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5月15日電 (記者 杜燕)網絡教育方興未艾,會「顛覆」傳統教育嗎?一些業界人士認為,網絡教育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的學校教育,但能豐富和拓展現有教育理論模式和教育方法。
正在舉行的第十七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方興未艾的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發展成為多名教育行業權威專業學者以及千名大中小學校長、培訓機構負責人共同關注的話題。
科技讓教育「在線」勢不可擋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瞿振元參加以「挑戰與創新——傳統教育的信息化之路」為主題的2014年中國網絡教育論壇時指出,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教育的影響重大而深刻,「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手段,頻頻湧現」,打破現在比較呆板的傳統教育方式,比如MOOC,即開放式網絡課程改變了教育理念。
他稱,這種變革是國際性的,中國毫無疑問要抓住這個機遇。中國的學校一方面以開放心態把優質資源送出去;另一方面要在教學中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改進教育教學與師生互動。
中國成人教育學會會長鄭樹山也認為,網絡教育在全球興起,在新形勢下要破解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發揮網絡教育的優勢,幫助實現更好的師生互動,讓學生的學習越來越方便。
網絡教育尚不能「顛覆」傳統教育
網絡學校越來越被認可,它是否會取代傳統的課堂教育?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指出,隨著在線教育的興起,傳承了幾百年的校園概念需要重新定義。不過,誰也不能離開傳統,但要面臨新的挑戰,要不斷革新。
謝維和表示,信息通信技術與網絡教育給人們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學習途徑和機會,它並不能完全取代已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他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將單純的知識傳遞任務交給計算機去做,本身應更多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內在素質的培養,這也正是信息社會中社會、政治、經濟和企業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能力天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樓英明表示,線上教育從長期來看會超越線下教育,但在一段時間內學校必須是教育的主體,顛覆不容易。網絡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應該讓最好的教育資源提供最好的工具。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認為,網絡教育更適合文字、文學、歷史、數學邏輯等等知識傳承類的學習,而科學研究等文明發展類的學習是傳統學校的優勢。尤其對中小學生而言,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學習,同時是人格和道德的培養,開放式網絡課程可以作為補充手段,但不適合全課程學習。
網際網路平臺促教育均衡發展
負責遠程教育工作的人大附中校長助理王軍認為,目前中國存在教育質量低下,特別是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而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將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的差距。
他稱,網絡教育最大的優勢是突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像該校參與國家基礎資源共建聯盟,全國4200多所聯盟學校可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國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
香港科技大學龐鼎全談到該校開設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的原因時表示,MOOC是很好的實踐,不僅縮短學生學習的時間,還能讓來自全世界的學生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學習,「畢竟去另外一個國家或地區進行交換,一個家庭未必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同時,希望通過MOOC和傳統主動式教學相結合,真正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中國網絡教育市場規模目前已達千億級別,到2015年將超過1600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