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前文所述,晉襄公死後,趙盾以中軍將之職,領相國之實,先是提出「廢世子,令公子雍」,將士會等大夫派去了秦國,將狐射姑趕去了潞國,後又重立世子,突襲秦軍,以致公子雍死於亂軍之中,士會被迫投奔秦國,再加上斬殺叛亂的五大夫,趙盾已經成了晉國的最高執政官。
一、趙盾的外交政策
晉靈公八年,南方第一大國楚國換了新主人,是為楚莊王。
趙盾認為楚國新喪必定無所作為,便在新城召集諸侯會盟,宋、魯、陳、衛、鄭、許等國國君均前來赴會,趙盾以晉靈公年幼,自己主持了會盟,這是春秋時期第一次由臣子代替君主主持盟約。
趙盾此舉是地地道道的僭越。
此時沒能前來會盟的只有齊國、蔡國、宋國。趙盾首先拿弱小的蔡國開刀,令郤缺率兵討伐蔡國,蔡侯兵敗投降,承認晉國為盟主。楚國在其北部的附庸國幾乎都倒向了晉國,當然這只是各國的權宜之計。
至於齊、宋,兩國均因臣下謀反而更替了君主,其中齊國公子商人謀害了齊昭公,自立為齊侯;宋國公子鮑以幾乎相同的手段除掉了宋昭公,也自立為宋公。
趙盾在處置兩國臣子篡位的問題上,都以「討除奸佞」為名,召集各路諸侯一齊討伐齊、宋,但齊侯商人獻上了賄賂,宋公又送來了玉帛,晉國遂與兩國結盟,罷兵而還。趙盾此舉令中原諸侯大為不滿,晉侯的威信也因此一落千丈,鄭國便以晉國「唯利是圖」為由,轉而投奔了楚國。
趙盾為什麼會接受篡位之臣的賄賂?筆者以為,趙盾也許從內心深處不認為「下克上」有什麼不妥,如果上位君主能力欠佳,下位大臣自然可以篡取他的權力,這也與他歷來的行事風格相似。
趙盾的外交政策令晉國喪失了霸主的威信,但對內強化卿族權力、扶植趙氏宗族卻絲毫沒有落下。這些年,趙盾專權使得晉靈公形同虛設,隨著晉靈公漸漸長大,靈公越來越反感趙盾。
二、靈公、趙盾反目
像靈公這樣年少繼位、權臣主政,又沒有得到君父的教育和良師的引導,很難不變成一個紈絝子弟。據說晉靈公貪念酒色且殘暴不仁,他在絳都修建了一座花園,取名「桃園」,不但整日飲酒作樂,還經常用彈弓射擊路過的行人,後來因為廚師烹飪的熊掌沒有熟透,就將廚師分屍。
晉靈公所為引起了趙盾的不滿,他試圖限制靈公日常終於將兩人的矛盾引爆,晉靈公遂下定了除掉趙盾的決心。
一日,晉靈公邀請趙盾到宮中赴宴,卻事先在牆壁後埋伏了甲兵。席上,晉靈公突然對趙盾說:「聽說愛卿的佩劍甚為鋒利,可否取下一看?」靈公此舉乃是誅殺趙盾的暗號,因為一旦一個臣子在君侯面前拔劍,靈公便能以「犯上弒君」為由誅殺他。
趙盾不知是計正要拔劍,他的家臣提彌明立即阻止了他,靈公見計不成,橫下殺心,強令甲兵攻殺趙盾,提彌明拼死掩護趙盾逃離宮門,其子趙朔集結起家中兵丁前去救援,護著趙盾一起逃離了絳都。
然而,趙盾逃出絳都後卻沒有離開晉國,他躲在首陽靜觀其變,暗中指示趙穿謀殺晉靈公。趙穿便假裝向靈公請罪,在得到寬恕後,勸靈公派負責護衛桃園的屠岸賈到民間尋訪美女,此言正和靈公之意,靈公便調走了原來的護衛,趙穿精選了兩百兵卒填補桃園空缺,於夜間突然發動政變,刺死了晉靈公。
晉靈公被殺的次日,趙盾便返回了絳都。他立刻派人將供職於周天子的公子黑臀請回晉國,立為「晉成公」,並讓晉成公的女兒莊姬嫁給了兒子趙朔,同時封兄弟趙同、趙括、趙嬰為大夫,趙氏一族皆掌要職,繼續統領晉國。
晉靈公、趙盾反目,表面上是趙盾出於公心勸諫晉靈公,導致靈公起了殺心,但實際上,即便趙盾不勸諫靈公,君臣反目也是早晚的事,因為晉靈公不會任由趙盾長期專權,更不會容忍他一點一點架空晉侯的權力,年輕氣盛的晉靈公早晚都會設法奪回屬於晉侯的權力。
三、假新政,真篡權
弒殺晉靈公的同年,趙盾憑藉擁立晉成公的功勞,加快了削弱君權,強化卿權的步伐。
篡奪「公族大夫」趙盾重掌朝政後,立刻上告晉成公,提出恢復「公族大夫」的新政改革。
所謂「公族大夫」,即是由晉國公室長者所擔任的公族要職,相當於公族長老,該職務的主要職責是負責教育公室子弟,有時也充當調解家族矛盾的仲裁。
自晉獻公大肆屠戮公族子弟後,晉國公室成員不是被殺,就是逃離晉國,因為公族衰微,晉國便廢除了公族大夫一職,畢竟公族子弟都已經外逃,還有什麼必要設立公族大夫呢?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趙盾重新設立「公族大夫」後,晉國公室的外逃成員無一人回國,公族也沒有復興的跡象。
事實上,趙盾所謂恢復公族大夫不過是個幌子,因為他提名的第一任公族大夫竟然是他的親兄弟趙括。
趙盾的新政改革規定:「卿族嫡子應任公族大夫,卿族庶子可以出任公行。」
明白了吧,趙盾雖然名為恢復了公族大夫,但擔任公族大夫的人只能是卿族成員,與公族沒有一絲關係,這樣的新政確實夠「新」。
也許讀者會問:「恢復一個負責教育公室子弟的官職,有什麼意義,算什麼新政呢?」
其實,公族大夫本身的職責並無特別之處,特別的是趙盾的另一項規定,「擔任公族大夫者,可以分封公室土地」。
意思就是說,卿族成員只要被選為公族大夫,就可以獲得原本屬於晉侯私有的公室土地。
所謂「公室土地」,即是晉侯的私有土地,讀者可以理解為「私房錢」,這些土地全都屬於晉侯獨有,包括賦稅和人口,晉侯有了這些土地,就有了對抗封臣的資本,也可以通過這些土地的收入養活自己,養活晉國。
現在,趙盾將公族大夫之職弄到了趙括手裡,也就代表趙括可以得到晉侯的私有土地,而下一任的的公族大夫自然也能獲得晉侯的私有土地,照這麼計算,晉國不出數十代,隸屬於晉國國君的公族土地就會被外姓卿族瓜分殆盡,屆時,晉侯還怎麼養活自己,怎麼在封臣面前樹立權威呢?
為了避免別人說他公開搶奪晉侯的私有土地,趙盾上演了一出知恩圖報的好戲,他不惜出讓了趙氏一族的族長之位,讓異母兄弟趙括當了族長。
《左傳》:趙盾請以括為公族,曰:「君姬氏之愛子也。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公許之。冬,趙盾為旄車之族,使屏季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
早已婚配的趙衰因為追隨晉文公而流亡翟國,他娶了當地的女子生下了趙盾,所以趙盾並非趙家的嫡子,不過由於趙衰夫人高義,主動讓出了正夫人之位,趙盾才得以躋身成為嫡子,原正夫人的兒子們反都成了庶出之子。
趙盾正是利用這個藉口,歸還了趙氏大宗的地位,也讓趙括等人得到了公族大夫之職。
篡奪「公行」至於趙盾自己,他不僅保留了中軍將的職務,還兼任了一個新的職務「公行」。
何謂「公行」?
相信看過威言曉史之前章節的讀者應該記得,晉文公時期,晉國為了擴大軍力,新建了「新上行」和「新下行」兩支軍隊,這兩支軍隊對外不稱軍,而稱「行」,「行」實際上就是比軍低一個等級的軍事單位。
「公行」就是屬於晉侯公室的私人衛隊,相當於「皇室禁衛軍」。他們是隸屬於晉侯一個人的衛隊,不在「三軍兩行」的管轄範圍內,也就是說,除了晉侯本人,任何人都不得調用公行衛隊,包括中軍將。
晉國設立公行的初衷便是保衛晉侯,因為只要有公行在手,任何臣子就不敢輕易謀朝篡位,即便三軍兩行不在晉侯的掌控下,晉侯也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公行因其獨特的職責和作用,它的指揮官只能是晉國國君本人,然而趙盾卻讓自己當上了新的公行長官,這麼做無疑是將晉國國君唯一的兵權也剝奪了。
如此一來,晉國國君便徹底成了中軍將的傀儡,連保衛自身安全的衛隊也變成別人的了,如果手握公行兵權的大臣心懷不軌,隨時廢立晉侯也不是不可能。
趙盾為什麼要搶走晉侯的「公行」指揮權?
相信這與晉靈公刺殺他有很大關係,因為當時的趙盾已經執掌晉國多年,他長期擔任中軍將,整個晉國三軍都不得不聽命於他,軍中大小將領都是他的部下,但晉靈公卻還是能安排一隊甲兵刺殺他,為什麼這些甲兵完全不顧及他的中軍將身份呢?
因為這些甲兵全都是晉侯的私人衛隊,公行。所以奪走晉侯公行後,晉國國君就失去了可以指揮的軍隊,趙盾這才得以安心,因為他再也不必害怕晉靈公的舊事重演。
至此以後,晉國君權開始全方位衰落,卿族不但蠶食著公室土地,使得晉侯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弱,還將保衛晉侯的軍隊也搶在手裡,除了聽命於手握兵權的相國,晉國國君似乎也別無他法了。
由此可見,趙盾的改革是地地道道的「假新政,真篡權」。
總結
趙盾絕對是晉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權臣,他先是隨意擁立晉侯,驅逐、剷除反對派勢力,後又指示趙穿公然弒君,其權臣跋扈可見一般,在擁立晉成公後,趙盾通過所謂的新政,將公族大夫弄到了外姓卿族手裡,還將晉侯僅有的兵權也奪走了,如果不出意外,晉國君臣地位互換是遲早的事情,可見趙盾推行的新政改革非但不是維護晉國利益的改革,反而是令晉國滅亡的根源所在。
(文:威言曉史,原創不易,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