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展現援疆幹部王華事跡的新媒體作品《想你!天山雪蓮為你綻放》剛一上線,不到24小時,閱讀轉發量就超過220萬人次。正如有網友所言,一次點擊就是一次感激,一次轉發就是一次褒揚,這就是民心,這就是豐碑。
看到醫院樓道裡加滿病床,他連夜打報告,一趟趟跑資金,如今,兵團第四師醫院17層的綜合大樓已投入使用;牽掛著可克達拉市高級中學的建設,他過年時還在開會討論方案,如今學校即將竣工;保障房小區、社區服務中心,在他的奔走下投入使用;他資助的學生,也考上了大學……在國家對口援疆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王華的援疆成績單算不上驚天動地,也無關生死抉擇,但卻彰顯出信仰、信念、理想的力量,讓人感受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有人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4種:極端自私自利的境界,追求個人正當利益的道德境界,先公後私的社會主義道德境界,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道德境界。王華的援疆之路,彰顯了第四種精神境界,體現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豐富了兵團精神的當代內涵,在幸福了他人的同時,也淨化和升華了自我,提升了自身人生價值的「水位線」。
當今社會,思想觀念多元多變,不同人有不同價值排序:有人把人生價值理解為自我需求的滿足,有人把人生價值定位為對社會的貢獻,甚至有人懷疑人生是否存在價值。依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生價值存在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以王華為鏡審視人生價值,我們或許可以得出結論:只有少些私利,才會多些公利;只有走出「小我」,才會成全「大我」。怎麼活也許比活著更重要,活著不是生活的全部,僅僅為自己活著更不是生命的意義所在,從物質名利的種種羈絆中抬起頭來,多一點仰望,多一些堅守,更有價值的人生並不遙遠。
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在飽嘗個人的辛酸和飽覽歷史的風雨之後,認為「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如滄海一粟,偏重於個人需求滿足的價值部分則輕如鴻毛,必將煙消雲散;偏重於社會貢獻的價值部分則重如泰山,註定揮之不去。王華的人生價值追求,偏重於社會貢獻,重如泰山,他在對口援疆的徵程上留下自己的印記。
人生價值的實現途徑是什麼?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到,人通過實踐活動來實現自己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對人生價值也是一樣,人需要用行動把自己的人生價值預期轉化為現實業績。王華就是這樣做的:在對待組織上,他無限忠誠,黨指向哪裡他就奔向哪裡,黨需要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不講價錢,不提條件;在對待群眾上,他無限熱愛,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我們要為新疆的百姓、民族的團結,踏踏實實做些事情」;在對待事業上,他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援疆要當主人,不能當客人,更不當看客、評客」;在對待家庭上,他愛父母、愛妻子、愛兒子,但是在黨和人民的事業面前,他可以毫不猶豫地以小家服從大家,「我也希望給兒子作出表率,男孩是要闖天下的」;在對待自己上,他嚴格要求,克己奉公,「堅定理想信念,必須落實到平時的工作和關鍵時候的表現上,體現在時時、處處、事事上」……王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滿腔真情,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進品格。
有人說,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火焰,它的熱度和力度,決定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共產黨員無論在哪裡工作都是黨的幹部。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需要我們為之去拼搏、奮鬥、付出,否則,就有愧於黨,有愧於群眾。」孔繁森生前說過這樣的話,也適用於王華。王華的事跡和精神,為我們樹立起一面晶瑩閃亮的人生鏡子。
作者: 許慶光 來源: 兵團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