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蕨為水蕨科水蕨屬植物。該科僅有1屬,約6種,廣泛分布於各大洲溫帶和熱帶地區,我國有水蕨和粗梗水蕨2種。水蕨因枝葉細碎,羽葉青翠碧綠,在水中形似松柏,故又被稱為水柏、水松草、龍鬚菜。水蕨在中醫藥中應用廣泛,人們在很久以前就了解它,懂得怎樣開發利用野生水蕨資源,戰國時期的古籍《呂氏春秋》中曾有記載,稱其為營。其拉丁種名thalictroides意為「像唐松草的」,指其葉形很像毛莫科唐松草葉子的形狀。
(一)形態特徵
水蕨是一年生挺水草本植物,屬蕨類,植株高約38~80釐米。鬚根生長在淤泥之中。莖為根狀莖,很短,直立,莖稈綠色多汁,非常鮮嫩。葉基部叢生,葉形奇特,二型,營養葉又稱不育葉,多直立或幼時漂浮生長,肉質,非常柔軟,葉柄長10~40釐米,葉片狹長圓形,長10~30釐米,2~3回羽狀複葉,羽片5~8對,互生,末回小裂片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營養葉脈清晰;孢子葉又稱能育葉,較大,長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15~40釐米,2~3回羽狀深裂,末回小裂片條形、線形,長約15~18毫米,葉片網狀脈。孢子囊無柄,圓形,沿網脈疏生,著生於主脈兩側的網眼上;幼時葉邊反卷覆蓋於孢子囊群上,孢子囊成熟後稍張開。孢子圓形,孢子期9~10月份。
(二)地理分布
水蕨分布範圍廣泛,主產於我國湖北、湖南、安徽、江蘇各省,亦分布於雲南、四川、廣東、廣西、浙江、福建及臺灣。亞洲其他地區、非洲和歐洲熱帶與暖溫帶地區也有分布。
(三)生長習性
水蕨性喜溫暖溼潤的環境,喜歡生長在池沼、水田或水溝中,挺水生長,不耐強光,耐半陰潮溼環境,喜中性及微酸性土壤。它不耐嚴寒,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溫度低於10℃時停止生長。
(四)繁殖方法
可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有性繁殖即孢子繁殖。夏秋兩季是最佳繁殖季節,裂片上的孢子成熟後,散落在適宜的水體環境中,即可萌發成獨立的配子體。配子體大多呈扁平心臟形,貼地生長,在腹面下部長有多數絲狀假根,假根之間,有多數精子器,具多數精子;在心形配子體近凹陷處,有卵細胞的頸卵器,精卵結合後形成胚。
胚是孢子體的雛形,生長初期靠吸收配子體的養料生長,當幼孢子體長出2~3片幼葉時,幼苗開始獨立生長。無性繁殖是利用營養葉的裂片缺刻處產生的繁殖芽進行繁殖。
(五)栽培與管理
1.栽培露地栽培時,選擇水景園的一角,池邊挖穴栽培,株行距15釐米×20釐米;栽後覆土,略加鎮壓,當年即可叢生成片。淺水池栽,直接把苗栽入有泥的淺水池中,如土質過於粘重,可摻入細沙與腐葉土。盆栽時,可選擇口徑25~30釐米的盆,裝入培養土,將幼苗植入盆中,弄平周圍的土,並保持溼潤,可用於庭院擺放。
2.管理保持栽培地的土壤溼潤。在發育初期,幼苗生長緩慢,注意及時除草,防止雜草與幼苗爭奪養分。生長旺期時,盆苗可適時追肥1~2次,促使苗壯葉綠。生長後期要注意溫度的變化,特別要注意預防低溫侵害。在北方,初霜前可將盆苗搬到避風向陽處,以後可隨著氣溫的持續下降移入室內培養。
(六)用途
水蕨葉形秀麗別致,栽培供觀賞,可點綴於池沼邊緣及淺水池中,還可地栽作林下植被,亦可盆栽,庭院擺放或置於室內觀賞。全草入藥,用於治療腹中痞積、痢疾、瘡癤、胎毒、跌打損傷。嫩葉可作蔬菜食用,也可以用作飼料。水蕨全年可採收,洗淨後鮮用或曬乾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