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讓學生初步理解分類的含義,掌握簡單的分類計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3.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初步體會統計的完整過程。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分類和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過程。
難點: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的含義、方法及目的。
教學準備:多媒體,吸鐵石。
學具:學具袋,氣球卡片,固體膠,A4紙。
教學過程:
【教學課件】
【溫馨提示:以下課件非常詳細,請家長輔導時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學習,教師可直接複製使用,複製方法可百度:怎樣把微信文章裡的課件、教學設計複製到Word或PPT文檔裡】
研討素材三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分類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知識基礎,又是發展兒童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將「分類」放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突出了分類與統計的密切關係。
例1將分類的教學與計數(統計)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解決簡單而又熟悉的實際問題「有這麼多氣球,可以怎樣分類呢」引入,在給出了具體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後再分析計數的結果,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體現了分類與統計的密切聯繫,既讓學生體會到了分類的含義、方法及目的,又使學生完整地體驗到了統計的全過程。
例1的情境和小精靈的話揭示了分類的含義,同時給出了分類的標準(不同的形狀),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分類的目的─—計數,從而體現出分類是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基礎。例1呈現了3種分類計數的方法:一是先分類再計數;二是邊分邊數同時畫象形統計圖;三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分類結果(類似於統計表)。雖然這裡的呈現形式是多樣的,但計數的結果是相同的,體現了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在分類計數後,讓學生對計數結果進行簡單的分析,體現了完整的統計過程。教材最後提出「還可以怎樣分」的問題,讓學生自選標準分類計數,滲透不同標準下分類結果的多樣性,同時起到了「做一做」的鞏固作用。
教材通過這樣的編排,將分類與統計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強調在分類的基礎上收集、整理並呈現分類的結果(收集到的數據),突出分類是收集、整理、描述數據的基礎,同時也將統計工作中最基礎、最重要的一環——收集、整理數據簡單地滲透給了學生。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根據給定的標準進行分類,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經歷簡單的數據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畫、表格等)呈現分類的結果。教學難點是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以上內容由網上搜索而來,由陽光教研整合,各部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向作者致謝!文章部分內容由截圖軟體得到,可能不夠清晰,若喜歡該資源請向作者或出版者購買,摘錄、轉載,是想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提高業務水平做點事,僅此而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