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界有一個老司機留下的傳說,冬天汽車啟動時需要原地熱車,等水溫上來以後才能行駛。可能很多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怎麼在車庫很少見到有人原地熱車呢?難道這個傳說不對?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麼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發動機燃油噴射那點事。
老司機流傳下來的說法早就過氣了,汽車啟動前需要原地熱車也只是因為當時的發動機上是採用化油器霧化汽油的。冬天溫度較低,化油器對汽油的霧化效果不好,發動機啟動比較困難,就算啟動了,也會因為汽油霧化效果不好導致發動機怠速不穩,隨時可能熄火,所以在當時的特定條件下,確實是需要原地熱車的。
可能有的朋友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你是不是跑題呢?發動機燃油噴射跟化油器有什麼關係啊。其實隨著發動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發動機燃油噴射出現過這麼幾種形式,化油器、電噴、缸內直噴和混合噴射。化油器技術比較古老,國內在2001年就已經被完全淘汰,這裡就不作過多闡述。目前汽車發動機仍然在用的燃油噴射技術有電噴、缸內直噴和混合噴射三種,缸內直噴和混合噴射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屬於電噴的一種。
電噴—歧管噴射
電噴又可以分為單點電噴和多點電噴,實際上是歧管噴射,只是因為它出現的時間最早,所以人們習慣上把歧管噴射稱為電噴。目前用得較多的是多點電噴,主要是應用在自然吸氣發動機上。

字面上理解,多點電噴就是在每個氣缸進氣口都至少有一個噴油器,經由電腦控制和調節,可以隨時根據不同工況調整噴油量和噴射時間,燃油和空氣的比例可以得到合理調配,化油器就做不到這樣的水準。歧管噴射具有低溫條件下汽油霧化效果好,低負荷情況下燃燒優秀,氣缸自清潔能力強等優點。
缸內直噴
缸內直噴技術現在應用得非常多,一般是與渦輪增壓聯合使用,比如大眾的TFSI技術。缸內直噴就是在多點電噴的基礎上調整了一下噴油嘴的位置,將安置在進氣歧管中的噴油嘴挪到了氣缸裡面。相比起多點噴射,缸內直噴更容易實現稀薄燃燒,達到節油的目的。說到稀薄燃燒,就必需提到理論空燃比(空氣與燃油的比值),理論空燃比是14.7:1,稀薄燃燒的話就是氣缸內空氣比上燃油的比值大於14.7:1。稀薄燃燒的好處簡單來說就是使得每次氣缸燃料燃燒更充分,所以稀薄燃燒發動機更節油,環保性能更好。

相比多點噴射而言,缸內直噴技術的噴油嘴噴油壓力比較高,汽油的霧化效果更好,燃料燃燒更加充分,發動機的動力和油耗更低;但是也不是毫無缺點,噴油壓力大,使得供油系統成本高,氣缸內散熱和清潔問題也比較大,氣缸內容易產生積碳。
混合噴射
混合噴射,混合的意思是既有歧管噴射,又有缸內直噴,發動機工程師開發它的時候就是想要繼承歧管噴射和缸內噴射的優點,減小歧管噴射和缸內噴射的缺點。當我們冷機啟動時,汽車剛開始運轉,負荷一般不大,這個時候可以考慮採用歧管噴射,當汽車達到中高速時或比較高負荷時採用缸內直噴,這樣就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以達到提高發動機動力,降低油耗,改善排放的目的。
在三種發動機燃油噴射技術裡面,小編最看好的是混合噴射,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車型採用,各位車友覺得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