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向來只聞國難財,未聞愛國財,愛國與發財,似不能兼而有之。但買有獎儲蓄券,既可幫助公家經濟建設,是為愛國,一旦中了頭獎,又有一萬元到手,是為發財。此種愛國之報酬,故名之曰愛國財。
延安時期創辦的《解放日報》,是中共辦報史上的一件大事,它通過合併、改版、整風等規範確立了辦黨報的方針原則,對建國後辦報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正是基於此,人們大多將目光集中在該報宏觀意義上,而忽略了《解放日報》常態化的一面。作為一份面向大眾的紙媒,客觀上亦是廣告業主很好的宣傳平臺。據原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編輯黎辛老先生回憶,當時延安《解放日報》社也有廣告經營活動,設在美術科,其科長張諤兼任廣告科長。搞漫畫創作出身的張諤,很詼諧地在自己的窯洞大門上刻了一副對聯:「美術成家,廣告立業。」這一時期該報刊登了大量廣告,但基於中國共產黨機關報這一特殊載體,所刊廣告又有別於普通報刊,呈現自己的特色。
延安時期創辦的《解放日報》,圖源網絡。
一、鮮明的時政性
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及時宣傳貫徹黨的方針路線是《解放日報》的重要使命。廣告作為該報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秉承這一特點,很多時候黨的政策意圖便通過廣告直接或間接地傳達出來。先看下面四則廣告:
1941年10月27日,報頭左角刊登了一則廣告:
延安業餘劇團演出《新木馬計》(劇作者沃爾夫,譯者蕭三),導演陳波兒,舞臺設計張仃,插曲杜矢甲……
1942年9月11日,新華書店刊登了一則新書廣告:
整風文獻出版了!
整風文獻 現已印出 定價卅元 預訂諸君 照價九折 請來領取 印數不多 預購從速 以免向隅……
1943年8月10日,華北書店刊登了一則新書廣告:
華北書店最新出版!
魯藝秧歌隊編《新秧歌集》,這裡收集《兄妹開荒》《春天裡》等三十支新秧歌曲,定價二十五元。……
1944年2月8日,新華書店和華北書店刊登了一則發布新書的聯合廣告,排在第一位、字體也最大的是:
《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售價40元……
事實上《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毛澤東在1942年5月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的最後「結論」,1943年10月19日全文刊載於《解放日報》(第一版整版、第二版半版和第四版整版)。若將此處廣告出版《講話》時間置換為該會召開時間,那麼再看這四則廣告,從「演大戲」至「講話」,再整風文獻出版最後《新秧歌集》印行,恰是對延安文藝界走向的絕妙勾勒!
1941年邊區繼續貫徹優待知識分子的政策,6月《解放日報》先後發表《獎勵自由研究》《努力開展文藝運動》等數篇社論,一再聲明中共重視思想言論的自由發展,尊重並願意提供知識分子思想、言論、創作的自由空間。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受國民黨封鎖生源減少等主客觀原因,延安各幹部學校開始趨向正規化和專門化教育,戲劇方面魯藝注重提高的「演洋戲、演大戲」開始成為風尚。1942年5月中共為糾正文藝界偏向、形成文化合力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確立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座談會後,整風繼續深入進行,魯藝師生響應毛澤東的號召,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去,吸收借鑑民間藝術形式,對陝北秧歌借用改造,取得很大成功,新秧歌劇《兄妹開荒》是深受民眾歡迎的優秀代表作之一。短短四則廣告,是對中共共產黨路線方針的生動體現。
二、著眼世界的開放性
陝甘寧邊區偏居西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加之後來國民黨蓄意製造摩擦後對邊區的封鎖,使得邊區與外界接觸更為困難。但反觀《解放日報》的信息蘊含量和廣闊度,即便從廣告上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共並沒有受地域限制而安居一隅,而是著眼世界,密切關注國際動態。如1941年11月21日新華書店刊登的一則廣告:
時事資料第十三期出版
本期要目:日本法西斯蒂目中的蘇聯遠東紅軍;日本的海軍根據地;遼闊的西伯利亞高加索對蘇聯抗戰的重要性;義大利陸軍現況及其內幕;英遠東軍總司令——波普翰;蘇聯紅軍的重要人物;重慶之花紗布市場;廣東新省會——曲江;抗戰四年來我國外交大事(本期零售五角)
再如1943年4月16日新華書店刊登的一則廣告:
蘇德戰爭形勢圖(西道林紙三色套版精印)
讀者期待已久之《蘇德戰爭形勢圖》,現已運到。此圖印製明晰精美。欲確切了解蘇軍反攻形勢,實為必要之工具。關心國際問題者,尤宜人手一幀也。
不僅如此,中共還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向世界傳遞自己的聲音。如1941年12月19日刊登的一則啟事:
中國反法西斯青年大會籌備會啟事
一、大會期近為了處理日常工作本處業已正式成立,地址設文化溝市青聯,每月十五十時至下午四時辦公,各界如有捐贈或有事商詢請按時逕來接洽為荷
二、各單位選派代表辦法,已披露報端(見本報十二月七日第四版)不再另函通知,請火速選出代表,於本月廿五日起來本處報到幸勿延誤
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中國共產黨形式上接受國民黨的領導,附屬於國民政府。國共兩黨力量相差懸殊和中共在野黨的實際地位,使得國際上傳達中國聲音的主要是國民黨為代表的合法政府,中共的影響力自然降低。但中共努力克服諸多困難,傳達自己的聲音和立場,1942年1月在延安成功召開的中國青年反法西斯大會,青年代表們來自全國各省及香港、日本、朝鮮等地,還有部分華僑共計228人參加,配合了世界青年反法西斯運動,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共在國際上的影響。
三、嚴肅活潑的語言風格
《解放日報》是「全黨辦報」理念下的一張大型機關報,黨性、群眾性、戰鬥性和組織性是該報必須具備的「四性」,其語言風格自然精煉明晰,樸實嚴謹,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但廣告主要目的是銷售信息,吸引受眾,太過嚴肅和死板必然影響廣告預期效果。因而《解放日報》上的廣告力求實現二者的平衡,呈現出嚴肅活潑的語言特點。如1941年11月16日邊區銀行刊登的一則關於「有獎儲蓄券」的廣告,標題為醒目的三個大字,「愛國財」,內容如下:
向來只聞國難財,未聞愛國財,愛國與發財,似不能兼而有之。但買有獎儲蓄券,既可幫助公家經濟建設,是為愛國,一旦中了頭獎,又有一萬元到手,是為發財。此種愛國之報酬,故名之曰愛國財。開獎之時,如不中獎,一年後憑券還本,安穩無比。既可養成節約之美德,又可以準備個人急需,有識同胞,盍與乎來!?
時值國難當頭,但脫貧致富仍是許多貧苦人家羞於啟齒的夢想,邊區巧妙地將「國難財」對比置換,名曰愛國財,樸實懇切地宣傳有獎儲蓄的好處,將支援抗戰(「愛國」)和發家致富融合在一起,解決了邊區民眾道德上的兩難。
再如1942年8月9日刊登的一則賣馬廣告:
出售千裡馬 日行五百裡 兩頭見太陽 如有願購者 請到小砭溝 休幹所接洽
這則廣告語言詼諧,所擬標題便奪人眼球——「出售千裡馬」,介紹時用「兩頭見太陽」極言馬奔跑速度之快。而且在結構上也頗有新意,五字一句,還較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讓人熟記。
除此之外,大膽採用本地方言也是這一時期廣告的特色。如1944年6月3日,東關解放合作社刊登的一則廣告:
寶塔牌,油印墨,墨色黑,幹的快!印油印,美的太!
「美的太」是陝西方言,類似於「非常好」的意思。這則廣告三字一組,言簡意賅地介紹了寶塔牌油印油墨色深、易幹的特點,而且以本地方言「美的太!」收尾,容易讓人感到親切,拉近了同邊區民眾的距離,自然也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四、折射「延安」生活的一面鏡子
延安《解放日報》上的廣告有別於報紙上官方正式的社論、消息報導,它形象生動地提供了更多來自日常生活的訊息,直接反映著延安時期的供需關係,儘管蕪雜瑣碎,卻也提供了一面探究「延安」生活的鏡子。
如1942年2月16日,邊區銀行捐贈的一則廣告:
美協主辦諷刺畫展,在二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中,假軍人俱樂部展出。
1941年至1942年文藝座談會召開,這段時期延安文人掀起了旨在揭露、糾正邊區弊端和不足的「魯迅風潮」,美協的諷刺畫展和「輕騎隊」牆報及期間作家們發表的相關小說、雜文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事件。此次畫展作品大多沒有保留下來,僅在《解放日報》刊有數幅,因而對於這些作品諷刺暴露的力度不得而知。但華君武、張諤和蔡若虹三人因此受到毛澤東親自接見並詳談此事,不難想像該畫展的轟動效應。而旨在揭露邊區不足的畫展不僅大張旗鼓地打廣告宣傳,還能得到邊區銀行贊助,也足以說明當時邊區確是極為民主、自由的。
又如1944年1月29日刊登的一則鳴謝啟事:
鳴謝啟事
我妻臨產兩天衣胞不下,危在早夕。蒙留司生產科劉科長介紹至幹招處馬處長求醫,在常醫生的救治下,我妻母子性命兩獲安全,事後並堅不受納分毫報酬,八路軍幫助人民的厚意,實使鄙人感激不盡,特此登報鳴謝。並使我破除迷信,相信科學。
延安市東關尹家溝居民 趙良英
陝甘寧地區醫療衛生極為簡陋,整個地區沒有一所正規醫院,1937年延安城內僅有六七家藥鋪,坐堂中醫更少。廣大百姓連最基本的醫療衛生條件也得不到保障,也缺乏最基礎的醫療衛生常識。落後的經濟文化、簡陋的醫療衛生使得巫神猖獗,迷信思想在邊區根深蒂固。婦女分娩幾乎沒有婦產科醫生,多是農村的接生婆,小孩出生後割臍帶,根本不用消過毒的剪刀或者漿杆(當地產的一種植物),而是用地上的碎瓦片;如果產婦難產,趕緊接巫醫神漢來跳大神,結果常常致使母嬰雙亡;婦女產後也得不到很好的照顧和休息,而是給炕上撮上土或草木灰,產婦只能坐在灰袋子上,三天三夜不能躺下睡;產婦生下小孩後,也沒有補充營養的觀念。這種愚昧落後的認識和習俗,直接導致了大量新生兒因感染破傷風而死亡,產婦也易患產後風,營養不良。儘管邊區政府建立後大力加強了醫療衛生建設,並對邊區民眾實行免費醫療,但迷信仍是醫療衛生工作的首要羈絆,「財旺人不旺」。1944年《解放日報》曾報導延安縣還有200多個巫神,其中59個巫神治死人命278人。通過此則啟事可以看出,迷信思想仍然存在,而且是威脅邊區民眾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再看1945年3月2日解放合作社刊登的一則高價收買啟事:
高價收買啟事
本社為利用廢物起見,決定高價收買破布,按布的好壞大小當面商議,分甲乙丙三等,其價目如下:(均以大秤計算)甲等每斤九百元;乙等每斤八百元;丙等每斤七百元。
收布時間:每日下午一時——六時
自1939年國民黨開始蓄意製造摩擦、逐步封鎖陝甘寧邊區後,邊區響應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通過生產自給、精兵簡政、厲行節約等多種措施緩解了邊區財政困難,改善了邊區生活。但畢竟陝甘寧邊區偏遠貧瘠,自然條件受到諸多限制,中共中央到達陝北後百廢待興,通過數年大生產運動要從根本上改變邊區落後面貌還有較大困難。通過此則啟事不難看出,儘管邊區生產自給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邊區物質匱乏的現狀在相當長時間內還是沒有得到徹底改變,仍面臨著生存的嚴峻考驗。
據有關資料統計,創刊於1941年5月16日的《解放日報》,截止1947年3月27日停刊,共刊載大小廣告5559條。這些廣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從新聞之外為邊區讀者提供了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豐富和繁榮了邊區建設。如今重溫這些泛黃的廣告,不僅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共產黨在輿論建設方面的摸索貢獻,也為深入了解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延安增開了新的窗口。(文/冉思堯)
轉自「文史天地」微信公眾號(wenshitiandi),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