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測量與導航拾微——劉經南院士學術文選》

2021-01-13 GeoTalks

選自《 大地測量與導航拾微——劉經南院士學術文選》


                               

書名 | 大地測量與導航拾微——劉經南院士學術文選

作者 | 劉經南 著

出版 | 測繪出版社

書號 | 978-7-5030-2904-2

尺寸 | 184mm×260mm

責任編輯 | 趙福生

封面設計 | 李   偉

頁數 | 480

本書收集整理了劉經南院士過去40多年中,有代表性的中文科研類論文71篇。其中學術類論文涵蓋大地測量學、地球動力學、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軟體開發等;綜述類論文涵蓋大地測量進展與趨勢、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進展與趨勢、位置服務的研究與應用等理論、衛星定位應用、相關軟體開發和重大工程應用做出的開創性工作,以及在GNSS技術和工程應用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本書可供大地測量和導航定位研究方向的師生和研究人員參考。


(購書請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歡迎留言、點一下「在看」再走喔 ↓↓↓

相關焦點

  • 院士劉經南:五十載科研生涯與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結緣
    中新社武漢6月12日電 題:院士劉經南:五十載科研生涯與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結緣作者 馬芙蓉 高柯夫2019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獎12日在武漢揭曉,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獲得湖北省最高科技獎項——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 大地測量與導航2019年綜合學術年會在廣西桂林召開
    9月4日至6日,大地測量與導航2019年綜合學術年會在廣西桂林順利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楊元喜,大地測量與導航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程鵬飛,桂林理工大學副校長周國清出席會議。開幕式由IAG中國委員會主席、大地測量與導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黨亞民研究員主持,周國清致歡迎辭。
  • 北鬥資訊_劉經南:北鬥下一程,奔向「星辰大海」
    日前,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他是先後服務三代北鬥系統的「布星人」之一,也是北鬥三號系統衛星軌道精密定軌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實現「北鬥夢」的奮鬥進程,從他不懈奔走的「北鬥人生」中即可窺得一二。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走進華師暢談「5G+北鬥」 未來天氣預報可...
    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走進華中師範大學管理教育綜合樓,為省直機關處級幹部進修班的百餘名學員講述北鬥+5G的意義、路徑和遠景。打車可定位到腳下「人類初期的通信靠『吼』,交通靠『走』,指揮靠『手』,這說明通信、定位、導航和決策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 學術| 劉經南院士:海洋時空基準網的進展與趨勢
    、磁力測量和慣性導航,並將結果與GNSS陸地大地控制網融合,提供海洋基準站在地球坐標系中的精確坐標及其隨時間變化的信息。海洋時空基準站可加載多種傳感器設備,包括導航衛星信號接收機、聲學、慣性、原子鐘等時空位置傳感器,重力儀、磁力儀和地震儀等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傳感器,溫鹽壓儀、流速計和壓力計等水文傳感器以及海洋通信設備。
  • 「大地之星」隕落,「荊楚好老師」寧津生院士逝世
    2020年3月15日16時06分,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8歲。湖北省優秀教師、全國測繪行業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荊楚好老師、湖北省師德標兵、湖北省五一勞動獎章、感動中國測繪人物、測繪地理信息傑出成就獎、衛星導航定位科學技術終身成就獎……這位榮譽等身的科學家,最喜愛的稱謂,是他80壽辰時,學生們送上的尊稱「大地之星」。去年還在推廣慕課寧津生院士祖籍安徽桐城,1932年10月22日出生於天津。
  • 武漢大學痛失院士,我國大地測量學家寧津生院士逝世
    據光明日報消息,我國著名大地測量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教授於3月15日在武漢逝世。武漢大學又失去了一位院士,在2019年8月,武漢大學一周之內痛失兩位院士。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寧津生獲獎證書20世紀90年代,寧津生還陸續主持《南沙群島大地定位研究》《整體大地測量》《大地測量學發展戰略》等多項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1995年,寧津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97年,寧津生聯合測繪學科的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等院士,開設了《測繪學概論》。《測繪學概論》課程組合影(左起分別是:張正祿教授,張祖勳院士,劉經南院士,寧津生院士,李德仁院士,陳俊勇院士,龔健雅院士,祝國瑞教授(已去世)。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開設「最奢侈的基礎課」
    》《整體大地測量》《大地測量學發展戰略》等多項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為了解決這一難題,1997年,寧津生聯合測繪學科的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勳等院士,開設了《測繪學概論》。《測繪學概論》課程組合影(左起分別是:張正祿教授,張祖勳院士,劉經南院士,寧津生院士,李德仁院士,陳俊勇院士,
  • 走近科學家|武大團隊給北鬥導航裝上「透視眼」
    長期從事慣性導航和組合導航技術研究與應用探索。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以及橫向應用課題多項,累積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作業效率非常低;後來,使用全站儀配合軌道測量儀,主要依靠光學測量,所以不得不採取走走停停的測量方式,一個小時只能測量200米。
  •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學科
    本學科是山東省重點學科,具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所含二級學科博士點為: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設有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擁有基礎地理信息與數位化技術省級重點強化實驗室、國家煤炭工業礦山測量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3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大地之星」離世:曾確定我國「大地原點」
    他長期從事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在大地水準面、地球重力場模型、國家天文重力水準網等方面成果顯著。寧津生獲獎證書20世紀90年代,寧津生還陸續主持《南沙群島大地定位研究》《整體大地測量》《大地測量學發展戰略》等多項大地測量領域的研究。
  • 第三屆2018年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會議指南
    構建與學術的橋梁        拉近與權威的距離由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CNC-IUGG)主辦,
  • 【測繪之最】(一)中國第一次人衛大地測量試驗
    魏子卿院士這次南海試驗,是在中國大地上把衛星都卜勒定位技術引入大地測量領域的第一次試驗。衛星多普勤定位技術是6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項導航和定位新技術。它有6顆子午衛星,4個地面站組成。假如利用這種方法精確測定了經過選擇的若干地面點的位置和高程,並按一定要求使這些地面點形成相互依賴,相互聯繫的網絡,我們就說構建成了衛星都卜勒大地網。大地測量專家魏子卿知道衛星大地測量比常規測量有許多優點,是發展前景廣闊的先進技術。從1615年荷蘭的斯奈爾創立三角測量算起,大地測量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 「大地之星」寧津生院士逝世 一生在大地測量領域躬耕不輟
    「大地之星」寧津生院士逝世 一生在大地測量領域躬耕不輟  Evelyn Zhang • 2020-03-16 10:16:34 來源:前瞻網 E10227G0
  • 測量與地球物理所:大地測量 服務國家
    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7年,由已故著名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家方俊院士和老一輩科學家共同創建,其前身是設在南京的中國科學院測量製圖研究室,1958年初遷至武漢。該室經擴建後於1961年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簡稱測地所),從此成為中國科學院惟一從事大地測量研究的研究機構。1970年,測地所併入國家地震局。
  • 測天繪地 敢為人先——記我國著名的大地測量學教授金雙根
    除此之外,他還是歐洲科學院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會士和國際大地測量協會IAG會士,擔任著國際IUGG委員會主席、國際行星科學協會IAPS主席和亞洲大洋洲地球科學學會AOGS行星科學分會主席,兼任包括IEEE、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7本國際SCI期刊的副主編編委等身份。
  • 第三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在蘭大召開
    中新網甘肅新聞8月24日電(記者 南如卓瑪)8月23日-8月24日,由國際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聯合會中國委員會(CNC-IUGG)主辦,蘭州大學承辦的「第三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在蘭州大學召開。
  • 14位北鬥院士9位出自武漢 我國三代北鬥系統均有湖北力量
    頒獎儀式上,表彰2020年度衛星導航定位科技進步獎、衛星導航定位創新應用獎獲獎單位和個人。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等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是目前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院士最多的地區。42所高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產生了一系列北鬥科技成果。以劉經南為代表的武漢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員,都曾先後服務過我國三代北鬥衛星系統建設。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裡便建設了國際衛星跟蹤站。
  • 首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會10月召開
    (原標題:首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10月召開 聚焦未來地球)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 (記者餘曉潔)主題為「從全球變化到未來地球」的第一屆中國大地測量和地球物理學學術大會將於10月25日至26日在中國地質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