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晉襄公時期,晉國憑藉強大的國力勉強維持著霸業,但明眼人皆能看出,晉國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西秦吞併了西戎,南楚打過了江淮,各諸侯小國搖擺不定,中原霸主的排序正在洗牌中。經過秦穆公雪恥復仇後,晉國國力略有損傷,但比起國家遭到掠劫,貴族亂晉才是晉國真正的大禍。
事實上,晉國之所以能稱霸諸侯,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晉獻公時期的軍事改革,以及晉文公的一幫賢臣良將,然而晉國走向衰亡與分裂也源於晉國的軍事改革和貴族大夫。
一、晉國稱霸的兩大因素
晉國的軍事改革晉國初期按照周朝制度建國,但身處邊疆且夷狄環伺,晉國常常處於戰爭狀態,國家不得不按照軍隊進行管理,將軍和文官沒有直接的區別,他們「戰時打仗,和平治國」,晉國逐漸朝著軍事帝國轉變,這種轉變在晉獻公時期基本成型。
晉獻公生性好戰,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對外戰爭,晉國始設上、中、下三軍,每軍設兩名統帥,分別為軍將、軍佐,其中以中軍最為精銳,中軍將相當於三軍最高指揮官,同時也是政府的相國,既是武職又是文官,既是將又是卿。
「三軍六將」逐漸成為晉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時他們也被稱為六卿。
晉國的賢臣政治晉國廣用賢臣是其崛起稱霸的另一個原因。其實,在當時的中原,諸侯通常以本家宗室主理朝政,這源於周天子任用「諸姬」拱衛王室的思想,但晉國卻不同。
筆者在之前的章節曾說過,現在的晉國其實不是真正的晉國,當初曲沃武公被封在曲沃,曲沃諸公通過「下克上」的戰爭,由分家取代了本家。
所以,晉獻公一脈的君主全都是曲沃姬氏。
曲沃姬氏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晉國後,又害怕同宗會以相同的手段推翻他們,於是晉獻公便大肆屠殺公族,將除了曲沃一脈的晉國公室全部斬殺,導致諾大的晉國土地沒有本宗大夫管理。
為了管理地方,晉侯便將原來屬於公族的土地分封給外姓大夫,導致外姓臣子的權力日益強大,這一切在晉文公時期變得尤為明顯。
二、晉國的貴族政治
老牌的三軍六卿基於這樣的政治制度,晉國給外姓大夫的舞臺變得更大了,晉國因此出了大量的賢臣良將。
這些人中以趙衰、狐偃、胥臣、先軫、魏犨為五賢,以郤縠、狐毛、賈佗、欒枝、荀林父等人為肱骨大臣。
我們從晉文公時期的「三軍六將」就可以看出外姓大夫的權勢。
文公時期,郤縠任中軍將,郤溱任中軍佐; 狐毛為上軍將,狐偃為上軍佐;欒枝為下軍將,先軫為下軍佐。
故而郤縠、郤溱、 狐毛、狐偃、欒枝、先軫為第一屆「六卿」。
後來,晉文公稱霸諸侯,又設立了「新上」、「新下」兩支軍隊,對外不稱其為軍,而稱行,趙衰為新上行將,箕鄭父為新上行佐,胥臣之子胥嬰為新下行將,先都為新下行佐。
於是,趙衰、箕鄭父、胥嬰、先都也得到了「卿」位,六卿變成了十卿。
趙氏、狐氏、先氏、郤氏、魏氏、欒氏、胥氏等家族均成為晉國顯貴。
等到了晉襄公時期,晉侯更加倚重貴族大夫,朝政皆由各大家族協商處理,先軫成為當時的貴族之首,總領三軍。在秦穆公復仇雪恥之後,晉襄公的統治也接近了尾聲。
新一代的三軍六卿晚年的晉襄公依然如同繼位之初一樣缺乏主見,記得當年正是由於晉襄公聽從母夫人懷嬴的意見,才導致孟明視等人逃回秦國,秦國才得以報仇雪恥。可是襄公執政多年,依然沒有改變了這個毛病。
襄公六年,老一輩貴族大夫如趙衰、欒枝、先且居、胥臣都已去世,三軍二行的將佐職位都空了出來。
這是個敏感的時刻,因為晉文公所倚重的貴族大夫多是追隨他流亡列國的新貴,而傳統的晉國貴族卻一直被新貴壓制,現在各軍卿將空缺出來後,舊貴族則想藉此機會回到權力中樞。
晉襄公很可能被這種思想所左右,他起初打算讓士谷、梁益耳等舊貴族入閣來牽制新貴,但原中軍將先且居之子先克堅決反對,他對襄公說道:「狐射姑、趙盾的家族都為晉國立過大功,而士谷、梁益耳都沒有戰功,若為將佐,恐人心不服。」
看來晉襄公還是缺乏主見,他僅因先克等新貴反對就放棄了原來的計劃,當即任命狐射姑為中軍將,以趙衰之子趙盾為中軍佐,任命箕鄭父為上軍將,以荀林父為上軍佐,任先蔑為下軍將,以先都為下軍佐。
從這個配置可以看出,新、舊貴族均得到了將佐職位,但新貴依然控制著最高的中軍要職。
如果權力分配就此了結,相信也不會出什麼問題,關鍵晉襄公沒有主見。太傅陽處父又反對這樣的人事安排,他與趙盾私交甚好,便私下進言,稱狐射姑剛愎自用非大將之才,襄公又按照陽處父的意見,改任趙盾為中軍將,狐射姑反而成了中軍佐。
問題就出在這裡,狐射姑已經被任命為最高指揮官,他早已開始履職,晉國無人不知,結果襄公卻突然換將,讓他的副手趙盾成了上司,相信狐射姑的自尊心一定備受打擊。
最神奇的操作還不止這些,當狐射姑詢問晉襄公罷免他的原因時,襄公天真的說:「沒有別的原因,只是陽處父告訴我,你不得民心,難當大任,我才改變了人事安排。」
這操作是不是非常低智商?晉襄公不但沒有主見,更沒有君主御下的基本常識,他這麼說只能挑起大臣仇怨,不利於晉國團結。
此事剛告一段落,晉襄公就病死了,晉國的禍亂也就開始了。
趙盾亂晉
晉襄公死時還非常年輕,他的兒子夷皋還只是個孩童,根本沒有治理國家的能力,襄公臨終前曾託孤趙盾及一幫大臣,然而襄公剛死,趙盾就生了貳心。
時任中軍將的趙盾相當於晉國政府的丞相,權力非常大,他認為世子夷皋過於年幼,根本無法治理國家,正所謂「國賴長君」,趙盾召集眾大夫,提出廢夷皋而另立其他年長公子的想法。
驅逐狐氏當時除了夷皋以外,晉國公族還有兩位公子有君位的宣稱權。
1、公子雍,晉文公庶子,年紀較長,文公為了避免諸子爭位,便讓公子雍前往秦國為官,以此來聯絡兩國關係,公子雍因賢能而官至亞卿。
2、公子樂,晉文公庶子,他的母親是母夫人懷嬴,可能文公害怕公子樂被秦國扶立,便讓他去了陳國為官。
以上兩位公子之所以被派往他國,是文公為了避免他們與襄公爭位,卻不想襄公的壽命竟然遠不及兩位公子。
趙盾比較中意公子雍,一來是因為公子雍年紀較大,治國理政是沒有問題的,二來是因為公子雍常年在秦國為官,與秦國上下的關係很好,如果公子雍繼位,晉國和秦國很可能因此重修舊好。
原中軍將狐射姑卻不同意,他比較中意公子樂,一是因為陳國距晉國較近,公子樂可以迅速接到晉國,二是因為狐射姑不滿趙盾執掌大權,他故意提出反對意見,企圖通過擁立公子樂而重獲中軍將之位。
雖然各大夫並非全都達成一致,但趙盾很強勢,畢竟他才是百官之首,最終他的意見佔了上風,內閣遂決定擁立公子雍,廢黜世子夷皋。於是趙盾派先蔑、士會兩位大夫前往秦國接回公子雍。
狐射姑的意見雖沒有被採納,但他並不甘心,他私下派人前往陳國去接公子樂,狐射姑打算搶在公子雍回來前擁立公子樂,這樣便能打擊趙盾的囂張氣焰。
可惜天不遂人願,狐射姑的計劃不知被誰洩露了,趙盾得知了該計劃。趙盾倒也心狠手辣,竟然派了一百名刺客埋伏在公子樂回國的路上,待其經過時殺死了公子樂。
趙盾此舉可謂大逆不道,公子樂乃是晉文公的兒子,而且並無過錯,趙盾只是臣子卻私自刺殺公子樂,可見,趙盾雖然在名義上是為了晉國,實際上卻是飛揚跋扈,無視公族宗親。
公子樂死後,狐射姑大怒,兩人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為了報復趙盾,狐射姑派人於三更潛入太傅陽處父的府邸,斬殺了陽處父。卻不想刺客被人認出,正是狐射姑的兄弟狐鞫。趙盾行動迅速,立刻斬殺了狐鞫。
狐射姑得知陰謀敗露,只能連夜逃往翟國,後來又流亡到潞國。趙盾乘機奪了狐氏一族的田產土地,當然他也有仁義的地方,那就是把狐射姑的家眷送去了潞國。
反覆無常,逼殺公子雍趙盾剷除了狐氏一族後,晉國並沒安定。正如狐射姑所言,公子雍在秦國,兩地相距遙遠,公子雍一時半會還無法抵達晉國,但世子夷皋和其母穆嬴卻近在眼前,穆嬴為此大哭大鬧,對趙盾說道:「先君臨終,以此子囑卿,盡心輔佐。君雖棄世,言猶在耳。若立他人,將置此子於何地耶?不立吾兒,吾子母有死而已。」
由於穆嬴的理由很正當,國中百姓都很同情他們,一些人甚至詬罵趙盾飛揚跋扈,擅自廢立世子,時間一久,國中輿論壓力越來越大,趙盾又感到後悔了,他召集內閣宣布世子夷皋繼位,是為晉靈公。
另一方面,秦國當今執政的已經不是穆公,而是他的兒子秦康公。秦康公見先蔑、士會前來迎立公子雍,心中大喜,秦國也想通過扶立公子雍來緩和兩國關係,便出動了400輛戰車護送公子雍回國繼位。
秦國大軍渡過黃河時,並不知道晉國朝中發生的變化,趙盾因為已經擁立了晉靈公,便決定起兵阻止公子雍回國,他率領三軍出絳都,於廑陰下寨。秦軍並不知道晉軍的意圖,以為他們是來接公子雍的,便沒有設防。
當夜,趙盾令晉軍銜枚而進,於深夜突襲秦軍大營。秦軍將士毫無防備,被殺得血流成河,公子雍於亂軍之中被斬,殘餘部隊被迫逃回了秦國,負責迎接公子雍的先蔑、士會對趙盾背信棄義之舉深感羞恥,便跟著秦軍一起去了秦國,秦康公沒有責怪他們,還封其為大夫。
此戰讓晉國與秦國和好的機會白白流失,非但沒有緩和關係,反而仇恨更深了,趙盾此舉實在不能說是為國著想。
事實上,趙盾政策朝令夕改絕對不是突發奇想,他不可能不知道重新擁立晉靈公的後果,可他為什麼還是這麼做了呢?
筆者以為,趙盾這麼做很大程度上是出於私心,而不僅僅是因為穆嬴母子的哭訴。
趙盾最初擁立公子雍的時候,正是他剛剛接掌大權之時,可以說是立足未穩,此時擁立公子雍是非常符合晉國利益的,朝中大夫也不會過於反對,但趕走狐射姑後就不是這樣了,現在的趙盾大權獨攬,已經成了晉國實際的統治者,他又怎麼會將剛剛到手的權力送給年長的公子雍呢?
只有扶立年幼的晉靈公,趙盾才能繼續當他的首輔大臣。
然而,晉國的禍亂並沒有就此結束。
五大夫之亂由於趙盾率領三軍主力遠離絳都,留在後方的貴族大夫,箕鄭父、士谷、梁益耳、先都、蒯得便趁機抱在一起,他們有的是因為趙盾奪了自己的權力,有的是不滿趙盾隨意廢立晉侯,總之,這些貴族有很充分的理由除掉趙盾,於是他們便結為一黨,密謀殺掉趙盾。
五大夫計劃定好後,首先瞄準了趙盾的心腹先克,先克時任下軍將,手握兵權,只有除掉先克才能削弱趙盾的勢力。五人利用先克在箕城祭祀祖先的時候,突襲並斬殺了先克。
得手之後,五大夫決定在上元節的時候發動政變,但消息卻提前洩露,趙盾立刻展開行動,於同日控制了五大夫,隨後便將五人全部斬首,他們的親族自然也遭到了清算,趙氏一族篡取了更多的權力。
趙盾遂大權在握,將自己的心腹安排到「三軍六將」的位置上,晉國從此只知趙盾,卻不知晉侯。此後14年,趙盾在晉國獨斷專行,通過一場「恢復公族大夫」的新政,刻意打壓公族,扶立卿族,還將由公室獨掌的公行軍據為己有,晉國公室日益衰微,其滅亡已經不遠了。
不僅如此,晉國因卿族幹政而在諸侯國的威信大衰,楚國再次萌生北上爭霸的野心,各諸侯小國也相繼背棄晉國。然而以上變故還只是「趙盾亂晉」的開始,更大的禍亂還在後面。
總結
晉國霸業起於晉獻公的軍事改革,但其屠殺公族後,晉國只能依靠外姓貴族,晉文公時期,外姓貴族各自崛起,不僅封地富饒,而且均身居要職,三軍六卿均由各大貴族掌控。晉襄公時期,君主缺乏主見,政策朝令夕改,不僅令秦國孟明視三將逃回,還隨意更改三軍六卿的人選,使得狐射姑和趙盾結怨,貴族之間傾軋已經不可避免。
襄公死後,已經獨掌大權趙盾通過「先迎公子雍,後立晉靈公」的騷操作,不僅殺死了公子樂、公子雍,還驅逐了狐射姑,逼走了先蔑、士會,並斬殺了箕鄭父、士谷、梁益耳、先都、蒯得等人,使得晉國上下無人能撼動趙氏一族的權力,晉國從此只知趙盾,不知晉侯,諸侯國都因此輕視晉國,晉國的霸權正急速衰落。
然而,趙盾執掌政權後,為了讓趙氏一族進一步侵蝕晉國公室的權力,趙盾隨即開始了一場名為「恢復公族大夫」的新政,實際目的卻是為趙氏一族篡取更大的權力,也正由於趙盾的新政,晉國公室不可避免的衰落了,此事威言曉史將在後面的章節詳細講述。
(本文由威言曉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