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活著,每個人活著的方式不同,追逐的東西不同,往往狀態也不同,但每個人都逃不過這三種狀態!
為了物質而活,這個是最基礎的一種活著的狀態,之所以活著,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享受這些帶給自己的刺激感和依附感。
好些以這種狀態活著的人,其實往往並不是真的缺乏物質,只不過缺乏自信,害怕沒有這些東西自己沒有保障和安全感,無法依賴。
如有的人之所以喜歡錢,不擇手段地為了錢,其實就是害怕自己沒有這些東西,也就沒有了依靠,這是種心理上的暗示,不由得自己。
以前窮過,好不容易有了這種高物質化的享受,害怕萬一哪天失去了,自己又回到從前。好多這種人,其實所獲得的物質遠遠夠自己生活所需,甚至好些都沒有必要。
之所以還惜財如命,就是怕沒有了物質支撐,自己少了那種底氣和依靠,有錢的時候說話有底氣,自以為很了不起,腔調都不一樣,「財大氣粗」就說明了這麼個道理。
另外,在以物質為調配資源的社會中,有了豐富的物質資源,也就意味著可以有更多「為所欲為」的條件,如沒錢的時候想去享受也沒條件,而有錢的話就可以享受到有些有償服務。
由此,我們往往可以看到,那些稍微有點錢,但是物質條件又不是很充裕的人,或者突然暴富,但又沒有正式擠進所謂有錢人行列的人,往往很「愛錢」。
記得以前老家還不富裕,那些首先走出去的所謂「城裡人」,大家普遍的感覺便是「小氣」、「物質」、「吝嗇」、「勢利」等等。
之所以會這樣子,現在再去回想,因為從農村出去,有沒有什麼根基,所以相比人家,往往物質上「衣著見肘」,同時,見了世面,人也有想要和其他城裡人一樣的欲望。
當然,當下這是好多人的寫照,人都想奔個好的物質生活,為了房貸,車貸,孩子上學的教育,不得不去背負著巨大的壓力努力拼搏,為了物質而活。
與之相反,好多人可能更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這也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說來也奇怪,往往物質上很貧瘠的人,反而越不在意物質,而更多的注重這樣的精神生活。
以前窮的時候,對於有些所謂有錢人的「嘚瑟」,我們反而不會鳥他,「你有錢又怎麼樣,跟我有什麼關係,我有我做人的準則。」
好些「小富」的有錢人看不懂這種活著的狀態,「窮就窮嘛,還裝什麼裝!」由此,我們常常看到「小富」的所謂有錢人和所謂的「窮人」相互鄙視,彼此看不起。
其實,物質條件貧瘠的人,物質上已經很窮了,精神上再不珍惜點,有點志氣,那麼還能有什麼支撐著自己往前走,繼續生活,精神生活往往是自己僅有的最大財富。
所以注重精神生活的人,往往把名節和氣質看得比任何物質都重,有時候送這類人很豐厚的錢財,他會很反感,尊重他們人格,給予他們應有的「禮遇」,這類人反而很樂意接受。
以這種狀態活著的人,或者以這種狀態活過的人,應該都有個這樣的體驗,有時候累死累活幹完一件事,吃個冷饅頭,卻很香很甜,滿滿的充實或成就感。
而相反的,物質生活好了,有些人不再是這種狀態了,有大魚大肉的條件,反而吃飯一點都不香,沒有一點胃口,這就是精神生活狀態的獨有。
當然,好多人有了豐厚的物質條件,擁有了這些資歷,窮過,也富過,反而把所有的這一切都看淡了,這就是活著的第三種狀態,坦然而活。
窮的時候,嫉富,甚至會有那種「富貴多小人」的想法,但能堅持自己的本性,活的率性自然,問心無愧,心理上有精神的支撐和美好的寄託。
富的時候,看不起窮人那種「窮講究」,一再追求更多,更豐富的物質生活,體驗那些所謂「有錢人」才能有的生活,以此來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但是,回過頭再去看,卻發現那些「牛逼」只不過一眼浮雲,所謂的「人上人」只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的謊言,別人並不會因為我們「有錢」而怎麼樣,而自己再有錢也還是自己。
甚至有些人被這些虛無的假象透支之後,越來越變得迷茫,以前沒錢覺得有錢之後可以很牛逼,後來卻發現,不懂得「自製」,一味地填補物質欲,弄得自己失去了很多。
太注重錢財,情義沒了;為了物質奔命,回頭家散了,親朋遠了;透支身體去享受那些紙醉金迷的生活,回頭換來的是身體的虧虛。
活過來了,才發現這一切「物慾橫流」都是假的,人活著需要物質做基礎,但不能讓物質給困住,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才是真。
至於那些得與失,也不會太在意,安心地做好自己能做,可以做的事情。物質貧瘠的精神生活,富裕的物質生活都只是種狀態,而坦然面對,則也是一種釋然的生活狀態,這樣子活著也才會真的快樂和充實。
如上是人活著的這三種狀態!你屬於哪一個?希望對大家有用,有感興趣可以關注和分享,回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