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M:發炎分子可調控小腸杯狀細胞株產生硫黏蛋白

2020-12-05 生物谷

近日,《實驗生物與醫學》(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ine)期刊中發表了由美國伊利諾大學Rex Gaskins博士所領導的團隊所發表的文章證實微生物以及宿主的發炎分子都可以調控人類小腸杯狀細胞株的硫黏蛋白的產生。

硫黏蛋白是小腸杯狀細胞所分泌的兩種主要的酸性黏液素之一,對於保護腸道黏膜非常重要。因此,若是喪失了硫黏蛋白則與炎性腸道疾病與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關。然而,腸道微生物或是宿主免疫細胞是透過何種機制來影響硫黏蛋白的產生則尚不清楚。

伊利諾大學的研究團隊比較了微生物的鞭毛蛋白、誘發腸道黏液產生的細胞激素—介白素-13 、以及促進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對於硫酸轉移酶的表現情況的影響。硫酸轉移酶主要負責將硫化基轉移給硫黏蛋白的前軀物—黏蛋白,以製造硫黏蛋白。他們發現在處理介白素-13十二個小時之後會有非常高量的戊型糖類硫酸轉移酶表現;而鞭毛蛋白、介白素-13以及腫瘤壞死因子都可以誘發另一類的硫酸轉移酶—乙型半乳糖硫酸轉移酶的表現。而這樣的結果則與使用LS174T細胞處理鞭毛蛋白、介白素-13所誘發硫黏蛋白的產生很一致,顯示硫酸轉移酶以及糖黏蛋白的合成都會被特定的發炎訊息路徑所調控。

乙型半乳糖硫酸轉移酶被認為是將硫化基加在半乳糖的三號碳位置上;戊型糖類硫酸轉移酶則是被認為將硫化基加在N乙醯基D氨基葡萄糖的六號碳位置上。乙型半乳糖硫酸轉移酶的表現量在以鞭毛蛋白、介白素-13以及腫瘤壞死因子處理的LS174T 細胞中都會增加,此結果顯示黏蛋白的半乳糖結構中的三號碳位置的硫化作用可能是對於發炎物質的刺激所產生的一個共同的反應。

雖然謹慎的指出此研究主要是使用一分化良好但是被轉化過的杯狀細胞所得出的結果,Gaskins博士卻也認為:「此結果意味著合成硫黏蛋白對於回復慢性炎性腸道疾病者的腸道屏障功能可能是個具有潛力的治療目標。最近的研究就提供的強烈的證據顯示兩個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是由於遺傳、環境、以及免疫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先天的免疫反應對腸道內菌叢的免疫失調所引起的。」

文章中有關腫瘤壞死因子部分的研究結果格外的引人注目,因為腫瘤壞死因子與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關聯而在活化的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常常伴隨著黏蛋白硫化反應的改變。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特徵是免疫反應的失調,可能是對腫瘤壞死因子無法適當的反應而無法增加硫黏液蛋白的產生。然而,對於鞭毛蛋白、介白素-13以及腫瘤壞死因子增加特定的硫酸轉移酶以及硫黏蛋白的產生仍然還需要有更進一步的研究。

《實驗生物與醫學》期刊總編輯Steve Goodman博士指出:「兩個主要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影響了西方國家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人口,約有一百萬的美國人都受到了此疾病的折磨並花費了超過二十億美元。此篇由Gaskins博士帶領的團隊的文章,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硫黏蛋白可能是在未來治療慢性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具有潛力的治療目標。(生物谷Bioon.com)

Inflammatory cues modulate the expression of secretory product genes, Golgi sulfotransferases and sulfomucin production in LS174T cells

Jennifer A Croix1, Shikha Bhatia2 and H Rex Gaskins

The signals that mediate goblet cell expression of specific mucin chemotypes are poorly defined. Animal and in vitro studies show that acidomucin chemotypes may be altered by inflammation and changes in intestinal microbiota. To examine factors that may elicit this response, human adenocarcinoma-derived LS174T cells, which have a goblet cell-like phenotype and produce both sulfo- and sialomucin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elected microbial and host factors on expression of goblet cell secretory product genes, sulfotransferases and sulfomucin production.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mucin 2 (MUC2), resistin-like molecule β (RETNLB), and trefoil factor 3 (TFF3) and Golgi sulfotransferases, carbohydrate (N-acetylglucosamine 6-O) sulfotransferase 5 (CHST5) and galactose-3-O-sulfotransferase 2 (GAL3ST2), was measured by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bacterial flagellin, 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TNF-α) or the mucogenic cytokine interleukin-13 (IL-13). Expression of the toll-like receptor 5 (TLR5) gene was also analysed. Sulfomucin expression was examined via high-iron diamide/alcian blue (HID/AB) 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for the Sulfo Lea antigen, which is synthesized in part by GAL3ST2. Flagellin, IL-13 and TNF-α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GAL3ST2, MUC2, TFF3 and TLR5 expression, while only IL-13 increased RETNLB and CHST5 expression. Based on HID/AB histochemistry, mucin sulf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response to both flagellin and IL-13 but not TNF-α. Only treatment with flagellin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the Sulfo Lea antigen. Coll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cterial flagellin, IL-13 and TNF-α differentially modulate the expression of goblet cell secretory product genes, sulfotransferases and sulfomucin production .

相關焦點

  • 蛋白聚集可調控生物體衰老與長壽
    原標題:蛋白聚集可調控生物體衰老與長壽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計山明教授研究發現蛋白聚集具有正向生物學功能,能夠調控生物體的衰老與長壽。該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上。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該系統以較低強度的遠紅光外部照射作為控制手段,藉助於遠紅光本身的組織通透性優勢,克服了目前化學小分子調控以及藍光調控CRISPR-Cas9系統的缺點,具有遠程無痕、低本底洩露、低脫靶效應、低毒性等體內應用優勢,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特異性精準控制體內深層組織和器官的基因編輯。 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作為新興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因其諸多優點而倍受關注。
  • Science:杯狀細胞以自殺來換取結腸的安全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薩爾格學院的研究人員(簡稱哥德堡大學團隊)發現一類新的被稱作杯狀細胞(goblet cell)的崗哨細胞能夠衝洗走侵入到保護性的粘液屏障。這一發現可能在理解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如何發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 某蛋白激酶可調控細胞死亡方式
    近日,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韓家淮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存在於人體內的一種名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將細胞凋亡轉換成細胞壞死的分子「開關」,通過調控這個開關,就可以調控細胞死亡方式。這一發現,被認為為臨床治療與細胞壞死的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6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長篇研究報告的形式在線刊登了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 THP-1基因編輯細胞株——如何快速構建THP-1基因敲除細胞株
    如何在THP-1細胞株進行基因敲除/基因敲入/基因突變也是各個課題組的一個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解決THP-1細胞的基因敲除,也是我們海星生物的一個重要的研發方向,經過了一年多的研發,我們終於在根本上解決了這個THP-1細胞株的基因編輯的困難,可以為客戶提供編輯效率高、結果穩定、周期快速的細胞基因敲除的解決方案。
  • 組蛋白修飾可調控mRNA剪切來決定胚胎幹細胞命運 | Genome Biology
  • Nature:揭示腸道杯狀細胞新功能---護送抗原到樹突細胞
    如今,來自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腸道中鑑定出一種護送食物抗原或蛋白到樹突細胞的細胞,即杯狀細胞(goblet cell),這樣免疫系統就不會對它們發起免疫攻擊。「我們證實杯狀細胞在人們和小鼠中發揮著同樣作用」,論文共同主要研究員Rodney D. Newberry博士,「我們早已知道當人們攝取一種蛋白或抗原時,在腸道裡被稱作樹突細胞的免疫細胞消化它,這樣人們就對它產生耐受性。但是我們不知道樹突細胞和抗原是如何聯繫起來的。根據我們的實驗,杯狀細胞似乎發揮著『月老』的作用,將人們吃的食物和樹突細胞結合在一起。」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人工智慧應用於細胞株開發 Klone4.0來了
    如何更簡單地獲取高質量細胞株,成為了生物藥研發人員的必考題。   在解決如何提升細胞株開發工藝難題時,不同時期各具特色的方法不斷湧現。根據ICH指導原則,生產用細胞株必須是來自於單個細胞。,將人工智慧應用到細胞株開發的平臺Klone4.0由此誕生。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馬驤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科學家發現單鏈DNA磷硫醯化修飾系統
    為此,研究人員從探索海洋弧菌的高頻單鏈磷硫醯化修飾入手,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和分子遺傳學手段,鑑定出以SspABCD為修飾元、SspE為限制元的單鏈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該系統與之前發現的磷硫醯化(以DndABCDE為修飾元以產生雙鏈DNA磷硫醯化、DndFGH為限制元)的Dnd系統迥然不同,並首次闡明了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賦予宿主抑制噬菌體入侵的能力。
  • 體外模擬胃腸道對鯽魚卵唾液酸糖蛋白的降解作用
    如圖3B所示,與對照組相比,小腸消化後樣品峰右移,說明樣品的分子質量減小,在2 h偏移最大且再延長小腸消化時間分子質量基本不變。綜上所述,胃消化最適時間為6 h,小腸消化最適時間為2 h。如圖6所示,與對照組相比,消化後樣品的蛋白質量濃度無顯著降低,推測胃和小腸對Ca-SGP的蛋白部分無消化作用。但不排除是因為消化液中大量蛋白酶的存在使消化前後樣品的蛋白質量濃度變化被掩蓋。
  • 【創新前沿】德國《應用化學》報導我校在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
    近日,我校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基於前期純有機室溫磷光材料研究基礎,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Diels-Alder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 Antroquinonol在治療動脈硬化及降低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的研究
    Antroquinonol在治療動脈硬化及降低發炎指數(C-反應蛋白)的研究 2014-08-26   國鼎生技與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在一項以評估安卓奎諾爾(Antroquinonol)是否具備治療動脈硬化之療效的小鼠頸動脈結紮硬化平臺實驗中,餵食安卓奎諾爾的實驗小鼠在連續餵食28天後,其頸動脈內膜增生的情形明顯的比無餵食安卓奎諾爾的實驗小鼠降低
  • 化學物質經新陳代謝產生氣味分子
    不過,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所以,蛋白質的消化主要在小腸中進行。小腸中有內肽酶、外肽酶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將蛋白質或初步消化的蛋白質水解成寡肽和胺基酸。此後,胺基酸可以脫氨基,形成α—酮酸,也可以脫羧基,形成胺類和二氧化碳,還可以經過三羧酸循環轉變為嘌呤和肌酸等。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甲狀腺素可調控辨色視覺_視覺_甲狀腺素_視錐細胞_醫脈通
    甲狀腺素可調控辨色視覺 2018-10-15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單鏈DNA磷硫醯化修飾系統
    中外多個實驗室經過緊密合作,發現了一套全新的DNA單鏈磷硫醯化修飾Ssp系統,並揭示了細菌通過該修飾來抗噬菌體感染的分子機制。相關跨校合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磷硫醯化限制—修飾系統是細菌抵禦外源DNA轉移的一種細胞防禦機制,在細菌中廣泛分布。
  • 幹細胞移植後,腸道杯狀細胞的損失會導致致命...
    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的研究發現,同種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導致結腸內壁的杯狀細胞明顯減少。這些細胞產生保護性粘液層,防止腸道細菌進入腸道組織和血流。 但是,科學家在移植前六天給小鼠注射了杯狀細胞生長因子白介素25(IL-25)後,結腸中杯狀細胞的數量明顯增加。在注射IL-25的小鼠中,同種異體幹細胞移植後,能夠侵入腸道黏膜的細菌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