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資訊_劉經南:北鬥下一程,奔向「星辰大海」

2020-09-10 鏈雲網

從1994年北鬥一號啟動、二號亞太組網,再到三號全球定位,北鬥傾注了我國科學家26年的心血,「接力式」的組網科研路,成就了如今「北鬥+」的無限可能。


日前,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他是先後服務三代北鬥系統的「布星人」之一,也是北鬥三號系統衛星軌道精密定軌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實現「北鬥夢」的奮鬥進程,從他不懈奔走的「北鬥人生」中即可窺得一二。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2018年,他任職崑山杜克大學校長,6年間與江蘇結下「深厚情緣」,也為江蘇培養了一批批通訊、電子信息領域的卓越人才。



測繪人的「定位夢」,用自己的技術測定我國每一片土地


「這是北鬥系統中最後一顆收官星,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在距離地面約36000公裡的赤道上空。」6月23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年過七旬的北鬥系統專家劉經南目不轉睛地收看網絡直播,感慨北鬥導航正由此登上世界舞臺。


時光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測量定位都得靠別人的技術,時為副教授的劉經南當年在為我國科考做測量工作,他感觸強烈,一心盼望著要用我國自己的技術測定祖國大地上的每一座島嶼、每一片土地。「1994年我就參與了北鬥一號最初的設計、研討工作,當年北鬥一號系統建設正式啟動。」劉經南向記者回憶,1995年他主持的國家項目「GPS廣域差分技術及其應用」取得了突破,他和團隊陸續在北京、廣州、武漢以及南海西沙島礁等地開啟國內最早的「GPS廣域差分試驗」,在1000公裡~2000公裡區域內,實時定位精度可達到3~5米。由此他向國家建議:基於北鬥一號GEO地球軌道靜止衛星的雙向通信功能,建立中國自主的廣域GPS差分增強試用系統,一方面部分地滿足行業用戶需求,另一方面可為北鬥自身星基增強奠定技術基礎。北鬥專家組接受了這個建議,在北鬥一號就實現了GPS廣域差分功能。


2003年,由三顆衛星構成的北鬥一號系統正式建成,並開始為國內提供更為廣泛的定位、導航與授時服務,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劉經南說,雖然當時我國北鬥技術剛剛起步,對於「全球跑」的動態衛星還不擅於管理,但就算只有三顆地球靜止衛星,那也是我們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攻克多個關鍵技術,為北鬥三號提升「精度」奠定重要基礎


北鬥一號實現了「從無到有」,北鬥二號標誌著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落地生根」,北鬥三號則開啟了由並跑到部分領跑的徵途。從北鬥一號幹到北鬥三號,20餘年間,劉經南這些執著的中國「北鬥人」攻克了北鬥衛星系統多項關鍵技術,加快了北鬥系統前進的步伐。


「我們團隊為北鬥二號貢獻了地基增強系統和高精度衛星定軌;就星間鏈路組網和定軌精度的提升,為北鬥三號提出了一些建議,同時堅持在擴容北鬥雙向通信功能基礎上實現全球搜救功能。」劉經南另外還向記者提及一個細節,2006年前,在中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重大科技專項「立項過程中,他提出北鬥「地基增強系統」論證,這原本是計劃放在北鬥三號開展布設的。北鬥二號建設期間,在湖北省委省政府資助下,他牽頭建立了基於北鬥二號區域系統的國內首個省級區域的「北鬥地基增強」示範系統,將區域定位精度提升至釐米級,北鬥二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主持驗收,對實時定位的精準感到驚訝,並親自驗證,此舉也為北鬥三號地基增強網的升級改造節省了時間。此外,劉經南團隊還牽頭解決了北鬥二號衛星姿態轉換期間(每半年約15天)不能服務的問題,更建立了亞太地區首個北鬥/GNSS高精度國際分析中心,實現了我國北鬥異構星座高精度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相比GPS,劉經南認為,當前北鬥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通導遙一體化」,兼具通信、導航和遙感功能。「只要你的頭頂上,有超過4顆以上北鬥衛星,就能夠實現自主獨立的精準定位。」劉經南說,你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能搜到6顆以上北鬥衛星,而在我們生活的亞太地區,最少能搜到12顆北鬥衛星。這些衛星,有地球靜止軌道的,有傾斜地球同步軌道的,也有中圓地球軌道的,既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全球信號質量,又能保障亞太地區高精度應用和抗遮擋能力。


下一程錨定「星辰大海」,江蘇「北鬥+」未來可期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並不是一句空話,在劉經南看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北鬥發展的方向就是太空和海洋。他認為,伴隨著北鬥全球組網完成,以5G為代表的多種新技術,正為「北鬥+」開拓更廣闊的天地,一方面,有望通過「信號接力」的方式,將北鬥定位深入海底;另一方面,發展「弱信號接收」技術,我們有望在距離地面十幾萬公裡的外太空利用北鬥信號進行定位。


「總之,下一階段,我國北鬥技術將進一步優化及與其他技術融合,包括水下、室內、地下等在內的區域,信號被阻隔、被幹擾以及被欺騙時遇到的問題,都有望被逐一攻克。」劉經南舉例表示,未來,北鬥技術將深入無人駕駛、高鐵高精度定位和列車控制、電力網精準定位、智能農業、高精度測量測繪等領域,助力眾多產業轉型升級。


在江蘇,有關「北鬥+」的美好想像也正照進現實,甚至成為一張發展「新名片」。以南京為例,全市北鬥產業鏈企業已突破500家,南京市衛星應用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楊建中介紹,目前坐落在江北新區智能製造產業園的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南京)產業基地是我國第三個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基地,基地已實現年300多億元的產業規模。


「據我所知,由北航牽頭成立的北鬥絲路學院就坐落在蘇州,這將為江蘇培養一大批北鬥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劉經南與江蘇情緣深厚,對江蘇發展北鬥經濟寄予厚望,2012年至2018年,劉經南曾擔任崑山杜克大學校長,此外,他也是江蘇北鬥產業聯盟的首席科學家,他認為,江蘇產業基礎雄厚,有著豐富的智能製造場景,可以率先開啟「北鬥+」的應用落地。他建議江蘇積極發展「北鬥+」服務,可與傳統服務行業深度融合,創造基於時空位置的新商態、新業態;還可以發展「北鬥+」功能,例如北鬥+無線網或輸電網,這樣的疊加讓無線網、輸電網成為一個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泛在網」,其所傳遞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還包括與人類需求相關的物質和能量等信息。


了解更多北鬥商城、北鬥新聞、北鬥資訊、北鬥衛星、北鬥產品、北鬥設備,關注微信公眾號【北鬥頭條】!

鏈雲網【www.inlinkcloud.com】北鬥資訊信息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走進華師暢談「5G+北鬥」 未來天氣預報可...
    □楚天都市報見習記者國倩「5G+北鬥將是智能化時代的基礎設施,滲入到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4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走進華中師範大學管理教育綜合樓,為省直機關處級幹部進修班的百餘名學員講述北鬥+5G的意義、路徑和遠景。
  • 劉經南:「5G+北鬥」的意義、路徑和願景
    【編者按】2019年10月30日,在西安舉辦的第十八期錢學森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生物傳感與智能交通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經南作了題為《「5G+北鬥」的意義、路徑和願景》的主題報告,指出智能時代,「5G+北鬥/GNSS」將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並提出了「5G+北鬥/GNSS」的具體融合路徑和應用場景
  • 劉經南:「5G+ 北鬥」的意義、路徑和願景
    【編者按】2019年10月30日,在西安舉辦的第十八期錢學森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生物傳感與智能交通聯合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劉經南作了題為《「5G+北鬥」的意義、路徑和願景》的主題報告,指出智能時代,「5G+北鬥/GNSS」將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並提出了「5G+北鬥/GNSS」的具體融合路徑和應用場景。
  • 作為中國北鬥技術的發源地之一 武漢亟待打造5G+北鬥產業聯盟
    「5G+北鬥」改變時代「如果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則『5G+北鬥』將改變世界和時代。」在主題為《5G+北鬥賦能新型基礎設施時空智能》的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說。劉經南認為,「5G+北鬥」這一現代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賦能將給相關行業及應用帶來「顛覆性變化」——讓世界從信息互聯到時空位置互聯,引領資訊時代向智能時代邁進。
  • 12位院士聚漢參加首個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力推「北鬥重鎮」武漢成應用示範城市
    徐冠華、戚發軔、李建成、李德仁、沈榮駿、劉經南、楊元喜、譚述森、許厚澤、魏子卿、夏軍和艾克拜爾·伊拉洪等12位院士(艾克拜爾·伊拉洪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悉數到場,助力武漢迎北鬥機遇。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認為,武漢的眾多高校、研究所、培養機構為北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科技和人才資源,武漢要利用好這些優勢,讓導航位置服務產業賦能移動網際網路、社交網絡等信息服務業態,形成晶片、板卡、接收機終端、電子地圖產品等產業鏈條,增強武漢在全國北鬥產業中所佔的比重,讓科研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
  • 北鬥資訊_北鬥三號組網成功,"芯"市場為北鬥打開
    北鬥組網的成功,意味著北鬥空間定位技術將更多地賦能各行各業,給手機、可穿戴設備、無人機等終端設備帶來福音的同時,也將開創更多新的應用領域。北鬥系統有如今的成就,北鬥晶片作為應用技術的核心可謂是最大的「功臣」。那麼在未來,北鬥晶片將會有哪些新的發展?技術趨勢將會是怎樣?
  • 北鬥「搖籃」亟待更大作為!武漢需形成更大產業優勢
    在主題為《5G+北鬥賦能新型基礎設施時空智能》的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原校長劉經南說。劉經南認為,「5G+北鬥」這一現代新型基礎設施融合賦能將給相關行業及應用帶來「顛覆性變化」——讓世界從信息互聯到時空位置互聯,並引領資訊時代向智能進代邁進。
  • 14位北鬥院士9位出自武漢 我國三代北鬥系統均有湖北力量
    武漢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李德仁、劉經南、龔健雅等全國北鬥領域14位兩院院士,有9位在武漢,是目前擁有地球空間信息領域院士最多的地區。42所高校、56個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院所,產生了一系列北鬥科技成果。以劉經南為代表的武漢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員,都曾先後服務過我國三代北鬥衛星系統建設。1993年,武漢大學校園裡便建設了國際衛星跟蹤站。
  • 北鬥三號出徵星辰大海 擺脫GPS「卡脖子」的時刻到了
    美蘇的星辰大海之爭60多年前,美蘇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厲害,各出奇招,拼命發展能天上、海裡、地心等能震懾對方的「利器」。而太空戰略,一直都是大國必爭之地。今年已經年過80的卜慶君少將,就是當年北鬥系統的推進人,也是他給北鬥系統命的名。北鬥導航系統,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工程,而當年也差點難產。
  • 院士劉經南:五十載科研生涯與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結緣
    劉經南曾任武漢大學校長、崑山杜克大學校長,現任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際GPS地球動力學服務組織協調成員、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專家委員會委員。他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坐標系理論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技術研究,特別是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技術應用和工程領域開展一系列工作。回顧近50年科研生涯,劉經南稱與大地測量和衛星導航的結緣是冥冥註定。
  • 北鬥資訊_北鬥如何陪伴你我生活?
    北鬥系統還助力無人機按照系統生成的航點及飛行路徑,實現精準噴灑等防疫作業。而在防疫物資車輛的運輸方面,北鬥也提供了高精度的基準服務。,而在交通運輸方面,北鬥系統則是「超強大腦」。中國的北鬥也是世界的北鬥,「中國願同各國共享北鬥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共促全球衛星導航事業蓬勃發展」。
  • 全球120個國家地區使用北鬥導航系統 專家:北鬥產業發展迎黃金10年
    在湖北武漢召開的中國北鬥應用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來自衛星、產業應用等領域的專家就北鬥應用和未來發展進行共同討論。今年7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開通服務,標誌著工程「三步走」全部完成。目前,全球已有120餘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鬥系統。
  • 北鬥七星夜璀璨 北鬥「七數」振中華
    清朗時,當人們抬頭仰望夜空,會看到繁星點點,而北鬥七星最為人熟知。作為民間了解程度最高的星星,北鬥七星在指引方向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和之有著相同名字的北鬥三號衛星導航系統,也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這意味著著北鬥三號正式開通全球服務,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導航系統。
  • 中國北鬥大會在漢開幕 空間信息等10個項目籤約
    2019年,以北鬥應用發展為核心,全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總產值達3450億元,比2012年北鬥正式提供服務時,增長了4倍多。隨著「北鬥+」和「+北鬥」產業不斷發展,僅衛星導航衍生帶動的關聯產值,就高達2284億元。  光谷是國內最早的北鬥產業基地之一。
  • 走近科學家|武大團隊給北鬥導航裝上「透視眼」
    別看北鬥慣導小車,只是一臺手推的小車,卻讓軌道精測速度提升了至少20倍,還可實現軌道平順性指標毫米級、裡程釐米級的測量精度。它是怎麼做到的?使用北鬥慣導小車後,因為有北鬥的精密定位功能結合慣性導航強大角度和位置推算能力,因此可以實現連續移動測量,推著小車一路走一路就測完了,測量效率可以達到步行的每小時5公裡左右,甚至更快。 「這項技術是由我們團隊的年輕教師陳起金博士提出並主導設計的,武漢大學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它最初是GPS慣導小車,這次用到我們自己的北鬥導航,再次引發了關注。」
  • 智匯八方,依迅協辦2020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助力北鬥產業升級
    2020年7月,我國北鬥三號建成開通,為全球提供服務。為深入貫徹「要加快推進北鬥應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在高端論壇環節,邀請劉經南院士、李德仁院士、譚述森院士及專家、企業家作報告,引領中國衛星導航領域新技術及應用的風向標。在「武漢北鬥夜」頒獎晚會中,將表彰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25周年卓越貢獻企業獎,北鬥教學成果獎等。
  • 「中國北鬥」躋身全球四大衛星定位系統(圖)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將於2012年前具備亞太地區區域服務能力;2020年左右,具備覆蓋全球的服務能力。 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 攝「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將改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應用僅受人類想像力的制約」。在中國科協近日組織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2011年首場活動現場,科學家劉經南用這樣的話描述了「北鬥」的應用前景。
  • 山大智慧助力北鬥!細數北鬥中的山大力量
    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從北鬥一號工程立項開始,26載風雨兼程,幾代北鬥人接續奮鬥、數十萬建設者聚力託舉,為北鬥建設的穩步推進作出了巨大貢獻。
  • 今天這場論壇,「北鬥」「5G」成...
    ▲11月22日,四川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論壇暨座談會在成都舉行專家觀點:北鬥+5G可以改變時代 「北鬥+5G可以改變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劉經南在現場表示。在他看來,未來北鬥技術將與各行業滲透結合,「北鬥+5G」作為一種融合基礎設施,可為自動駕駛和工業網際網路賦能,並在新基建中發揮重要作用。
  • 11位院士齊聚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北鬥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供圖「2019年,以北鬥應用發展為核心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3450億元,與2012年北鬥正式提供服務時相比,總體產值增長了4倍。」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在致辭中說。本屆大會以「推進北鬥應用、壯大新興產業」為主題,拓展北鬥融合應用新領域,培育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的北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