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會計職稱考試《中級會計實務》 第八章 財務分析與評價
考點解析三、財務分析的方法
(一)比較分析法
1.比較分析法定義
是通過對比兩期或連續數期財務報告中的相同指標,確定其增減變動的方向、數額和幅度,來說明企業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變動趨勢的一種方法,可以分析引起變化的主要原因、變動的性質,並預測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2.比較分析法的具體運用主要方式
方式 | 含義 | 具體方法 |
重要財務指標比較 | 將不同時期財務報告中的相同指標或比率進行縱向比較,直接觀察其增減變動情況及變動幅度,考察其發展趨勢,預測其發展前景。 | ① 定基動態比率 以某一時期的數額為固定的基期數額而計算出來的動態比率。 計算公式如下:定基動態比率=分析期數額/固定基期數額×100% ② 環比動態比率 以每一分析期的數據與上期數據相比較計算出來的動態比率。 計算公式如下:環比動態比率=分析期數額/前期數額×100% |
會計報表的比較 | 指將連續數期的會計報表的金額並列起來,比較其相同指標的增減變動金額和幅度,據以判斷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發展變化的一種方法。 | 具體包括資產負債表比較、利潤表比較和現金流量表比較等。 |
會計報表項目構成的比較 | 在會計報表比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是以會計報表中的某個總體指標作為100%,再計算出其各組成項目佔該總體【資產負債表的總體是資產總額、利潤表的總體是營業收入】指標的百分比,從而比較各個項目百分比的增減變動,以此來判斷有關財務活動的變化趨勢。 |
3.採用比較分析法應該注意的問題
①用於對比的各個時期的指標,在計算口徑上必須一致;
②剔除偶發性項目的影響,使作為分析的數據能反映正常的經營狀況;
③應運用例外原則,對某項有顯著變動的指標作重點分析,研究其產生的原因,以便採取對策,趨利避害。
(二)比率分析法
1.定義
通過計算各種比率指標來確定財務活動變動程度的分析方法。
2.比率指標的類型
類型 | 含義 | 公式 |
構成比率 | 又稱結構比率,它是某項財務指標的各組成部分數值佔總體數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與總體的關係。可以考察總體中某個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協調各項財務活動。 構成比率最常見的總體是「總資產」和「營業收入」 | 構成比率=某個組成部分數值/總體數值×100% |
效率比率 | 某項經濟活動中所費與所得的比例,反映投入與產出的關係。利用效率比率指標,可以進行得失比較,考察經營成果,評價經濟效益。 | 例如:涉及利潤的有關比率指標基本上均為效率比率,如銷售利潤率、成本利潤率和資本金利潤率等。 |
相關比率 | 以某個項目和與其有關但又不同的項目加以對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關經濟活動的相互關係,可以考察企業相互關聯的業務安排得是否合理,以保障經營活動順暢進行。 | 如流動比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與總資產)等。 |
3.採用比率分析法時應該注意
①對比項目的相關性(比率指標的分子分母必須具有相關性)。
②對比口徑的一致性(分子分母的口徑一致)。
③衡量標準的科學性。
(三)因素分析法
依據分析指標與其影響因素的關係,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
方法:連環替代法和差額分析法
1.連環替代法
是將分析指標分解為各個可以計量的因素,並根據各個因素之間的依存關係,順次用各因素的比較值(通常為實際值)替代基準值(通常為標準值或計劃值),據以測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的影響。
2.差額分析法
差額分析法是連環替代法的一種簡化形式,是利用各個因素的比較值與基準值之間的差額,來計算各因素對分析指標的影響。
3.採用因素分析法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了解)
(1)因素分解的關聯性
(2)因素替代的順序性
(3)順序替代的連環性
(4)計算結果的假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