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蛋白激酶可調控細胞死亡方式

2020-11-28 科學網

 

提起腦缺氧、心缺血、急性胰腺炎、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從醫學的籠統意義上說,它們都是由細胞壞死引起的疾病。近日,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韓家淮教授課題組的一項研究表明,存在於人體內的一種名為RIP3的蛋白激酶是將細胞凋亡轉換成細胞壞死的分子「開關」,通過調控這個開關,就可以調控細胞死亡方式。這一發現,被認為為臨床治療與細胞壞死的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6月4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誌以長篇研究報告的形式在線刊登了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是細胞死亡的兩種方式。韓家淮介紹說,前者是細胞自發的生物學過程,死亡細胞遵循體積收縮、染色質濃縮、核塌陷等一系列的程序,一般情況下,這種死亡方式不會引起炎症反應,是正常的細胞死亡;後者則是因病理(如物理性或化學性的損害因子及缺氧與營養不良等)而產生的被動死亡,通常意義上,這種細胞死亡方式會導致炎症反應,而炎症正是導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產生的「罪魁禍首」,所以說這種方式是細胞的非正常死亡。

 

長期以來,人們對細胞凋亡的認識已經較為清楚,而細胞壞死的分子機制以及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如何相互轉換在科學界卻仍然是個謎。該課題組經過近六年的研究發現,存在於人體內的一種名為RIP3的蛋白激酶通過調節能量代謝,可以將腫瘤壞死因子誘導的細胞凋亡轉換為細胞壞死。簡言之,該蛋白激酶是細胞凋亡與壞死之間相互轉換的一個分子「開關」,它通過調節能量代謝,會影響細胞選擇不同的死亡方式。

 

韓家淮說,這一發現的啟示意義在於,如果我們能夠有效抑制RIP3的活性,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細胞死亡,對那些由細胞死亡導致的相關疾病就可能起到治療、防禦或減輕的作用。

 

「但一般而言,基礎研究要比應用研究前置10至20年」,談及這一成果的應用前景,韓家淮說,「要真正研發出抑制這種蛋白激酶的藥物,還要經歷尋找抑制物、修飾抑制物、動物實驗、臨床實驗等漫長而艱苦的環節和過程」。(來源:廈門大學 李靜)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有時,一個蛋白便可決定生死康健——研究揭示細胞死亡可調控免疫...
    細胞死亡調控系統性淋巴細胞增生疾病。受訪者供圖近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章海兵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小鼠RIPK3蛋白突變可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內、外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發生。
  • 蛋白聚集可調控生物體衰老與長壽
    原標題:蛋白聚集可調控生物體衰老與長壽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計山明教授研究發現蛋白聚集具有正向生物學功能,能夠調控生物體的衰老與長壽。該項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細胞》上。
  • Caspase-8決定細胞死亡的不同方式
    Caspase-8決定細胞死亡的不同方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4 14:39:03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Vishva M.
  • 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細胞程序性壞死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炎性死亡方式,以胞質內蛋白形成壞死小體(necrosome),細胞膜打孔破裂釋放內容物誘導炎症為主要特徵。壞死小體主要由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 1/3,RIPK1/RIPK3)組成,RIPK1蛋白在人類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報導發現RIPK1基因突變導致單基因遺傳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攜帶RIPK1突變的患者會發生反覆感染、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等,正常基因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緩解患者的炎症表現。
  • 蛋白連連看,揭示激酶GSK3是心肌纖維化的關鍵靶點
    景傑學術/報導 心血管疾病作為一種全球流行性疾病,每年會在世界範圍內造成1770萬人死亡。肥大型心肌病(HCM)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臟病。
  • 基於結構的蛋白激酶抑制劑設計
    蛋白激酶是經過很多實驗和事實驗證的有效的抗癌藥物靶點,截至2017年,美國FDA總共批准了38個小分子蛋白激酶抑制劑,其中大部分用於癌症的治療。同時激酶作為其他疾病的靶點有效性的驗證工作也在進行中,包括神經失調,炎症及代謝類疾病。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細胞程序性壞死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炎性死亡方式,以胞質內蛋白形成壞死小體(necrosome),細胞膜打孔破裂釋放內容物誘導炎症為主要特徵。壞死小體主要由受體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和3(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s 1/3,RIPK1/RIPK3)組成,RIPK1蛋白在人類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報導發現RIPK1基因突變導致單基因遺傳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攜帶RIPK1突變的患者會發生反覆感染、早發性炎症性腸病等,正常基因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緩解患者的炎症表現。
  • 遠紅光可調控基因編輯—新聞—科學網
    「也就是給傳統的CRISPR-Cas9系統加上可時空特異性控制的光控『開關』,只有『開關』打開時,系統才能工作。」葉海峰向《中國科學報》解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使Cas9核酸酶持續高表達,只有需要時,它才會產生,從而極大地降低脫靶效應;同時,可以利用光本身的優勢實現時空特異性的精準控制。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擬南芥鈣依賴蛋白激酶調控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組織和免疫!
    圖1:CPK3磷酸化擬南芥肌動蛋白解聚因子ADF4圖2:Ser-105和Ser-106對於ADF4與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至關重要圖3:CPK3活性調節ETI和PTI誘導的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組織的變化圖4:CPK3的活性是氣孔免疫和保衛細胞肌動蛋白動力學所必需的
  • 甲狀腺素可調控辨色視覺_視覺_甲狀腺素_視錐細胞_醫脈通
    甲狀腺素可調控辨色視覺 2018-10-15
  • AMP蛋白激酶發生核苷酸依賴性構象改變
    近期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發表了題為「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undergoes nucleotide-dependent conformational changes」(AMP激活的蛋白激酶發生核苷酸依賴性的構象改變
  • 「Nature子刊」蛋白激酶G可清除細胞垃圾,幫助心臟病患者更快康復
    細胞垃圾是指人從外界攝入食物、空氣和水之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及生命活動進程中未被排除體外的、殘存並積滯在身體細胞內的各種廢物。細胞裡的垃圾是很難從體內排出的,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積越多,這在醫學上被稱為「垃圾堆積學說」。
  • 組蛋白修飾可調控mRNA剪切來決定胚胎幹細胞命運 | Genome Biology
  • 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
    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28 11:11:06
  • 黏著斑激酶誘導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機制
    此課題通過靜默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黏著斑激酶的表達,明確其在調控小鼠胚胎成纖維細胞成骨分化的效應及機制,為骨組織工程應用於臨床治療大面積骨缺損及骨質疏鬆、成骨發育不全等代謝性骨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式及作用靶點。
  • p27變構激活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
    p27變構激活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3 18:34:04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Seth M.
  • 細胞的另一種死亡方式——細胞焦亡
    (回復170531可下載,一月有效)你的細胞死亡的類型實驗還沉浸在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中嗎?那趕快來看一看細胞的另一種死亡方法:pyroptosis——細胞焦亡。根據這些信息可以粗略的總結是caspase-1的機制通路引起了細胞的lysis。那麼就快來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的介紹細胞焦亡的過程的吧!因為細胞死亡的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但是為了區分亙古的細胞凋亡和細胞漲亡的概念,作者從三者之間區別的角度帶入細胞焦亡的概念。如下Table 1.
  • 一種酶可調控細胞清除受損蛋白質
    在生物體老化過程中,細胞清除損壞和錯誤蛋白質的能力至關重要,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也是由神經細胞中損壞蛋白質積累過多造成的。
  • Cancer Research:華東師範大學王平等發現Akt可調控細胞增殖和腫瘤...
    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Akt可以發生SUMO化修飾,其調控了細胞增殖和腫瘤形成。這一研究發現發表在7月24日的《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雜誌上。華東師範大學生命醫學研究所的王平(Ping Wang)教授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
  • ...S6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在控制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等...
    該文章探索受體酪氨酸激酶(RTKs)通過PI3K-Akt,Ras-MAPK-RSK,以及mTOR-p70 S6等絲氨酸蘇氨酸激酶信號通路在控制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Akt,RSK,p70 S6家族的蛋白激酶通過磷酸化底物蛋白的RxRxxS/T基序傳遞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