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經過半,有人四處旅行開闊眼界,有人運動鍛鍊身體。你知道嗎?還有一幫人,他們在學習古印度語言,給自己來一場「心智瑜伽」,讓千年的語言活起來。
「就像有人練瑜伽,學習和研究梵語對我來說就是練心智的『瑜伽』。」重慶大學高研院的朱成明老師說。
接觸梵語10年:「內心變得很平靜」
朱成明老師畢業於北京大學,碩士和博士的研究方向都是印度古代宗教哲學,「因為從本科開始就對古印度文明很感興趣,雖然家人有過懷疑,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他說,研究印度古代宗教哲學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是梵文寫成,為了做好研究,他就此開始了自己梵語的學習之路。
2016年,朱老師來到了重慶大學任教,主要教學專業英語和西方哲學方面的內容,但他透露,今後希望在教學計劃中加入「梵語教學」這門課,「所以這次發起的免費教學活動是一個試驗和總結的過程。」
據了解,全國範圍內學習和研究梵語的不足百人,最初由季羨林老先生於1946年在北大創辦。「梵語算較冷僻的一門語言了,當時我讀書的那一屆也只有3個人,所以在發起這個免費教學活動時,也特別註明:歡迎真心想學並願意堅持的人。」朱老師說。
接觸梵語十年,朱老師很謙虛,他說:「自己不算研究,應該說是興趣愛好,學習梵語和印度哲學,十年來自己的變化還是有不少的。年少的時候還是很「躁」(調皮搗蛋)的吧,但現在內心和感官方面要平衡和安靜多了。就像重慶現在40℃的高溫,雖然很熱,但我也並不覺得焦躁。」
訓練注意力和專注力的「心智瑜伽」
朱老師告訴上遊新聞記者,7月份他們已經上了3次課,「雖然重慶暑假一直高溫,但我的8個學生都有按時來上課。先預習、再講解、最後完成課後作業,他們也跟著我的進度在走。」朱老師說。
「但是跟著我的進度還是不夠,任何一門語言學習都需要花時間,我的學生大多都有學業和工作,有時候無法兼顧也能理解。」朱老師說,他的學生有來自重大的學生,也有已經畢業工作了的上班族。
據朱老師介紹,梵語學習的難點在於字母較複雜,語音和詞形變化較多。「它主要是通過詞尾的變化來實現它的語法功能,例如一個名詞,它作主語、賓語、工具的時候,詞尾都會發生變化,一個名詞光單數就有8個變化。所以說梵語學習不僅要記住它的變化還要結合大量的語言材料進行體會。」
朱老師坦言,梵語學習是注意力和專注力的訓練,是心智的操練,「當你把梵語學會了,你再去學那些技術和操作層面的內容,就會覺得很簡單。」
學習體驗:是門有魅力的學科
4月初,朱老師在網絡上發起了學習初級梵語的活動。
朱老師告訴上遊新聞記者,發起這個梵語免費教學活動是想試探一下,摸摸底,看看大家對梵語感興趣的程度和接受的程度,「但很快就有人響應了,最終確立了8個人的班,每周六下午6點半到9點上課。」
在重慶沙坪垻電子研究所工作的任先生,是朱老師的8個學生之一。今年4月,在網上看到朱老師發的帖子後,他下定決心報了名。
「感覺很厲害的樣子,學了一門古老的語言,也給自己業餘生活增添了一點樂趣。」任先生告訴上遊新聞記者,因為對古印度文明感興趣,所以每次課都沒有缺席。「朱老師也講得很精彩,他不會光講一些語法上的變化,會結合一些古老的故事和歷史來講,我每次都聽得很入神。」任先生說,雖然才剛開始學,但越學到後面越有意思,會堅持跟著朱老師學下去,爭取把這門語言掌握。
上遊新聞記者 楊辛玥 實習生 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