-07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GREYBOX灰盒子:讓小眾精品成為大眾精品
    人們常說小眾精品,卻不曾有人說過大眾精品。精品為何總是小眾?品質上去了,品控的難度呈幾何數級增加,非常難以推廣。易於推廣的模式必然容易複製,所以就不能太難,就不可以太精品。於是精品必然小眾,大眾難有精品,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 昕銳社:2021年,Twitter的大眾和Snapchat的小眾共生共存
    大眾的Twitter 儘管這個平臺的流量在不斷增長,Twitter實際上沒做過什麼變動,沒有什麼重大的創新,也沒什麼改動,Twitter 在 2018 年增加了推文長度,也嘗試推出過直播、Moments,以及音頻推文等各類形式,但都沒有真正流行起來。
  • 「虎撲」吳亦凡,小眾品牌的大眾化之路
    作為一個體育迷的聚集地,虎撲是實實在在的小眾品牌。「體育內容和精神」是虎撲為社區用戶提供的專業化、精細化的價值和功能。如果虎撲一直延續這種品牌價值和內涵,它也可以走得很遠,只是不會像近期這樣以衝刺的速度往前發展。近期虎撲與吳亦凡之間的事件,使虎撲成功跨域了從小眾到大眾的認知鴻溝。
  • 《科學》公布2017年度十大突破: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摘下桂冠
    《科學》公布2017年度十大突破:人類首次「看見」引力波摘下桂冠  Evelyn Zhang • 2017-12-25 14
  • 獨家 | 永恆的諾貝爾獎,千變的高考命題!剛剛發布的2017年諾貝爾獎與高考相關考點分析
    今天,學習哥整理了歷年諾貝爾獎和高考相結合的考題,並結合最新發布的2017年諾貝爾獎,對2018年高考與諾貝爾獎可能結合的考點、題型進行了預測,以幫助考生了解最新高考信息。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實驗方法上的基礎性突破,使單個量子操作和單量子測量成為可能,由此可見(  )A.嚴密的論斷是科學實驗取得成效的基礎B.技術手段的創新決定了科學實驗的成功C.科學實驗活動是量子物理學發展的動力D.實驗方法的突破是檢測科學發現的標準答案:C背景二
  • 紙書消亡:落空的預言 電子書,如何從小眾走向大眾
    但據美國出版商協會統計數據,2013年美國電子書的銷售額僅增長3.8%,電子書只佔一般大眾圖書銷量的不到30%。   鳳凰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宋吉述分析,電子書產業增速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硬體設備的制約和泛娛樂化的影響。他說,讀書是深閱讀,現在適合的設備只有以kindle為代表的電子紙設備。
  • 愛因斯坦和諾貝爾獎的「恩怨」
    諾獎委員會必須忠實於諾貝爾的遺囑,該遺囑希望獎勵與「發現或發明」有關的科學;2. 諾獎委員會對一些宏大的科學理論特別警惕和排斥;3. 諾獎委員會是保守的,他們要求新理論得到充分的驗證後才考慮授獎。還有,他認為當時諾獎委員會的委員們也有個人的知識局限和偏見。
  • 【2017諾貝爾獎】物理獎:基普·索恩、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
    2017年諾貝爾獎物理學獎頒給LIGO科學合作組織的三位主要成員:雷納·韋斯(Rainer Weiss), 巴裡·巴瑞希(Barry Barish), 吉普·索恩(Kip Thorne) ,以表彰他們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
  • 見證過「混子曰」「日食記」等企業從小眾走向大眾,這個比賽今年有...
    摘要:青創企業從「小眾」向「大眾」轉變,上海青年創新創業的優勢在逐步凸顯。12月30日,歷時3個多月的「臨港杯」2020年「創青春」上海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收官。今年是臨港集團冠名「臨港杯」上海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的第四年,也是「創青春」第七年。
  • 2017年的日全食激發了大眾的科學熱情
    2017年密西根科學素養調查發現,去年發生的日全食讓美國人對天體科學更感興趣That’s according to the Michigan Scientific Literacy Survey of 2017.
  • 「豪華版諾貝爾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獲生命科學突破獎
    北京時間 10 月 17 日晚,有著豪華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以高達 2200 萬美元的獎金獎勵科學家們在數學、物理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發現。「生命科學突破獎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專注於推動生命科學突破性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和激發人們把追求科學當作終身事業的熱情。但同時,基金會還旨在創造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讓科學家們像「搖滾明星」一樣贏得世人的認知。在往屆隆重的頒獎典禮中,天才們科學家將與電影明星和科技巨頭比肩合影。
  • 戴瓊海院士:腦科學研究是諾貝爾獎「富礦」
    戴瓊海院士介紹,他及其團隊對獲得諾貝爾獎的腦科學家和研究成果梳理發現,1932年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1944年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研究的科學家都獲得諾貝爾獎,這是腦系統結構域功能研究方面獲得諾貝爾獎的情況。
  • 無鉛儲能陶瓷:從「小眾」走近「大眾」
    「小眾」無鉛儲能陶瓷憑藉著「新」,逐漸走進大眾,但這僅是讓更多人了解無鉛儲能陶瓷,距離真正走進生活還有待時日。但無鉛儲能陶瓷領域核心論文的平均出版日期最近,為2017年9月。於是,有分析認為,無鉛儲能陶瓷方向之所以「熱」,並不是學科研究方向發展的自我突破,而是在整個能源大背景下的「再發掘」。
  • 白春禮:物質科學變革性突破對科學發展的影響
    信息科技將進一步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知識傳播應用進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將進一步對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發揮關鍵作用,能源科技將進一步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環境問題開闢途徑,納米科技將進一步帶來深刻的技術變革,空間科技將進一步促進人類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將進一步為人類認知客觀規律、推動技術和經濟發展展現新的前景。」
  • 2016 搞笑諾貝爾獎公布:大眾汽車因 「排放門」獲獎…
    搞笑諾貝爾獎是對真正的諾貝爾獎的模仿,每年在哈佛大學舉辦頒獎典禮。今年的其它獲獎原因還包括分析石頭的性格,以及當你彎下腰、從兩腿之間看過去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等等。乍看上去,這些研究似乎都荒誕不經,但細看之下就會發現,很多研究實際上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開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