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北鬥一號啟動、二號亞太組網,再到三號全球定位,北鬥傾注了我國科學家26年的心血,「接力式」的組網科研路,成就了如今「北鬥+」的無限可能。
日前,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他是先後服務三代北鬥系統的「布星人」之一,也是北鬥三號系統衛星軌道精密定軌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實現「北鬥夢」的奮鬥進程,從他不懈奔走的「北鬥人生」中即可窺得一二。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2018年,他任職崑山杜克大學校長,6年間與江蘇結下「深厚情緣」,也為江蘇培養了一批批通訊、電子信息領域的卓越人才。
測繪人的「定位夢」,用自己的技術測定我國每一片土地
「這是北鬥系統中最後一顆收官星,也是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在距離地面約36000公裡的赤道上空。」6月23日,我國自主研發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年過七旬的北鬥系統專家劉經南目不轉睛地收看網絡直播,感慨北鬥導航正由此登上世界舞臺。
時光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測量定位都得靠別人的技術,時為副教授的劉經南當年在為我國科考做測量工作,他感觸強烈,一心盼望著要用我國自己的技術測定祖國大地上的每一座島嶼、每一片土地。「1994年我就參與了北鬥一號最初的設計、研討工作,當年北鬥一號系統建設正式啟動。」劉經南向記者回憶,1995年他主持的國家項目「GPS廣域差分技術及其應用」取得了突破,他和團隊陸續在北京、廣州、武漢以及南海西沙島礁等地開啟國內最早的「GPS廣域差分試驗」,在1000公裡~2000公裡區域內,實時定位精度可達到3~5米。由此他向國家建議:基於北鬥一號GEO地球軌道靜止衛星的雙向通信功能,建立中國自主的廣域GPS差分增強試用系統,一方面部分地滿足行業用戶需求,另一方面可為北鬥自身星基增強奠定技術基礎。北鬥專家組接受了這個建議,在北鬥一號就實現了GPS廣域差分功能。
2003年,由三顆衛星構成的北鬥一號系統正式建成,並開始為國內提供更為廣泛的定位、導航與授時服務,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劉經南說,雖然當時我國北鬥技術剛剛起步,對於「全球跑」的動態衛星還不擅於管理,但就算只有三顆地球靜止衛星,那也是我們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
攻克多個關鍵技術,為北鬥三號提升「精度」奠定重要基礎
北鬥一號實現了「從無到有」,北鬥二號標誌著我國衛星導航系統的「落地生根」,北鬥三號則開啟了由並跑到部分領跑的徵途。從北鬥一號幹到北鬥三號,20餘年間,劉經南這些執著的中國「北鬥人」攻克了北鬥衛星系統多項關鍵技術,加快了北鬥系統前進的步伐。
「我們團隊為北鬥二號貢獻了地基增強系統和高精度衛星定軌;就星間鏈路組網和定軌精度的提升,為北鬥三號提出了一些建議,同時堅持在擴容北鬥雙向通信功能基礎上實現全球搜救功能。」劉經南另外還向記者提及一個細節,2006年前,在中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重大科技專項「立項過程中,他提出北鬥「地基增強系統」論證,這原本是計劃放在北鬥三號開展布設的。北鬥二號建設期間,在湖北省委省政府資助下,他牽頭建立了基於北鬥二號區域系統的國內首個省級區域的「北鬥地基增強」示範系統,將區域定位精度提升至釐米級,北鬥二號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主持驗收,對實時定位的精準感到驚訝,並親自驗證,此舉也為北鬥三號地基增強網的升級改造節省了時間。此外,劉經南團隊還牽頭解決了北鬥二號衛星姿態轉換期間(每半年約15天)不能服務的問題,更建立了亞太地區首個北鬥/GNSS高精度國際分析中心,實現了我國北鬥異構星座高精度數據處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相比GPS,劉經南認為,當前北鬥系統最大的特點是「通導遙一體化」,兼具通信、導航和遙感功能。「只要你的頭頂上,有超過4顆以上北鬥衛星,就能夠實現自主獨立的精準定位。」劉經南說,你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刻,都能搜到6顆以上北鬥衛星,而在我們生活的亞太地區,最少能搜到12顆北鬥衛星。這些衛星,有地球靜止軌道的,有傾斜地球同步軌道的,也有中圓地球軌道的,既能最大程度地保障全球信號質量,又能保障亞太地區高精度應用和抗遮擋能力。
下一程錨定「星辰大海」,江蘇「北鬥+」未來可期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並不是一句空話,在劉經南看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北鬥發展的方向就是太空和海洋。他認為,伴隨著北鬥全球組網完成,以5G為代表的多種新技術,正為「北鬥+」開拓更廣闊的天地,一方面,有望通過「信號接力」的方式,將北鬥定位深入海底;另一方面,發展「弱信號接收」技術,我們有望在距離地面十幾萬公裡的外太空利用北鬥信號進行定位。
「總之,下一階段,我國北鬥技術將進一步優化及與其他技術融合,包括水下、室內、地下等在內的區域,信號被阻隔、被幹擾以及被欺騙時遇到的問題,都有望被逐一攻克。」劉經南舉例表示,未來,北鬥技術將深入無人駕駛、高鐵高精度定位和列車控制、電力網精準定位、智能農業、高精度測量測繪等領域,助力眾多產業轉型升級。
在江蘇,有關「北鬥+」的美好想像也正照進現實,甚至成為一張發展「新名片」。以南京為例,全市北鬥產業鏈企業已突破500家,南京市衛星應用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楊建中介紹,目前坐落在江北新區智能製造產業園的中國北鬥衛星導航(南京)產業基地是我國第三個北鬥衛星導航產業基地,基地已實現年300多億元的產業規模。
「據我所知,由北航牽頭成立的北鬥絲路學院就坐落在蘇州,這將為江蘇培養一大批北鬥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的國際化人才。」劉經南與江蘇情緣深厚,對江蘇發展北鬥經濟寄予厚望,2012年至2018年,劉經南曾擔任崑山杜克大學校長,此外,他也是江蘇北鬥產業聯盟的首席科學家,他認為,江蘇產業基礎雄厚,有著豐富的智能製造場景,可以率先開啟「北鬥+」的應用落地。他建議江蘇積極發展「北鬥+」服務,可與傳統服務行業深度融合,創造基於時空位置的新商態、新業態;還可以發展「北鬥+」功能,例如北鬥+無線網或輸電網,這樣的疊加讓無線網、輸電網成為一個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泛在網」,其所傳遞的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還包括與人類需求相關的物質和能量等信息。
了解更多北鬥商城、北鬥新聞、北鬥資訊、北鬥衛星、北鬥產品、北鬥設備,關注微信公眾號【北鬥頭條】!
鏈雲網【www.inlinkcloud.com】北鬥資訊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