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不得拍攝火箭箭體,火箭起飛後也不許拍照。
一則簡單的新聞,背後往往不是那麼簡單的事件。據新華社報導,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然而這樣的重量級事件,既沒有照片也沒有視頻,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訊號。
網絡示意圖 圖文無關
據新華社9月4日消息,當天,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成功利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太空飛行器。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而在9月6日,該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
新華社通稿中這樣解釋此次任務的意義「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而在此前,官方曾宣布,LM-2F火箭的下一次發射將是神舟11號之後除載人航天之外的首次重大科學研究和實驗任務,這是成功實施後續載人航天項目的基礎,也是未來的關鍵航空航天技術。
而根據環球時報的消息稱,本次發射動用長徵二號F載人火箭意味著載荷價值極高,一般應用衛星、探測器很難享受這樣的待遇。長徵二號F僅僅用於載人航天飛行,可靠性要比同族的其他型號高得多。一般來說,不載人的火箭總體可靠性大約是91%,而載人火箭的可靠性大約是97%。而據其估算,長徵二號F火箭的造價至少應該達到1.6億人民幣。
因此,本次飛行動用長徵二號F,意味著載荷價值極高,甚至達到了和載人飛行差不多的程度,而一般的應用衛星甚至科學探測器,都很難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除了載荷價值極高之外,其有效載荷的大小和形狀也備受關注。根據南華早報的消息稱,任務單位要求參研參試人員、不管是在現場觀看發射的還是留守的,「一律不得拍攝火箭箭體」、「火箭起飛後也不許拍照」。而軍事消息來源證實其任務的保密性,並說:「這次發射有許多首創。太空飛行器是新的,發射方法也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確保額外的安全性。」
猜想:中國版X-37B
長二F全長52米,芯級直徑3.35米,整流罩直徑4.2米,近地軌道載荷8.8噸,有效載荷8.6噸。也就是說,此次發射的「可重複使用試驗型太空飛行器」,大概率是一個全重8.6噸左右、如果有機翼的話那麼翼展則小於4.2米、長度小於10.5米(參考「天宮」系列空間站)的飛行器。
而根據目前已知的消息推測,X-37B型「空天無人戰鬥機」機身長度大約為9米、翼展大約為4.57米、機身直徑大約為2.9米、空重加上載荷重量約8.9噸,發射的時候則是靠「發射聯盟」的宇宙神-5火箭打上去,該型火箭在發射X-37B的時候,近地軌道運力約9噸,整流罩直徑5米。
由此可見,二者至少在尺寸方面,讓人有無盡的想像空間。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據信是相關知情人士稱,改「可重複使用試驗型太空飛行器」是在機場降落的,也就是說,其降落方式類似於飛機著落。
而根據專門從事中國航天計劃的自由撰稿人安德魯•瓊斯的說法,今年早些時候有傳言稱,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某個時候進行太空飛機的飛行任務。他指出,太空梭的發射符合中國規定的太空探索目標。瓊斯告訴《邊緣報》:「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研究幾種不同的太空梭概念。」 他說,2017年,官方官方媒體表示,中國的主要航天承包商「正在研發某種可重複使用的,能夠水平著陸的實驗太空飛行器」。
根據媒體消息,中國早在2017年就表示,在2020年將測試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機。而最近幾個月,在長徵2F運載火箭的發射塔上進行了明顯的改裝工作。這導致人們猜測,這項工作將允許以比標準長徵2F任務更寬的有效載荷進行發射。而不讓看客拍攝火箭箭體的原因則可以從側面佐證這項猜測。
X-37B需要採用超長整流罩發射
中國主要航天承包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CASC)發布的2017年《航天運輸路線圖》中包括一個太空梭項目。還指出了2030年開發單級軌道(SSTO)太空飛機的目標。該計劃還包括完全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和大約2045年的核動力太空梭。
來自中國航天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CALT)的陳洪波在2017年對《科學技術日報》表示,可重複使用的太空飛行器將能夠運載機組人員和有效載荷。陳說,某些運載工具將具有飛機和太空飛行器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