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雀的見證

2021-01-15 經濟觀察網

陳朝

 

  《鳥喙》的故事發生在加拉帕格斯群島,官方名叫科隆群島,是太平洋上的火山群島,位於赤道附近,屬於厄瓜多。這些小島在地圖上並不起眼,然而這座島上的野生動物卻引人注目:象龜、鬣蜥、藍腳鰹鳥、豐富的海洋生物……地雀算是最常見的了,但細緻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長相平凡的小鳥也有神奇之處。它們的鳥喙形態各異,各司其職,有的以仙人掌為生,吃種子、喝花蜜;有的能撕開植物的外皮,吃嫩枝;有的以鬣蜥身上的寄生蟲為食;有的則會啄傷鰹鳥吸食血液。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得寬些,這些小島上的生態簡直就是布朗寧的詩歌:「上帝居於天堂,一切盡善盡美」。

 

  1835 年,查爾斯·達爾文跟隨小獵犬號旅行到達了這座小島,採集了大量標本。他注意到,地雀的喙呈現出層次性,在研究筆記中,達爾文認為這些地雀可能是分布在各個島嶼。一個想法呼之欲出:這些地雀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後來才演變成不同種類。這一想法後來變成了一本巨著《物種起源》。近150年後,喬納生·威諾跟隨一組科學家:彼得·格蘭特和羅斯瑪麗·格蘭特夫婦等人,參與了對地雀的研究,在1994 年寫成了一本普立茲獎獲獎作品《鳥喙》。

 

  格蘭特夫婦是傳奇式的科學家,他們大半生都和一種生物打交道,就是加拉帕格斯群島的地雀。1973 年他們第一次登島,隨行的有他們的研究生和兩個女兒。此後將近二十年,他們的研究都圍繞地雀進行。他們的女兒在火山島上度過童年,和他們同往的研究生和助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們經歷了大旱和洪災,觀察到了之前難以想像的鳥類變化。

 

  一切還要從達爾文說起。達爾文1859 年發表《物種起源》,在他一生研究的大量生物中,很難講觀察地雀和演化論的直接關係有多大。然而演化論帶來了一種迫切感,支持這種理論的學者需要進一步的實證證據,更多數據以及細節。地雀是理想的觀察對象,在面積不大的島嶼上,分布著多種習性不同的地雀。他們多種多樣的形態,尤其是鳥喙的形態,真的如演化論的預言,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麼?二十世紀以來,已經有很多生物學家前來研究。然而,沒有人像格蘭特夫婦一樣,呆了那麼長時間。

 

  格蘭特等科學家研究的達芬·梅傑島就是一座無人島,他們劃分出小塊土地,收集一塊地上所有地雀的食物,估算島上的食物總量。他們儘可能給所有地雀帶上腳環,記錄下它們每一代的親緣關係,再用卡尺測量它們的身體構造,尤其是鳥喙的長、寬、深等數據。他們甚至用一個類似握力計的東西計算那些堅硬的果實,測算鳥類啄開果子吃到種子需要消耗的能量。這些地雀也許是家譜最為詳盡的野外生物了,幾年過去,科學家甚至能看看腳環就說出他們的繁育情況。

 

  1977年是少雨的一年,島上地雀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脅。這只是一場大旱災的開始。之後一段時間,很多地雀被餓死,連過去地雀不願意吃的蒺藜也都被咬開。這時,鳥喙的差異開始表現為優勢和劣勢,那些體型小、鳥喙小的地雀很難獲取足夠的食物。在平時,這些地雀獲取的食物不同,一旦食物緊缺,易於獲得的食物最先被吃光。剩下的果實太硬,消耗很多能量才能吃到。對於小鳥,甚至根本無法啄開。在旱災結束後,地雀鳥喙的平均大小增加了,那些鳥喙太小的地雀死亡率要高很多。格蘭特根據數據發現,生存和死亡可能只有0.5毫米的距離,小一點的鳥喙就意味著被淘汰。

 

  然而自然的力量如此反覆無常。1982年,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巨量的降水來臨。地雀瘋狂的繁殖,科學家剛剛為一窩幼鳥帶上腳環,幾個月後再次登島就發現這些出生第一年的小鳥開始孵蛋了。這場狂歡帶來的不一定是喜劇。地雀吃下了太多食物,超過了島嶼植物生產的速度。很快,澇災帶來了另一種饑荒。這一次,自然選擇的力量「偏愛」體型小的地雀。小種子的數量多過大種子,體型大、鳥喙大的鳥類卻很難處理這些小種子。雨量帶來的繁殖熱潮最終首先殺死了那些體型較大的鳥。

 

  這些數據向人們揭示了之前從未證實的演化細節:速度。我們接受的教育往往認為新物種的誕生需要成千上萬年。撇開這一含糊其辭的說法,有些學者通過化石證據,認為演化導致身體變化的速度是以百萬年為單位的。而格蘭特等人的研究卻揭示,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地雀的體型經歷了一次拉鋸,一些細小的鳥喙差異就能改變生死,就能決定誰的基因留傳下去。對於演化論這幅巨作,鳥喙的研究又填補了一塊重要的色塊。在格蘭特等人的眼皮底下,自然選擇發生著作用。大約八百萬年前,火山活動讓群島浮出海面。然後仙人掌、鬣蜥、地雀的祖先因為意外來到這裡。之後,人類目睹的這種力量讓這些地雀演化成了多種多樣的類型。《鳥喙》的結語寫到:「達爾文雀仍將嚴守與達爾文的群島籤訂的契約,一堆堆石頭仍將是見證人」。然而,見證人不僅有石頭。二十年間,一群科學家用他們嚴謹而翔實的數據,同樣見證了演化的力量,見證了一種最精巧、最美的學說獲得了新的證明。人類是自己的見證人。陳朝/文

 

                                                            《鳥喙》

                                                    【英】喬納生·威諾 

                                                           王曉秦 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

                                                     

  陳朝/文


  《鳥喙》的故事發生在加拉帕格斯群島,官方名叫科隆群島,是太平洋上的火山群島,位於赤道附近,屬於厄瓜多。這些小島在地圖上並不起眼,然而這座島上的野生動物卻引人注目:象龜、鬣蜥、藍腳鰹鳥、豐富的海洋生物……地雀算是最常見的了,但細緻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長相平凡的小鳥也有神奇之處。它們的鳥喙形態各異,各司其職,有的以仙人掌為生,吃種子、喝花蜜;有的能撕開植物的外皮,吃嫩枝;有的以鬣蜥身上的寄生蟲為食;有的則會啄傷鰹鳥吸食血液。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得寬些,這些小島上的生態簡直就是布朗寧的詩歌:「上帝居於天堂,一切盡善盡美」。


  1835年,查爾斯·達爾文跟隨小獵犬號旅行到達了這座小島,採集了大量標本。他注意到,地雀的喙呈現出層次性,在研究筆記中,達爾文認為這些地雀可能是分布在各個島嶼。一個想法呼之欲出:這些地雀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後來才演變成不同種類。這一想法後來變成了一本巨著《物種起源》。近150年後,喬納生·威諾跟隨一組科學家:彼得·格蘭特和羅斯瑪麗·格蘭特夫婦等人,參與了對地雀的研究,在1994 年寫成了一本普立茲獎獲獎作品《鳥喙》。


  格蘭特夫婦是傳奇式的科學家,他們大半生都和一種生物打交道,就是加拉帕格斯群島的地雀。1973 年他們第一次登島,隨行的有他們的研究生和兩個女兒。此後將近二十年,他們的研究都圍繞地雀進行。他們的女兒在火山島上度過童年,和他們同往的研究生和助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他們經歷了大旱和洪災,觀察到了之前難以想像的鳥類變化。


  一切還要從達爾文說起。達爾文1859 年發表《物種起源》,在他一生研究的大量生物中,很難講觀察地雀和演化論的直接關係有多大。然而演化論帶來了一種迫切感,支持這種理論的學者需要進一步的實證證據,更多數據以及細節。地雀是理想的觀察對象,在面積不大的島嶼上,分布著多種習性不同的地雀。他們多種多樣的形態,尤其是鳥喙的形態,真的如演化論的預言,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麼?二十世紀以來,已經有很多生物學家前來研究。然而,沒有人像格蘭特夫婦一樣,呆了那麼長時間。


  格蘭特等科學家研究的達芬·梅傑島就是一座無人島,他們劃分出小塊土地,收集一塊地上所有地雀的食物,估算島上的食物總量。他們儘可能給所有地雀帶上腳環,記錄下它們每一代的親緣關係,再用卡尺測量它們的身體構造,尤其是鳥喙的長、寬、深等數據。他們甚至用一個類似握力計的東西計算那些堅硬的果實,測算鳥類啄開果子吃到種子需要消耗的能量。這些地雀也許是家譜最為詳盡的野外生物了,幾年過去,科學家甚至能看看腳環就說出他們的繁育情況。


  1977年是少雨的一年,島上地雀的生存受到很大威脅。這只是一場大旱災的開始。之後一段時間,很多地雀被餓死,連過去地雀不願意吃的蒺藜也都被咬開。這時,鳥喙的差異開始表現為優勢和劣勢,那些體型小、鳥喙小的地雀很難獲取足夠的食物。在平時,這些地雀獲取的食物不同,一旦食物緊缺,易於獲得的食物最先被吃光。剩下的果實太硬,消耗很多能量才能吃到。對於小鳥,甚至根本無法啄開。在旱災結束後,地雀鳥喙的平均大小增加了,那些鳥喙太小的地雀死亡率要高很多。格蘭特根據數據發現,生存和死亡可能只有0.5毫米的距離,小一點的鳥喙就意味著被淘汰。


  然而自然的力量如此反覆無常。1982年,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巨量的降水來臨。地雀瘋狂的繁殖,科學家剛剛為一窩幼鳥帶上腳環,幾個月後再次登島就發現這些出生第一年的小鳥開始孵蛋了。這場狂歡帶來的不一定是喜劇。地雀吃下了太多食物,超過了島嶼植物生產的速度。很快,澇災帶來了另一種饑荒。這一次,自然選擇的力量「偏愛」體型小的地雀。小種子的數量多過大種子,體型大、鳥喙大的鳥類卻很難處理這些小種子。雨量帶來的繁殖熱潮最終首先殺死了那些體型較大的鳥。


  這些數據向人們揭示了之前從未證實的演化細節:速度。我們接受的教育往往認為新物種的誕生需要成千上萬年。撇開這一含糊其辭的說法,有些學者通過化石證據,認為演化導致身體變化的速度是以百萬年為單位的。而格蘭特等人的研究卻揭示,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裡,地雀的體型經歷了一次拉鋸,一些細小的鳥喙差異就能改變生死,就能決定誰的基因留傳下去。對於演化論這幅巨作,鳥喙的研究又填補了一塊重要的色塊。在格蘭特等人的眼皮底下,自然選擇發生著作用。大約八百萬年前,火山活動讓群島浮出海面。然後仙人掌、鬣蜥、地雀的祖先因為意外來到這裡。之後,人類目睹的這種力量讓這些地雀演化成了多種多樣的類型。《鳥喙》的結語寫到:「達爾文雀仍將嚴守與達爾文的群島籤訂的契約,一堆堆石頭仍將是見證人」。然而,見證人不僅有石頭。二十年間,一群科學家用他們嚴謹而翔實的數據,同樣見證了演化的力量,見證了一種最精巧、最美的學說獲得了新的證明。人類是自己的見證人。

相關焦點

  • 讓祖國見證幸福
    北京航天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七地同步聯動為301對航天新人舉辦集體婚禮讓祖國見證幸福讓我們一起祝福將青春獻給中國航天事業的他們祝他們締結百年之好共享一世韶華讓祖國見證幸福
  • 基督徒當要做到的三個見證
    當我們選擇信靠主耶穌的那一刻起,生命就不再屬於自己,也不再可能為自己而活,乃是要為死而復活的主而活,因此基督徒的的一生乃是為了榮耀和見證基督耶穌。基督徒的身上應該有基督的味道,若失去了基督的形象和見證,如同鹽失了味一樣。因此,基督徒應該看重日常生活當中的見證,注意我們在人面前的言行和舉止。
  • 自由灑脫,氣質涵養,品質見證
    浪漫的季節,甜美的見證,穿上美麗的服裝,不僅自由灑脫,還讓你有氣質涵意,這樣的穿著,這樣的魅力是很多女性朋友想擁有的,因此這就是品質的見證,這就是在浪漫中找到高貴的自己,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這樣的自己吧。說完了顯瘦,我們就要來了解一下衣服的版型,是否能夠遮擋我們的小贅肉,即能突出窈窕的曲線美,還能讓我們更有氣質,這就是我們穿衣顯瘦的神器,這也是我們最能體現的時刻,因為誰不想瘦,誰不想穿起來更舒服,不僅自由灑脫,還能氣質涵養,最主要的是我們見證了品質,因此這才是我們必不可缺少的必殺神器。
  • 評論|感恩的煮雞蛋有著多重見證
    煮雞蛋的含義還不止於此,實際上見證了這片土地上,年內的兩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同胞情深的見證,也是奉獻精神的見證。黃梅是全省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湖北省軍區在黃岡市開設前線指揮所,統籌協調駐鄂部隊投入兵力參與抗洪搶險。抗疫時全國一盤棋,大家同舟共濟,心手相牽。抗洪時同樣患難相隨,休戚與共。
  • 執行風暴來襲 代表委員見證
    執行風暴來襲  代表委員見證 2020-11-30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末世大量湧現的那些天堂地獄的見證真的可信嗎?
    只是因為聖經告訴我們,對見證的判斷有一項檢驗標準:『必須要有兩三個人的見證』。所以,這些天堂地獄的見證,若按著聖經提出的見證檢驗標準,不管是真是假,至少都是不可採信,不能作為證據的。當然,也就更不應該繼續傳播。或許有人會說『把這些見證都加起來,不就遠遠的超過兩三個人了嗎』?
  • 攝影師見證帝王斑蝶破繭成蝶
    自此以後,Joe便暗下決心,決定追尋帝王斑蝶,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一次他破繭成蝶的瞬間。不久前,Joe長達55年的心願終於得以實現,他見證了一隻帝王斑蝶蛹蛻變的過程,並用鏡頭將其記錄了下來。圖片中,這條渾身布滿黃白條紋的蟲子現實作繭自縛,在繭室內變成液體並重新成型,最後,一隻翅膀潮溼而鮮豔的帝王斑蝶破繭而出。
  • 檔案見證小康路,寶山人民話幸福
    在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際,11月25日下午,「檔案見證小康路」主題徵文頒獎活動暨座談會在寶山區檔案局舉行。為了通過不同角度全方位記錄和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和美麗圖景,寶山區檔案局(館)緊緊圍繞2020年「國際檔案日」主題,面向社會舉行了「檔案見證小康路」主題徵文活動,深入挖掘、記錄、保存發生在寶山人身邊的「小康故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下,本次徵文活動共收到了徵文205篇。
  • 進博會見證加拿大硬核新科技—Nutrisleep6慢波睡眠機
    現場很多用戶對Nutrisleep6慢波睡眠機產生強烈的興趣,紛紛參與見證體驗活動,一位來自四川的用戶質疑「我這個晚間靠的吃藥都睡不好,白天能睡著?」他在見證體驗後非常激動,他居然在這嘈雜的環境中10分鐘就入睡了。Air Nutri亞太區負責人滕樹傑表示,Nutrisleep6慢波睡眠機是基於加拿大Air Nutri硬核新科技研發的 為睡眠障礙者提供無損傷、非醫學、非藥物的世界首創睡眠解決方案。
  • 【恩典見證】世界頂尖科學家夫婦:信主見證
    郭瑞年博士1993年8月受洗歸入基督,因著她信主後內心生命的改變,丈夫洪銘輝教授隨即也歸主,成為一對敬虔的基督徒夫妻,他們擔任教會團契組長,帶領大家查經,並見證主的榮耀。訪談視頻:全球科學研究寶庫——「貝爾實驗室」,只提供給這些有成就的頂尖科學家郭瑞年博士說:是上帝的恩典賜給她這寶貴的科學發現。
  • 中國首部衛星紀錄片《太空的見證》創作記
    《太空的見證》主海報。設計:高鵬《太空的見證》系列海報《墨脫公路》。 設計:董蕊《太空的見證》視頻截圖。四川涼山州「懸崖村」藤梯變鋼梯。(微信用戶:Aminta·燃)……數十萬真情感言和鮮活評論,是網民送給《太空的見證》創作團隊最好的新年禮物。告別2020年之際,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推出國內首部衛星新聞紀錄片《太空的見證》。上線72小時,系列產品全網傳播量突破10億次、互動量超千萬次,轉載轉發突破8000家次,形成一次「現象級」傳播。
  • 暴風雪見證內蒙古的溫暖與力量!
    暴風雪見證內蒙古的溫暖與力量!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北方新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錫林郭勒盟記者站、扎蘭屯市融媒體中心、赤峰日報更多新聞監製/白廷旭原標題:《暴風雪見證內蒙古的溫暖與力量
  • 太平洋見證的歷史變遷
    而在眾多的海洋中,無論是海域面積、深度,還是所包含的島嶼均排在第一位,人類至今都不能夠完全探索太平洋,但是太平洋卻見證人類歷史的發展以及文明的進步。太平洋見證了太多的故事,它有著財富也保留著報復人類的權利,太平洋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善待海洋,人類才有明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