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超標問題日益顯現 專家:需「一城一策」制定詳細的協同減排方案

2020-12-06 界面新聞

2018年4月25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時提到,臭氧超標問題日益顯現。2017年,全國臭氧濃度同比上升8.0%,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汾渭平原等升幅較大,成為下一步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灰霾與臭氧汙染有蹺蹺板的關係。」暨南大學大氣環境安全與汙染控制研究所教授吳兌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表示,臭氧汙染是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等臭氧前體物在合適的氣象條件下經光化學反應形成的二次汙染。當灰霾治理有一定成果後,紫外線輻射增強,如果前體物不減排,臭氧濃度反而飆升。

據吳兌介紹,臭氧汙染對空氣品質、農業生產、人體健康等均有較大危害。與顆粒物的累積效應相比,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短期作用,主要影響呼吸系統,以及黏膜,如眼睛等。

吳兌稱,臭氧汙染在各地區高發時段不同,氣象條件不同是主因,與紫外線輻射強度與雲天狀況密切相關,因而在京津冀主要在盛夏季節比較突出,在長三角在夏秋季節比較突出,在珠三角,10-11月臭氧汙染最為嚴重,4-5月份也比較嚴重。

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雖接近八成,卻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為什麼藍天在增加,「優良天氣」卻減少?

綜合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各月度空氣品質監測數據可以看出,2017年,在監測的6種大氣汙染物中,只有臭氧濃度出現明顯抬升。2017年5月,74城市的臭氧平均超標率為32.7%,同比上升15.6%,此後5個月裡,74個城市超標天數的首要汙染物均為臭氧。

4月10日,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共同發布的《「2+31」城市2013-2017年區域汙染狀況評估》指出,京津冀及周邊的33座城市過去四年低空8小時臭氧濃度均呈上升趨勢,臭氧汙染加重的問題日益突出,多數城市四年累計增幅大於25%。比如德州從2014年的83.9微克/立方米上升至2017年的115.6微克/立方米,泰安從2014年的75.8微克/立方米上升至2017年的112.4微克/立方米。

就臭氧治理而言,亞洲清潔空氣中心於2016年3月發布的題為《美國臭氧區域控制政策演進》的報告指出,從本地汙染控制的角度來說,應當優先控制 VOCs 還是 NOx 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不同地區的臭氧生產機制各異,即使同一個地區的不同時間點也不一樣,取決於當時的氣象條件、排放特徵等因素。基本的研究共識認為 VOCs 控制(和/或輔以 NOx 控制)對於緩解城市區域的局地臭氧汙染很有幫助,但區域臭氧汙染控制的最佳策略是減少高架源的 NOx 排放。

2010年,環保部、發改委、能源局等9部委發布《關於推進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品質的指導意見》,首次將VOCs列為重點控制汙染物。2016年新修訂的《大氣汙染防治法》首次將揮發性有機物(VOCs)納入監管範圍,明確生產、進口、銷售和使用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原材料和產品的,其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應當符合質量標準或者要求。

「十三五」時期,揮發性有機物被納入總量控制範圍。自2017年4月開始的「2+26城市」大氣汙染強化督查,也將揮發性有機物管理作為重要督查內容,一批涉事企業被通報查處。2017年9月21日,環保部、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京津冀及周邊的北京等16 個省(市)為揮發性有機物汙染防治的重點地區,這也是首個專門明確VOCs治理重點的指南。

此外,國家已發布的42項固定源排放標準中,有14項涉及VOCs控制,涵蓋石油煉製、汽油運輸、焦化等領域。

地方層面,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先後出臺了30多項與VOCs治理相關的標準或技術法規。其中,北上廣等地的相關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以北京為例,自2015年10月1日起,北京市開始徵收VOCs排汙費,主要包括家具製造、包裝印刷、石油化工、汽車製造、電子行業等五大行業的17個行業小類。通過經濟槓桿,引導企業從源頭減排並加強末端治理。

北大研究團隊建議像管控PM2.5一樣管控臭氧,對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主要汙染區域設定臭氧改善的具體數值目標,以便採取有力措施及時遏制汙染趨勢、有效降低臭氧濃度。

吳兌也表示,臭氧汙染潛勢高的地區,需要重視揮發性有機物與氮氧化物協同控制,儘快將居高不下的氮氧化物濃度降下來,「一城一地地制定詳細的前體物協同減排方案。」

相關焦點

  • 「臭氧超標」加劇部分地區空氣汙染
    受訪專家認為,當前我國對「臭氧超標」的關注和對臭氧前體物的治理仍處於起步階段,然而,臭氧形成的成因複雜、汙染源點多面廣、缺少行業排放標準,系統預防和治理前路漫漫。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工程師孟曉燕、馮銀廠等專家表示,目前,顆粒物(PM10、PM2.5)汙染依然是我國最為突出的環境問題,但隨著我國大力度控制和降低顆粒物濃度,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臭氧會成為繼顆粒物後,影響環境空氣品質的又一關鍵因素。  對此,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已採取了部署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出臺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等措施。
  • 青島:邀請「大咖」「雲」對話,遠程為攻克臭氧汙染「支招」
    ,導致臭氧汙染治理難度加大,需完善區域臭氧聯防聯控機制。因此,必須在持續推進本地PM2.5汙染治理的同時,結合國家有關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的部署要求,因地制宜,提前謀劃,突出VOCs汙染治理,加強NOx排放控制,開展青島市能源及產業結構、汙染源排放、地形和氣象,以及區域大背景影響因素的深度攻關和綜合分析,科學識別影響青島市空氣品質改善的關鍵性因素,綜合施策,協同減排,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確保完成「十三五」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目標。
  • 針對臭氧汙染,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
    近年來我省環境空氣PM2.5濃度顯著降低,但是臭氧汙染逐步顯現,嚴重影響了全年優良天數比例。今年1-5月在其他空氣品質評價指標均下降的情況下,臭氧濃度同比上升了4.5%。下一步,在延續顆粒物治理措施,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工業爐窯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做好秋冬季重汙染天氣應對的同時,還將針對臭氧汙染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聚焦夏季重點時段,聚焦石化、化工、工業塗裝、包裝印刷和油品儲運銷等重點行業,聚焦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開展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行動。
  • 臭氧汙染治理 聽聽專家怎麼說
    ■ 要因地制宜,摸清汙染源的情況,讓治理技術方面的專家和生產設施工程師進行會商,共同確定最適合的治理技術。中國環境報:您是否關注過中國的臭氧汙染問題?當臭氧的監測或預測濃度連續3小時超過240μg/ m3時,成員國必須參考歐盟決議(2004/279/EC),制定短期應對計劃。計劃要考慮本國的地理、氣象和經濟條件,盡力縮短臭氧超標的持續時間,控制其嚴重程度和帶來的風險。短期應對計劃需要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涉及機動車交通、建築工程、船舶靠港、工廠運營或產品使用,以及家庭供暖等。必要時,也可要求那些會導致臭氧汙染加劇的工廠停工。
  • 又來了個臭氧汙染?你說的是臭氧層嗎?
    根據預測,未來幾天,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臭氧汙染還會持續。好不容易告別了秋冬季節的PM2.5,又來了個臭氧汙染。這略顯低調的臭氧汙染究竟是怎麼回事?臭氧是一種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跟大家熟知的氧氣是「親兄弟」。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25至50公裡處有一層臭氧層。
  • 2017年珠三角地區秋季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
    」的要求,確保2017年圓滿完成「大氣十條」環境空氣品質改善及環保部提出的「連續三年全面達標」目標,我廳組織科研單位制定了《2017年珠三角地區秋季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現發給你們徵求意見,請認真研究,提出書面意見於8月11日前返回我廳,意見電子版請發gddaqichu@163.com。
  • 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如何協同減排成環境部新任務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劉世昕) 在近日舉行的「中日環境高級別圓桌對話會」上,中日生態環境領域的官員和專家都對中國機構改革後如何實現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事實上,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此前曾多次表示,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將在汙染物治理領域實現若干打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打通就是汙染物一氧化碳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協同減排。而機構改革之前,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的減排分別由不同的部門負責,而這輪機構方案將溫室氣體的減排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劃至生態環境部。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中國環境報:臭氧汙染治理難在何處?治理臭氧汙染為何更需秉持科學治汙理念?柴發合:近年來,我國大氣臭氧汙染呈加劇態勢,已成為繼PM2.5後困擾城市空氣品質改善和達標管理的一項重要汙染物,且治理難度比PM2.5更大。
  • 張遠航:大氣複合汙染防治應建立多汙染物協同控制的長期策略
    12月30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治理以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為關鍵汙染物的大氣複合汙染是「十四五」大氣汙染物防治的重要任務,近期應著力減少揮發性有機汙染物(VOCs)的排放,並逐步確立多種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的長期策略
  • 專家視角 | 我國臭氧汙染形勢分析及防控對策建議
    影響臭氧汙染的因素十分複雜,O3生成與其前體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氮氧化物(NOx)排放總量及其比例密切相關,呈非線性化學響應關係,且對氣象因素異常敏感。因此,控制O3汙染應更加強調精準性與科學性,建議「十四五」期間以VOCs、NOx減排為抓手,強化O3與PM2.5的協同控制,以大工程帶動大減排,完善激勵與約束並舉的經濟政策,顯著提升監測監管能力,推動O3汙染問題逐步改善。
  • 高溫天臭氧指數爆表 成因複雜治理難度大
    >  網絡圖片    浙江在線杭州7月20日訊(浙江在線編輯 周舸)據環保部發布的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品質狀況顯示,今年入夏以來,以臭氧汙染物超標天數超過了  而在北京,臭氧汙染持續的時間尤其長。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數據,從7月1日開始至今,北京空氣的首要汙染物均是臭氧。而「臭氧爆表」,也成了朋友圈刷屏的新關鍵詞。那麼,如此嚴重的臭氧汙染,到底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危害呢?  什麼是臭氧汙染?  臭氧是一種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跟大家熟知的氧氣是「親兄弟」。
  • 全國多數城市臭氧濃度總體緩慢上升 臭氧汙染可防控
    自然界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15公裡至30公裡的大氣中,被稱為「臭氧層」,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人類及其他健康。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地球表面的臭氧層出現了嚴重的空洞。為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國際社會先後制定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和《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保護臭氧層,是迄今最為成功的全球性合作。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還決定,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 臭氧汙染來了,地球「保護傘」為何變成健康殺手?
    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得到了改善,但臭氧汙染卻逐步顯現。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2019年,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達到148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上升了20.3%,臭氧超標城市個數從2015年的19個增加到2019年的103個。2019年,我國以臭氧為首要汙染物的超標天數佔比為41.8%,僅次於PM2.5。
  • 臭氧汙染可控 我國不會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
    為減少消耗臭氧層物質,國際社會先後制定了《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和《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保護臭氧層,是迄今最為成功的全球性合作。1995年1月23日聯合國大會還決定,每年的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與人類攜手保護的臭氧層相比,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可沒那麼受人待見,它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作用。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已有研究顯示,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可以在根本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同時帶來顯著的人群健康協同效應(Haines et al.,2009;Watts et al.,2015)。因此,加強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研究,對於改變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效益的傳統認識、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積極性、促進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問題的協同解決、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都具有重大意義。
  • PM2.5下降了 臭氧嚴重超標了
    原標題:PM2.5下降了 臭氧嚴重超標了去年,我省PM2.5年均濃度下降的消息讓不少人感到欣喜,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臭氧超標問題。26日,省政府就我省2015年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向省人大常委會作出報告,指出我省臭氧超標問題日益突出。全國74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中,江蘇13個省轄市總體處於中等偏後水平。
  • 臭氧汙染的背後有多複雜?
    平流層臭氧為地球罩上了一層保護傘,人們為南極臭氧層空洞的奔走呼籲言猶在耳,而對流層臭氧卻成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那麼,我們真的清楚臭氧汙染和其背後的生成轉化機制嗎?我國的臭氧汙染應對目前處於什麼水平?這些問題在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近日主辦的大氣治理研討會上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請看報導。
  • 臭氧汙染 如何防治
    據介紹,近地面高濃度的臭氧會刺激和損害眼睛、呼吸系統等黏膜組織,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對生態環境也會有一定危害,包括損傷植物葉面、降低農作物產量、加速建築材料老化等。考慮到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危害,2012年,原環保部在對空氣品質標準進行修訂時,對臭氧標準進行了調整,使其成為空氣品質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正是因為監測數據的變化,促使臭氧問題進入公眾視線。
  • 西鹹新區召開臭氧敏感性及專題防控研究項目驗收暨2020年...
    總結會階段,生態環境局從「系統部署、科技支撐、精準調度、協同檢查」四個方面全面解析了近年來新區臭氧汙染防治工作的總體思路、工作舉措、取得成效及下步對策,「一市一策」團隊從技術層面進行剖析,與會專家領導對新區未來臭氧汙染防控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
  • 溫室氣體減排的法律路徑: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 ——評...
    為了打破僵局,2015年的《巴黎協定》(以下簡稱「《協定》」)「作為國際氣候新秩序構建的階段性成果,《協定》對減排責任分擔作出了與《京都議定書》『自上而下』模式截然不同的安排,即由各國通過『國家自主貢獻方案』,自主承擔減排責任」。《協定》要求自2020年後,各國根據減排能力,自主提交階段性減排目標,目標需遵循「只進不退」的棘齒鎖定(Ratchet)機制,並接受定期評估的約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