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盟軍在歐洲戰場就吃過德軍定向地雷的虧。這還是利用了二戰時期德國科學家休伯特·沙爾丁和奧地利科學家米奈斯同時發現的效應:當一塊炸藥在一塊曲面鋼板後爆炸時,爆炸產生的衝擊力大多作用於這塊鋼板。他們把這一效應成功應用在S型地雷上,造成了盟軍的傷亡。
二戰過後的50年代,美軍要求設計一款可以造成大面積殺傷的反步兵地雷。設計師便將"米奈斯·沙爾丁效應"加入設計中。結果定型的M18A1地雷,因為其殺傷面積廣、威力大的特性被命名為"蘇格蘭闊劍"——迄今為止,它仍在各種遊戲作品中露面。
儘管沒趕上50年代的戰爭,但它成功地應用在了越南戰場。在雨林裡,它幾乎是美軍防禦陣地的標配:它內置的700枚鋼珠隨著爆炸同時射出,而呈扇形的殺傷區域弦長達到50米。這50米內,"蘇格蘭闊劍"直接將敵人暴露在它面前的一切肢體給斬斷!
中國在抗美援越時獲得了"蘇格蘭闊劍",並意識到了它的威力。在當時,這樣的定向爆破地雷是中國沒有的:當時科技基礎還算薄弱,許多武器都是直接照搬蘇聯的款式。而這樣精巧、性能極好的地雷,算是前所未見的。
於是在樣品運回國內後,仿製這款定向地雷的項目迅速上馬。科研人員對其進行測繪,保留了它絆發、拉發兩種起爆方式和簡易瞄準標尺、固定腳架,還為其增加了100枚鋼珠和延時引信起爆方式、導爆管引爆方式——這是中國獨有的設計!在遭遇追兵時,士兵們可以將延時引信定時後直接布設地雷,它會在預定時間起爆。
相應地,塑料質外殼表面的英文字母"Front Toward Emeny"也更換為中文"此面向敵"——這是66式反步兵地雷最獨特的一個標誌。為了防止混淆前後,66式反步兵地雷的背面印有"66式反步兵地雷"的字樣。而不同的版本還有不同的塗裝,在有些版本的"此面向敵"字體變小,同時還增加"消滅敵人"的字樣。
由於採用了塑料殼包裹,66式反步兵地雷可以在水下短時間埋設。僅重1.6公斤且擁有固定腳架,它可以埋設在任何地形之中。800枚鋼珠鑲嵌在一塊鋼板上,而鋼板背後是680克塑膠炸藥。爆炸時,鋼板碎片裹挾著塑料板碎片、鋼珠一同飛出,這讓它的密集殺傷距離達到55米。
在兩山輪戰期間,66式反步兵地雷成了解放軍的標配之一。幾乎每個上過貓耳洞的老兵,都會熟練掌握它的使用方法。1984年7月12日的老山並不太平,越軍調集了一個加強師瘋狂地向老山反撲。在142高地。解放軍英雄李海欣率全班與敵兩個加強排交上了火。斃傷4名越軍後引爆一枚66式反步兵地雷,當即將越軍炸倒一片。
預先埋設在陣地面前的66式反步兵地雷被戰士們接二連三地引爆。是役,越軍被斃傷104人。142高地也被命名為"李海欣高地"。這是66式反步兵地雷參加過最具盛名的一場戰鬥。這只是兩山輪戰的一個縮影,我軍經常布設地雷以防越軍偷襲。至今仍有大量的66式反步兵地雷埋設在中越邊境。
儘管早已經停產,但66式反步兵地雷隨著軍火外流仍然活躍在世界各地。中國雷神智能裝備公司新研製的無人戰鬥車上也很喜聞樂見地留出了它的專屬位置——有步兵向無人戰鬥車靠近?轟他!66式反步兵地雷的故事仍未結束,但我們還是希望這些大殺器不要再對無辜的人起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