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缸內直噴+進氣道噴射=完美?

2020-11-22 牛車網

(來源:汽車工程師之家)

一、什麼是混合噴射技術?

什麼是進氣道噴射?缸內直噴之前發動機的燃油是先噴到進氣管內,然後在進氣管內與空氣混合成為燃油混合氣,最後再進入氣缸內參與燃燒。

什麼是缸內直噴?就是將噴油器由進氣管道裡移到了發動機缸內,直接在缸內與空氣混合再參與燃燒,說白了就是空氣與燃油分兩路進入發動機氣缸。直噴技術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讓壓縮比提高,從而提升發動機的燃燒熱效率。

什麼是混合噴射技術?採用缸內直噴技術後,燃油經濟性和動力性得到提升,但排放處理難度更大,起動和低溫下的碳氫化合物,顆粒,中小負荷下的氮氧化物的處理增加了技術難度和成本。為了解決排放問題,就將進氣管噴射和缸內直噴結合起來組成了混合噴射。其結構如下。

混合噴射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二、缸內直噴詳解

要理解為什麼採用混合噴油模式,就得了解進氣口噴射模式和缸內噴射模式的優缺點開始。在國家排放和油耗法規的要求下,傳統的進氣道噴射存在燃燒效率低,經濟性差等特點,Cartech8就不詳細介紹進氣道噴射發動機了,大家對這應該比較熟悉。我們重點介紹缸內直噴的工作控制過程,從中找出缸內直噴的優點,以及缺點。然後分析兩者為什麼要結合到一起。下圖是缸內直噴的結構及工作原理圖。

缸內直噴就是將燃油噴嘴安裝於氣缸內,直接將燃油噴入氣缸內與進氣混合。噴射壓力也進一步提高,使燃油霧化更加細緻,同時噴嘴位置、噴油時刻、噴霧形狀、進氣氣流控制,以及活塞頂形狀等特別的設計,真正實現了精準地按比例控制噴油並與進氣混合,使得燃燒效率更高。

另外,噴入缸內的燃油吸收缸內熱量,降低發動機發生爆燃敲缸的傾向,可以進一步增加發動機壓縮比。通常缸內直噴發動機配備渦輪增壓,這些措施解決了進氣道噴射發動機系統的主要缺點,即發動機在部分負荷運行中的泵氣損失大(發動機大部分在城市道路中工作於部分負荷工況),燃油經濟性差。通常缸內直噴發動機工作於三種工作模式:分層充氣模式、均質充氣模式、均質稀薄充氣模式。三者的工作區域如下圖。

缸內直噴三種模式的工作區域

分層充氣模式:

中小負載、中小轉速區域內,發動機一直運行在分層充氣模式中。空氣由進氣管進入汽缸撞在活塞頂部,由於活塞頂部製作成特殊的形狀從而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期望中的渦流。

當壓縮過程接近尾聲時,少量的燃油由噴射器噴出,形成可燃氣體。這種分層注油方式可充分提高發動機的經濟性,因為在轉速較低、負荷較小時除了火花塞周圍需要形成濃度較高的油氣混合物外,燃燒室的其它地方只需空氣含量較高的混合氣即可。現在一些發動機為了改善燃燒,降低NOx的生成採用的兩次甚至多次噴射,見下圖:

在分層充氣模式中為了儘可能地降低節氣門損耗,節氣門將儘可能地開大。節氣門不能完全開啟,因為碳罐和廢氣再循環系統需要一定的真空度。噴油過程發生在壓縮衝程的大約最後三分之一時。

在此模式中,發動機產生的扭矩僅由被噴入的燃油量確定,進氣空氣品質和點火提前角產生的影響很小。通過燃燒室中的混合分層,發動機過量空氣係數(lambda)約1.6至3的範圍內運行。

進入該模式條件:如果滿足這些條件,發動機就能切換至分層充氣模式。

-發動機在相應的負載和轉速區域中,

-系統中沒有與廢氣排放相關的故障

-冷卻液溫度高於一定值。

-氮氧化物傳感器準備就緒,氮氧化物存儲式催化轉換器的溫度在250°C至500°C之間。

均質充氣模式

如上圖,發動機工作於高轉速區域,或者低轉速大負荷區域,其工作模式和原來的進氣道模式基本上一樣,主要差別是,汽油直接噴射發動機中的燃油是被直接噴入氣缸的。該模式,節氣門的開度取決於油門踏板的位置(如何控制可參考Cartech8的另外一篇文章《動力性匹配之幾張表搞定一輛車的動力性》)。

發動機的扭矩是由點火點(短期)和進氣控制質量(長期)決定的。噴入的燃油量與進氣量相匹配,從而使得空燃比Lambda=1左右。在均質充氣模式中,點火點是影響發動機的扭矩,燃油消耗和排放行為的主要因素。

噴油周期在進氣衝程中,燃油在上止點前約300度時被直接噴入氣缸中。燃油蒸發需要的能量被從燃燒室內部的空氣中吸收,從而使得空氣得到冷卻。結果,與帶進氣歧管噴射發動機的壓縮率相比,壓縮率得到更大的提高。

均質稀薄充氣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分層充氣模式和均質充氣模式之間的過渡區域。在這種模式中,短期的扭矩需求是通過點火角來實現的,長期需求則通過空氣品質實現的。這些稀薄的混合物被均質地(均勻地)分布在燃燒室中。空氣/燃油混合比約為Lambda1.55.左右。噴油周期,在進氣衝程中,燃油在上止點前約300度時被直接噴入氣缸。由於噴油點提前,就給預點火混合物的形成留出了更多的時間,從而導致燃燒室中均質混合物的分布。

三種工作模式中節氣門的開度

缸內直噴的優勢:

1.節氣門開度較進氣道噴射發動機開度增加,泵氣損失減少。發動機自身損失減少。

2.發動機稀薄燃燒提高燃油經濟性。

3.壓縮比增加,發動機熱效率提高。與同排量的一般發動機相比功率與扭矩都提高了10%以上。

4.噴射壓力也進一步提高,使燃油霧化更加細緻,真正實現了精準地按比例控制噴油並與進氣混合。

5.進氣口噴射發動機,20%噴嘴裝在氣缸蓋上進氣門的背面,80%安裝在進氣歧管上靠近氣缸蓋位置,在發動機起動時,會在進氣門附近形成瞬時的液態油膜,這些燃油會在每次進氣過程逐漸蒸發進入氣缸燃燒。冷機起動時由於燃油蒸發困難,使得實際供油量遠大於需求空燃比的供油量,這樣會導致冷起動時發動機有4個~10個循環的不穩定燃燒,顯著加大發動機未燃HC排放。而缸內直噴可以克服這個問題。

6.缸內直噴發動機加減速時不需要補償油膜。之所以需要加減速修正,主要原因是進氣道噴射存在燃油油膜,當負荷快速變化,油膜平衡改變,需要在短時間內通過噴射量來進行修正;次要原因是為了彌補傳感器對變工況的延遲。

缸內直噴的不足:

1.增加壓縮比,提高燃燒效率,前面已經提到,由於汽油直接噴油燃燒室內,汽油蒸發吸收大量熱,發動機總體燃燒爆震的趨向降低,因此可以增加發動機壓縮比以提高效率。提高壓縮比後,在低轉速大負荷區,仍舊採用的是傳統燃燒模式(均質燃燒),在這個區域本身就是一個易發生爆震的區域,而加大壓縮比後更容易出現爆震,有時甚至會出現超級爆震,也就是用傳統的方法無法消除。

2.測試證明,起動過程和起動後階段所排放的有害物質能夠達到排放物總量的90%(法規循環工況)。採用「分層燃燒起動」和「兩次噴射加熱」相結合的方法去改善。

3.在低負荷、過渡工況和冷起動的情況下,缸內直噴發動機的微粒排放比進氣道噴射發動機有明顯增加。

4.中小負荷下未燃碳氫(UBHC)的排放較多,其主要原因有採用分層混合氣時引起火焰從濃區向稀區的熄滅,稀空燃比工作條件造成缸內溫度偏低,也不利於未燃碳氫隨後的繼續氧化。

5.因為空燃比不在理論空燃比附近,目前成熟的三元催化技術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而NOx排放較高。另外,GDI發動機較高的壓縮比和較快的反應放熱率也會引起NOx升高。

6.氣缸內的燃燒沉積物較多造成火花塞汙染。

7.發動機積碳,相比排氣門背部,進氣門背部的積碳相對要嚴重些。曲軸箱通風系統是一大誘因,機油蒸汽會被引入到進氣歧管從而通過進氣門進入氣缸燃燒,附著在進氣道以及進氣門背部的機油在高溫的作用下形成了積碳,在缺少「自清潔」能力的條件下(噴嘴在缸內無法衝涮),積碳就會更為嚴重。反觀排氣門部位,受到高溫和排氣氣流作用,其形成積碳的壓力本身就比進氣門要小。

三、混合噴射方式:缸內直噴進氣道噴射

由於存在上面的不足,工程師們就想出了採用了缸內直噴加進氣道噴射的主意,新結構如下圖,其結構特點就是將進氣道噴射和缸內直噴組合在一起,其主要目的還是解決排放問題。這樣結合即帶來好處也出現弊端。

混合噴射結構圖

直噴發動機跟進氣道噴射發動機比PM(顆粒物)排放高。主要原因是直噴燃油噴在缸內,混合時間短,油膜直接附著在氣缸內壁和活塞頂部,燃燒時不易充分燃燒,形成PM。

而進氣道噴射燃油噴射在進氣歧管內,油膜附著在歧管管壁,吸入汽缸的是充分混合的可燃氣體,燃燒會比較充分。PM和NOx兩者在數學模型上是一對耦合參數,成反比關係,PM升高NOx就會降低。

實際應用中,找PM-NOx曲線上最優點是所謂的Calibration/標定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最終目的是要使這個點對應的PM和NOx都相對較低。學術領域常用全局優化,解耦之類複雜的數學方法找這個最優點,雖然仿真中都能達到比較滿意的效果,但實際實驗中效果還是比較差的。

直噴進氣道噴射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技術,並沒有克服直噴的固有缺點,相比直噴降低排放的同時也降低性能表現。也減少了直噴發動機中小負荷稀燃的空間。

加上進氣道噴嘴就是為了要在一些輸出響應慢的工況下減少排放,因為油氣混合不好的結果並非只有PM。直噴噴嘴是為了滿足快速混合的噴射策略要求(其實就是多次噴射)而優化設計的,發動機整體的性能表現主要來自於這個優化過的直噴噴嘴。而進氣道噴嘴只是起些輔助作用,比如改善冷啟動性能,減少HC等,當然幫助減少PM。以上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到汽車工程師之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1.在冷機時,中小負荷採用進氣道噴射,以減少HC和顆粒物的生成。

2.熱機時,小負荷區域採用進氣道噴射,中小負荷採用進氣道噴射加直噴模式。以降低NOx和顆粒物的生成。

混合噴射發動機工作模式

相關焦點

  • 發動機單點噴射、多點噴射、缸內直噴是什麼意思?哪個更好?
    我們在買車的時候經常會看一些汽車相關參數,其中一些內部軟/硬體配置、發動機功率等表面數據可能很容易理解,但是對於一些「看不到」的配置似乎不是那麼明白,尤其是發動機的燃油噴射方式,比如單點噴射、多點噴射、缸內直噴等,看到之後只能是兩眼懵逼,那這些之間有什麼不同呢?
  • 老司機告訴你多點電噴、缸內直噴、混合噴射發動機誰更優秀
    隨著汽車研發、生產技術的不斷發展、革新,作為汽車「心臟」的發動機技術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特別是發動機供油技術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先後出現了多點電噴、缸內直噴、混合噴射供油方式的發動機。那麼,這幾種發動機究竟誰更先進、更優秀呢?
  • 長安新1.5T發動機:用上混合噴射 動力超讚
    下面我們來一起仔細瞅一瞅長安這款全新的1.5T發動機。長安1.5T混合噴射發動機基本參數什麼是混合噴射技術?首先我們來聊一聊什麼是混合噴射。我們知道早年間發動機的燃油是先噴到進氣道或者進氣管內,然後在進氣道或進氣管內與空氣混合成為燃油混合氣,最後再進入氣缸內參與燃燒,這便是我們常說的進氣管噴射或者進氣道噴射。然而近些年缸內直噴技術逐漸普及,其是將噴油器由進氣管道裡移到了發動機缸內,直接在缸內與空氣混合再參與燃燒,說白了就是空氣與燃油兵分兩路進入發動機氣缸。
  • 機油增多逐漸成為小排量直噴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通病?你怎麼看?
    增壓發動機動力好,相比自然吸氣發動機燃燒室往曲軸箱洩露廢氣嚴重,壓縮混合氣洩露也不可避免。為什麼機油增多逐漸成為小排量直噴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通病了?但所有發動機曲軸箱廢氣量大都會廢氣往進氣道竄機油。為了不出現燒機油,技術人員降低了PVC閥通風量,汽油不能正常揮發出去,造成機油的增多。
  • 發動機多點噴射和直噴技術有什麼不一樣?到底哪個更好一點兒?
    買車時經常遇到汽車銷售向我們介紹,「本車發動機採用了XX噴射技術,動力會提升/燃油效率會高」等等,到底這個發動機噴射是什麼?發動機噴射技術又本稱為發動機燃油噴射系統,通過燃油泵等裝置,把燃油從油箱抽出來,再以高壓的形式通過噴油嘴,把燃油霧化,充分的與空氣相融合,形成可燃混合氣,從而點燃才能產生動力。據了解,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噴射技術主要分兩種,一種是多點噴射技術,另一種就缸內直噴技術。今天就來給一一道來。
  • 發動機燃油噴射那點事
    發動機燃油噴射跟化油器有什麼關係啊。其實隨著發動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發動機燃油噴射出現過這麼幾種形式,化油器、電噴、缸內直噴和混合噴射。化油器技術比較古老,國內在2001年就已經被完全淘汰,這裡就不作過多闡述。目前汽車發動機仍然在用的燃油噴射技術有電噴、缸內直噴和混合噴射三種,缸內直噴和混合噴射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屬於電噴的一種。
  • 汽車發動機什麼是雙循環噴射系統
    什麼是雙循環噴射系統:可以更為靈活地控制燃燒室內的混合氣濃度。發動機在不同工況下的效率節省每滴燃油,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排放,滿足日益嚴苛的排放的標準,系統根據發動機工況的不同的切換噴射方式。動機冷啟動狀態切外部溫溫度低於45°時使用缸外噴射。充分利用缸外噴射,在啟動時燃燒充分的特點,降低有害氣體的排放。發動機中低負荷時兩種噴射同時工作,用缸內直噴熱效率高,燃燒更充分的特點來獲取更好的發動機性能。並輔以缸外噴射,從而取得類似分層燃燒的效果。同時還可以達到清洗進氣門積碳的目的。
  • 地球夢發動機有什麼亮點,地球夢科技發動機原理
    地球夢科技發動機原理1、外部結構首先來說說它的外部結構,地球夢科技發動機的外部結構,採用直列四缸設計,最為核心的新技術是採用了Honda的缸內直噴系統,與上一代相比通過提高發動機充氣效率以及熱效率,實現了發動機動力性能和環保性能的平衡。
  • 雙噴射系統直噴引擎全球首發
    除了全新凱美瑞,廣汽豐田旗下漢蘭達、雷凌、致炫、逸致,進口車ALPHARD埃爾法、FJ酷路澤、VENZA威颯、自主品牌EV概念車以及雷凌TRD概念車一併登場。而在豐田展臺專設的「雙擎」展區,觀眾更可以親身體驗全新凱美瑞雙擎的無限科技魅力,享受低碳節能汽車生活樂趣。
  • PXC公司新型CE12-3缸直噴式汽油機
    隨著CE12-4缸渦輪增壓缸內直噴式汽油機將於2020年投放市場,中國新晨動力發動機公司(PXC)又完善了其新型核心發動機系列,其已達到了關於功率、扭矩、低轉速扭矩、燃油耗、廢氣排放和NVH特性等方面所有的設計目標。
  • 汽車是選缸內直噴好,還是多點電噴好呢?
    #老司機聊汽車知識#問題:什麼是電噴,多點和缸內直噴有什麼不同02多點電噴·扭矩標準所謂的電噴實際指「電控·壓力噴油」的概念,不論多點電噴還是缸內直噴都屬於電噴系統,只是噴油嘴布局的位置不同而已03缸內直噴·概念所謂的缸內直噴指噴油嘴布局在氣缸的燃燒室內,多點電噴·噴油是在進氣歧管,歧管連接的是燃燒室;那麼與其把噴油嘴放在空間狹小的歧管上
  • 25張發動機技術原理動圖匯總、52種發動機技術詳解
    通過提高發動機內混合氣的空燃比,讓混合氣在空燃比大於理論空燃比數值的狀態下燃燒。比較少見的缸外稀薄燃燒技術,雖然沒有缸內直噴先進,但是相對於直噴發動機而言成本低廉。其實缸內直噴並不是什麼新鮮技術,在很多年以前,許多柴油發動機就採用了這種技術設計,而將它運用在汽油發動機上,才屬於幾年的事情。缸內直噴技術有兩大好處:1、發動機能在火花塞點火之前把汽油直接噴射到高壓的燃燒室,同時在ECU的精確控制下,使混合氣體分層燃燒。這種技術可以讓靠近火花塞處的混合氣相對較濃,遠離火花塞的混合氣相對較稀,從而更有效的實現「稀薄」點火和分層燃燒。
  • 汽車發動機電控噴油的工作過程
    此壓力差一般維持在250kPa,當供油壓力超過規定值時,壓力調節器內的減壓閥打開,汽油便經過回油管流回油箱,使輸油管油壓保持恆定。大眾EA111(1.2TFSI)發動機燃油供給系統1—高壓油軌;2—燃油壓力傳感器;3—直噴噴油器;4—燃油預供油泵;5—燃油泵控制器;6—接蓄電池正極;7—通往發動機控制器;8
  • 雙噴射+三缸 通用全新Ecotec 1.0T/1.3T發動機技術解析
    前幾天阿豪在上海實拍了上汽通用別克的兩款新車——GL6和閱朗,這兩款新車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將搭載通用全新一代Ecotec系列三缸發動機。這其實並不是通用第一次發布三缸發動機,現在榮威i6上的那臺1.0T三缸發動機正是上汽與通用聯合開發的,只是通用並沒有在自家的國產車型上使用。
  • 一刀說:熱效率高達43%,比亞迪插混發動機創紀錄
    比亞迪不久前發布的DM-i超級混動1.5L自然吸氣高效發動機就創造了國內汽油發動機熱效率的新紀錄。這臺插電混動專用的高效發動機的最高熱效率高達43%,超過了之前豐田Dynamic Force 2.5L混動專用發動機41%的熱效率水平,創造了國產發動機的熱效率紀錄。
  • 三缸發動機到底得罪了誰?
    發動機振動的根源是做功產生的扭矩波動,翻譯成人話:發動機做功行程即燃料在氣缸內燃燒,更準確應該是爆炸,既然是爆炸肯定會產生衝擊。恰恰三缸一階慣性力矩不等於0,其產生的振動在此頻率內,這就是為啥三缸機抖動問題最容易被人們反感了,不過這是可以平衡的,目前主流有幾種方案來平衡,下文我們以實例來解讀。
  • 發動機省不省油,這項技術決定大問題
    化油器發動機但無論是化油器還是電噴發動機,它們都有個共同特點:空氣和燃油都是在氣缸外混合的,這樣做的優勢是空氣和燃油能夠混合得很充分,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噴油嘴距離氣缸有一段距離,對於高速運轉的發動機而言,這段距離足以導致進入氣缸的混合氣濃度與發動機實時工況不匹配,而這也是進氣歧管噴射發動機動力響應不及缸內直噴發動機的主要原因。
  • 一汽集團噴水發動機專利曝光,這項技術有多牛?
    結構上就是在傳統進氣道中增加了一個水噴射器(Port Water Injector),該噴射器先將水霧化並噴射到進氣道與空氣進行預混合,當進氣門打開時,進入氣缸的不再只是空氣,而是空氣和霧化水的混合氣,與博世原有的汽油直噴系統配合增加燃燒效率。另外,如果水都結成冰了,這套系統還怎麼玩?博世管理層成員Dr.
  • 發動機新技術之缸內噴水
    正常情況下,發動機缸內都噴的是汽油,柴油,天然氣,甲醇等可燃燒的液體,同樣正常的發動機的燃燒應該如下面的動圖所展示的,噴如汽油等可燃燒的液體,然後點火燃燒做功。那為什麼要往氣缸內噴水呢?發動機氣缸內噴水是有寶馬首先提出來的,寶馬在法國Miramas的BMW M Testtrack舉辦的 BMW Group Innovation Days 2015 Event 上,向媒體展示了一輛配備有水噴射技術的寶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