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為豆科植物望江南的種子和莖葉。
夏季植株生長旺盛時採收,陰乾。鮮用者可隨採新鮮莖葉供藥用。
生於河邊灘地、曠野或丘陵的灌木林或疏林中。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此外,河北、山東、河南、臺灣也有。
別名金豆子、羊角豆、野扁豆、飛天蜈蚣、鐵蜈蚣、鳳凰草、喉百草、大羊角菜、頭暈菜、豆莢草、土蠶菜、草旃那、豬骨棉、大更藥、狗屎豆、大夜明、夜關門、假決明、山咖啡、藜茶
望江南 灌木或半灌木,高1-2m。分枝少,無毛。
葉互生,偶數羽狀複葉,長約20cm;葉柄離基部約2mm處有1枚大而褐色、圓錐形的腺體;小葉具短柄,膜質,4-5對,葉片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4-9cm,寬2-3.5cm,先端漸尖,有緣毛,基部近於圓形,稍偏斜,全緣,上央密被細柔毛,下面無毛。
傘房狀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約5cm;苞片線狀披針形或長卵形,早落;萼片不相等;5片,分離;花黃色,直徑1.5-2cm,花瓣5,倒卵形,先端圓形,基部具短狹的爪;雄蕊10,發育雄蕊7,3枚不育,無花葯;子房線形而扁,被白色長毛,花柱絲狀,內彎,柱頭截形。
莢果扁平,線形,褐色,長10-13cm,寬8-9cm,稍內彎,邊加厚。種子30-40顆,長1-1.5cm,卵形,稍扁,淡褐色,有光澤,種子間有薄的橫隔膜。
花期4-8月,果期6-10月。
《全國中草藥彙編》
甘、苦,平。有小毒。
種子:清肝明目,健胃潤腸。用於高血壓頭痛,目赤腫痛,口腔糜爛,習慣性便秘,痢疾腹痛,慢性腸炎;
莖、葉:解毒。外用治蛇、蟲咬傷。
《中藥大辭典》
莖葉:
苦,平。
肅肺,清肝,和胃,消腫解毒。治咳嗽,哮喘,脘腹痞痛,血淋,便秘,頭痛,目赤,疔瘡腫毒,蟲、蛇咬傷。
種子:
甘辛,涼。
清肝明目,健胃,通便,解毒。治目赤腫痛,頭暈頭脹,消化不良,胃痛,腹痛,痢疾,便秘。
《中華本草》
莖葉
苦;寒
歸肺;肝;胃經
肅肺,清肝,利尿,通便,解毒消腫。主咳嗽氣喘,頭痛目赤,小便血淋,大便秘結,癰腫瘡毒,蛇蟲咬傷
種子:
甘苦;涼;有毒
歸肝;胃;大腸經
清肝,健胃,通便,解毒。主目赤腫痛,頭暈頭脹,消化不良,胃痛,痢疾,便秘,癰腫疔毒
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種子內服:煎湯,6-9g;研末,1.5-3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莖葉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搗汁。外用:適量,鮮葉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