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圖傳挺猛,同業同事再加上讀者,有不少人跑過來問我真假。
圖片有點模糊,我給大家整理下核心信息:
六家頭部券商不知道是商量好的,還是湊到一塊了,要集體漲薪。
中信建投傳說近期漲薪、申萬宏源發郵件說所有人固定薪水漲30%,中信證券會全面漲薪,中金公司的GI部門會漲到跟SE部門一樣,應屆生從30調到38。國泰君安的投行明確漲薪30%。
此圖是真是假?
從我目前能接觸到的渠道來說,還沒有定論。各公司發文郵件公示肯定沒有,小道消息多少都有點,更多集中在投行部門。
不過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再也不是相信童話的年紀,這年頭,到手的「螞蟻」都能飛了,不真正收到錢落地為安,誰也不願背負「信謠傳謠」的惡名。
更何況,幾個月前,才剛被「金融業全體降薪」的爆炸消息轟炸過一輪的金融民工們,心理的陣痛還沒有撫平,更是不敢情緒波動太大。
理解理解。
圖源:《未生》
不過,不管漲薪的消息是真是假,這背後有件事肯定是真的,那就是,證券行業,在2020年還挺好。
兩天前,中國證券業協會就剛公布了證券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經營數據。
證券行業今年前三季度的淨利潤不僅超過了去年全年,甚至超過了2016年全年,成為有史以來第二賺錢的年份。
▲2020年前三季度,135家券商淨利潤已經超過2016年全年,成為史上第二賺錢年份
尤其漲薪傳聞最多的投行部門,在今年創業板註冊制落地、再融資新規出臺等政策利好下,更是IPO承銷規模出現大幅增長,債券承銷規模也高速增長起來。
僅僅今年以來IPO的公司就有316家,IPO募資額為3929.73億元。
什麼概念?對比下去年,去年全年才IPO了202家公司,募資額為2533.67億元。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最近統計了上市券商們的投行業務收入,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和海通證券位居前三,分別實現了投行業務淨收入44.93億、39.45億和38.69億元。其它券商差點,也都賺盆滿缽滿。
所以,對於2020年的券商投行,最大的問題真不是缺項目,而是缺人。這時候,給一線的苦逼投行員工們加點薪,提高提高競爭力,防止被同行截胡搶走,聽起來似乎也make sense。
不過,這個世界上,make sense的事多了,能執行到什麼程度,就沒人知道了。就算執行到位了,對其他掙扎在金融圈的金融民工,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咱也不敢說,咱也不敢問。
就好比隔壁餐桌上的菜再豐盛,還是吃到自己嘴裡的肉才夠香。
圖源:《未生》
這些年,金融圈的薪酬情況一向神秘,一方面它是大家眼中的高薪階層,每年年報都因為平均薪酬高出天際又刷屏,另一方面,不同業務領域,不同級別,不同年限的從業人員,又呈現出明顯的28定律。
再加上,每年數額不定的年終獎,和不知道因為什麼就被扣掉的工資,導致——連在金融圈工作的民工本身,有時候,都不知道金融圈的真實薪酬到底長啥樣。
所以今天,別的不多說,我就給大家分享幾個我所知道的金融人真實薪酬吧,甭管漲薪還是降薪,希望能在你做決定時,給你點靠譜的參考。
當然,我個人身處的城市,行業環境,身邊的同業層次和人脈分布有限,我只能儘量做到兼顧多樣,大家權且一看:
01
我一個親戚家的侄女,18年碩士畢業,留在老家(二線城市)的城商行工作,剛開始一年沒定崗,去年下半年開始做客戶經理。一周也要加班3天。業績壓力不小。
她和我說,她現在每月固定工資6500,獎金每季度根據業績發,每次2萬左右,沒年終獎。
不過銀行福利不錯,給交六險兩金,除了12%的公積金,還額外給發18%的住房補貼。還有過節費,小節1000,大節2000。
她是本地人,不需要租房,住家裡吃家裡開銷也小,工資存下來不少。
02
業務合作認識的一個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80後,在發達沿海三線城市。
每月收入包括基本工資加績效。工資每月2萬。年終績效大概10萬,年薪加起來40萬吧。其他福利(取暖費降溫費等)跟所有員工一樣,大概一年2萬。
工資也就這樣了。然而行長可不是光拿工資的,佔大頭的是各種費用報銷,一年在20-60萬之間。開銷都是行裡買單,他的工資卡一年不用動。
支行每年還有上頭劃撥的費用幾十萬,行長有決策權怎麼分配,不能再說了,不能再說了……
不過,行長的錢現在也真不是這麼好拿的。
03
一個女讀者,坐標某三線城市,在一家大券商營業部做理財經理。
工作兩年半,每個月基本工資2600,加上提成大概8千,業績好還能再多點,這在她所在的城市還算可以。
理財經理的薪酬算法很複雜,有底薪,有客戶佣金,有客戶包經紀提成,還要乘以地區係數。每個月算工資都要費一番力。
不過年終獎,就沒法說了,她所在的營業部去年只發了侮辱性的個位數年終獎,這讓她很心塞。
但想到再積攢幾年經驗能當上投顧,她還是沒放棄。
04
我的一個大學同學,目前在一線城市前文上榜的top 20券商工作,是投行融資團隊的副總,管著15人的團隊(包括養的幾個集團領導家屬),使使勁,日後進公司管理層也不是不可能。
他現在基本上月薪 5萬,年終獎就比較浮動,完全看天吃飯,根據項目提成來,光景好的時候有200多萬,差的時候對半。
壓力是一直在的,能賺多少錢全看自己,所以,去年一年他和團隊都在出差。
對了,他還買了兩套房,把槓桿放到了最大,房貸每月要還4萬多塊。
05
一個今年畢業的金融科班學生和我說,他的目標是北上的FA或者VC機構,應聘了很多家,基本給應屆生的薪資都是8000左右,但要求特別高,要頭部學校的碩士和實習經歷很牛逼。
我有點懵,這個起始薪資比我十多年前剛入行的時候也沒多多少,對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還真是不友好。
06
我的師弟,一個工作四年的信託狗,也在北京工作。他和我說,作為業務經理,他每月基本工資2萬,還有點交通費和通訊費可以忽略不計。
前幾年信託光景好的時候,他也拿到過幾十萬年終獎,不過這兩年,項目天天出問題,績效兌現不了,早就看不到年終獎的影了。
這點錢,對於目前打算結婚買房的他來說,杯水車薪。他想今年挪挪地方了。
07
我的一個多年老友,18年從傳統金融機構轉行去某保險巨頭賣保險了。
Emmm,反正這兩年她的薪水是一個月比一個月高,剛去半年的時候,她和我說一個月到手4萬多。剛我試探著問了問她現在的情況,她說,大概翻個倍吧……
▼▼▼
上面這些薪酬,都是我厚著臉皮一個個問來的。絕對真實,不摻水分。
高的是真實得高,湊合的也是真實得湊合。
總體來說,過去這些年,金融這個行業對年輕人的回報率,橫向來比,算是高的,但確實沒到大家想像的年薪百萬身家千萬級別。
尤其最近幾年,金融行業進入了一個以十年計的長周期蟄伏,監管一再發布限薪政策,職業內卷明顯,金融從業者的地位和薪資都呈現大幅縮水。
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圖源:《武林外傳》
不過,你要是問我,金融行業現在還值不值得去了,那我還是要給你灌一口老鴨湯:
值得。
因為它是現在國內為數不多的,有牌照門檻、鼓勵競爭、大市場小政府的行業。
你想賺高薪,想要高回報,就來金融圈,往一線城市跑,去大平臺大公司,去總部和核心業務崗。
在這裡,你不僅能學習到先進技術,認識一群優秀的人,保持一個穩定體面的生活,甚至還能在2020這樣的魔幻年份,別的行業都破產裁員降薪時,聽到「券商集體漲薪」這種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圖源:《未生》
現在對我們來說,消息是真是假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在大家心裡留下了一個重要預期:
那句話怎麼說來著:
預期是一定要有的,萬一哪天就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