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天,我們的兒子/弟弟TFboys主演的電視劇《我們的少年時代》燃爆姐姐粉和媽媽粉的整個暑期,三小只在棒球場上的精彩表現也讓棒球這個運動流行起來。
所以啊!小編非常時髦地就去打了一場棒球,簡直感覺自己力大無窮+動如脫兔!並且從此愛上了棒球。為了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小編特意發了朋友圈,呼籲大家一起來學棒球打棒球。才發出去一分鐘,就有朋友留言,懷疑我打的不是棒球。
什麼?難道我打的不是棒球?於是與朋友深度了解了一下,原來!真相只有一個!棒球和壘球因為規則上只有非常小的差別,於是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楚了。於是,小編去認真學習了一下,棒球和壘球的歷史、規則和差別。
近代棒球(baseball)的起源據說是英國和愛爾蘭盛行的跑圈子(rounders)遊戲,再結合板球(cricket)遊戲綜合演變而成的運動。再由英國移民帶入北美地區,在經歷了數次演變及許多不同的稱呼之後,直到公元1839年,在美國紐約州柯柏斯鎮(Coopers town)的戴伯特(Abner Doubleday)修訂了原先的遊戲規則,同時將這項運動定名為〝Baseball〞,並開始推行,而成為美國最風行運動之一。
1873年棒球由美國傳入日本。日本職業棒球隊創始於1934年。亞洲地區,南韓 (1982),臺灣 (1990)以及中國 (2003)也陸續建立起自己的職業棒球隊。
而壘球(softball)是由棒球轉化而來的,1887年在美國芝加哥作為一項室內運動,用相對棒球而言更小的場地和更大的球進行活動。正因為壘球場地小、球更大,相對難度降低讓女士也能參與運動,所以最初壘球會被稱為室內棒球(indoor baseball)、軟球(mush ball/softball)、小貓球(kitten ball)。
現代壘球分為三種,快速壘球、慢速壘球和改良壘球。快速壘球上場人數為9人,允許盜壘和離壘;慢速壘球根據性別和比賽要求,球的大小為11或12英寸,上場人數為10人;改良壘球則限制投手動作。
抱歉,小編跳幀了,離壘和盜壘都是棒壘球比賽中的戰術,我們本篇先不展開。從零基礎跟你科普棒球和壘球的區別。
1.球的大小不同
從下圖可以看出,跟手的大小相比,壘球很顯然比棒球大,精確地比較壘球的直徑比棒球大7-8釐米。壘球之所以比棒球易打,第一個原因便是球體較大重量較重,於是投球員能夠投出的球速就較慢。
2.投球方式
棒球及快速壘球的好球帶都在膝蓋上緣至肩部上緣。而慢速壘球的好球帶必須往上拋,球離手位置需要比腰部低,落地後打到本壘板或本壘板後方的長方形板子才算是好球。看比賽時候應該也會發現,壘球投手採取下手臂運動方式投球,而棒球投手則採用舉手過肩的方式投球(類似傳球)。
3.場地規格
從投手到本壘的位置看,棒球場的距離就已經比壘球場遠3-5米左右,而各壘之間的距離,棒球場也比壘球場寬7-9米。因此,壘球跑壘和投球距離更短,對運動員的要求也就更低。
4.安全壘
慢速壘球在一壘有一個安全壘(雙色壘包),即附加在普通的白色壘旁邊的橙色壘,以用來避開衝撞。所以攻擊方的跑壘員在擊出球後奔向一壘踩橙色壘包,而防守方的一壘手須踩白色壘包,如守備員踩橘色壘包視同未踩到壘包)。
5.跑壘規則
棒球的跑壘員是可以離壘亦可盜壘,快速壘球則不可以離壘;但投手將球投出的一剎那時是可以起跑盜壘。慢速壘球跑壘員則是不可離壘也不可盜壘!
什麼是盜壘呢?壘上的跑者速度快的時候,盜壘是最快推進至得分圈的方法。跑者在投手出手時起跑,捕手接到球必須傳向跑者的目標壘包以阻止盜壘。若是跑者捷足先登那麼就是盜壘成功,反之球先到的話跑者就會被觸殺出局(除非跑者巧妙地躲過對方守備員的觸殺)。通常投手的球速慢的時候,盜壘比較容易成功。
棒球和壘球還在其他一些規則上有大大小小的區別,而在針對新手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往往會保留棒球的球、球棒等基礎器材,但在規則上採用壘球的投球、場地距離等規則,讓「打到球」成為每個人都能快速實現的技能,從而增加團隊的參與度,提高棒球比賽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