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或小學的拼音教學中,孩子學得最多的拼音讀法就是常用的「啊玻雌得鵝佛哥,喝衣基科勒摸訥……」孩子學了這種讀法,遇到不認識的漢字時,很容易通過拼音拼出來,所以這種教法在幼兒園最流行。
這種情況導致很多孩子認為「啊玻雌得……」就是拼音字母的正確讀法,其實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因為所謂的「啊玻雌得」讀的只是字母的呼讀音,而並非字母的名稱音。
字母的名稱音才是字母的名字,它的讀法是「阿掰猜嘚哦F該,喝一災開艾嘍艾木乃……」由於名稱音讀著比較呦口,用處又不大,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很多學校就把這個環節的教學省掉了。以至於不少人聽到孩子發字母的名稱音時,還以為學校老師讀錯了,或者以為是地方口音呢!
其實,字母的發音,除了呼讀音和名稱音之外,還有本音。大學中文系的學生應該接觸到這方面的語言學知識。我們這裡把其相關知識講一點,這樣家長在幫孩子學拼音時就會降低困惑了。畢竟,教給孩子一杯水,需要家長或老師要至少有一桶水的。
名稱音是字母名字的發音,是在稱呼字母身份時用的,它是按「ABCD……」的順序教的,小學生學了它有助於按音序查字典(當然按英文字母發音代替,也能收到這樣的效果)。
呼讀音是按聲母順序「玻坡摸佛,得特訥勒……」順序教的,學好它是為了便於將不認識的字拼出來。這是因為聲母的本音多為清輔音,發音不響亮,不便識記。為了教學方便,就在每個聲母後面分別配上不同元音,這樣發出的音就是聲母的呼讀音。發聲母呼讀音,元音應儘量發短一些,以突出聲母本音的音值。21個聲母的呼讀音依次為:bo、po、mo、fo、de、te、ne、le、ge、ke、he、ji、qi、xi、zhi、chi、shi、ri、zi、ci、si。
除了名稱音和呼讀音之外,還有本音。本音是聲母韻母在語法學上表示其具體的音素音值的發音,類似其在國際音標中的讀音。以呼讀音為例,聲音的呼讀音就是其本音加上相應的元音構成,以使章音節響亮便於識記;韻母的本音由於發音響亮,所以它的呼讀音就是本音。本音,是對漢語拼音音節中具體的音素音值而言的。
以名稱音為例,它和本音的關係一般是這樣的:元音字母的名稱音由其本音充當(如果一個元音字母有幾個本音時,就以主要讀音為名稱音);輔音字母的名稱音,是由本音前加或後加元音組成(y w是隔音字母,沒有本音,單獨設置名稱音)。具體是前加還是後加,加什么元音,加幾個元音,則遵從國際習慣並考慮名稱的區別度。
漢語拼音字母在具體的音節中發聲時,聲母和韻母應發本音。也就是說,漢字的發音是由聲母與韻母相拼發出來了。可能你以為是呼讀音相拼,其實還是本音拼發出來的,呼讀音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只是「助跑」的作用。以聲母「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r z c s」為例,其本音用國際音標表示分別讀作:b[p]、p[p『]、m[m]、f[f]、d[t]、t[t『]、n[n]、l[l]、g[k]、k[k『]、h[x]、j[t?]、q[t?『]、x[?]、r[?]、z[ts]、c[ts『]、s[s]。
小學裡教漢語拼音字母名稱音,為了方便,有時用呼讀音(a、bo、ci、de、e、fo、ge、he、i、ji、ke、le、mo、ne、o、po、qi、ri、si、te、u、vo、wu、xi、yi、zi)來代替名稱音。但是,小學這樣做了,學生長大後進入師範院校,就很難接受正規的字母名稱音了,這是要注意的,有條件的話還是適當給孩子補充點這方面知識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