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僻字難倒了很多參觀的遊客
鑃、匜、鬲、簋、甗這些平常難得一見的漢字,卻是各大博物館的「熟客」,它們被廣泛地標註在各個文物珍寶的下面,這些字,您能認識幾個?昨晚,合肥某網站上的一則帖子《求安徽博物館新館的館長,能給那些文物名字全部標個拼音嗎?》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事件真實情況如何,今天上午記者前往位於政務新區的安徽省博物院(以下簡稱省博新館)進行了探訪。
●網友吐槽
省博新館裡的生僻字難倒觀眾
網友劉女士(化名)在這則帖子裡說:「周末帶兒子去參觀了新開的省博新館,真心覺得很大氣啊!這省博新館建得絕對沒話說,每一層都有特色,而且每層樓都有廁所,非常的人性化啊!」
如此好的省博新館贏得了小劉的讚譽,可是劉女士對一點小事有些「意見」,她在帖子裡說:「要讓我挑點啥毛病,就一點吧!那些珍貴的文物的注釋旁邊可能全部加上拼音啊?好多字我都不認識,當然都是比較生僻的字,兒子在一旁問我,『媽媽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我看著鬥大的字不識兩個,真是覺得太慚愧了,所以我就懇求館長大人,能給這些生僻字加個拼音嗎?有些加了,但大部分是沒有加的!」
記者在該網帖看到,劉女士共拍攝了五幅圖片,圖片裡共有五個生僻字被劉女士用紅色框框標出。這些生僻字包括「鑃、匜、鬲、簋、甗」。記者看到,五個生僻字中只有甗標註了完整的拼音。旁邊的解釋是「蒸飲器,同現在的蒸鍋」。另外的四個生僻字並沒有標註拼音,只有下面的英文翻譯裡有其漢語拼音字母,但是漢語拼音字母沒有聲調,所以讀者無法從字母上獲知其讀法。
網友「可可愛牛奶」說道:「你還別說,很多字是真的不知道。」 網友「bigcatdog」也表示:「沒幾個認識的,是要加拼音。英文那裡有,但不知道念第幾聲啊。」
網友「包洲」也認為:「我看上面那些文物的英文注釋倒是挺齊全的,雖然我也不認識幾個!來這裡參觀的應該沒幾個是學古文的,而且中國人居多,所以還是加上吧!跪謝了!」
記者將這些字給幾位剛畢業的中文系畢業生辨識,這些大學生表示對這些生僻字平時沒有太多的研究,不知道這些字該如何讀,頗為尷尬。
●記者調查
現場生僻字難倒記者
今天上午,記者在蕪湖路上將上述生僻字給路過的市民辨認,十幾位市民沒有一位能準確讀出這些生僻字。市民們聽聞記者的講述後也表示,省博新館最好能標出這些生僻字的拼音。記者只能通過查詢,獲知上述生僻字的讀法和意思。
上午9點,省博新館剛一開館,記者便進入其中,根據網帖來到了商周文明展廳,由於時間尚早,廳內鮮有遊客。記者注意到,展櫃中每一件展品旁都放有一塊標註牌,上面標註著該展品的簡畫,用中英文註明名稱以及簡單的中文介紹。每隔兩個展臺,牆面上還懸掛著大幅標牌,對幾大類型的器皿進行詳細解釋。
一如發帖網友一般,記者在標註牌上接連見到了一個個生僻的漢字,粗略統計了一下,僅在一個廳內,便遇到了不下於20個不認識的漢字,無奈之下,記者不得不向一旁的工作人員求助,在她的指引下,記者注意到,對於這些生僻的漢字,不知是由於不便翻譯還是便於遊客理解,標註牌上直接用漢語拼音代替了英文,不過並沒有標註聲調。
●部門回應
感謝網友建議將予以改進
該館開放管理部劉主任隨後接待了記者,據她介紹,開館以來尚未接到類似情況反映,「可能目前大部分遊客都是組團參觀,有導遊介紹,因此都沒注意到這一點。」劉主任說,為了方便遊客理解,許多生僻字都在大的標註牌上註明了讀音,因此就沒有在展品旁的小標註牌上再次標註,而英語翻譯的聲調問題,劉主任笑著解釋按照英語語法,是不可能在其中標註聲調的,「那樣又要鬧笑話了」。不過劉主任表示,會重視該網友反映的問題,並向領導匯報,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
延伸閱讀
認識生僻字
【鑃】 diào 四聲
〔句(gōu)~〕古樂器,形似鐸鈴,以木槌敲擊,祭祀和宴樂時用。
【匜】 yí 二聲
1.古代一種盛水洗手的用具。
2.古代一種盛酒的器具。
【鬲】
1.gé 二聲
〔~津河〕古水名,即今漳衛新河,是中國河北、山東兩省的界河。
2.lì 四聲
古代炊具,形狀像鼎而足部中空。
【簋】guǐ 三聲
古代盛食物器具,圓口,雙耳。
【甗】yǎn 三聲
1. 古代蒸煮用的炊具,上下兩層,中間有箅子,陶製或青銅製。
2. 上大下小形狀像甑的山。
3. 古地名,今中國山東省濟南市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