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志強
在沁源縣城東南方向十幾公裡的山坳處,坐落著一個美麗的村莊,因在抗日戰爭中的特殊經歷,名聞遐邇,這就是被稱為「小延安」的閻寨。
1939年12月,薄一波、牛佩琮領導的山西新軍決死一縱隊和陳賡率領的八路軍129師386旅司令部進駐閻寨村,主要機關單位有司令部、政治部、廣東部,下設機關連、通訊連、偵察連、警衛連、《太嶽日報》社等。駐軍共1000多人,西部駐紮在南北石、中峪、柏子一帶,東部駐紮在沁縣樹低、董家、支角一帶。此外還有安子文為書記的太嶽黨委機關也駐紮於閻寨。因為太嶽區的領導機關在閻寨村,所以很多區級機關也駐紮在村子裡或附近的小莊子上。
1940年夏末,「百團大戰」拉開戰幕,太嶽軍區所屬各部隊全部參加了「百團大戰」,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十月,日軍發動報復性掃蕩,在嶽北地區實行「三光政策」,全縣百分之九十的房屋被燒毀,5000餘名無辜百姓慘遭日軍殺害。作為太嶽區領導機關駐紮的閻寨村更是遭到毀滅性的燒殺掠搶,180名群眾被殺。日軍掃蕩結束後,全村房屋化為灰燼,舊日鱗次櫛比的房屋變為一片廢墟。太嶽軍區領導人動員群眾擦乾眼淚,重建家園。當年冬天,僅一個多月時間,駐軍機關、部隊和本村群眾人人動手,在村四周的土山上打出了170多孔窯洞,原先房屋縱橫的大村一下變成窯洞排排的新村。有一次,村裡的老共產黨員高來文問陳賡說:「聽說毛主席住的延安也是一排排的窯洞?」陳賡說:「是呀!」高來文說:「那你看咱閻寨像不像延安?」他在旁邊說:「咱那能和延安比啊!」人們聽說當時毛主席、黨中央機關駐紮的延安也是一排排窯洞,所以把閻寨村稱為「小延安」。從此,閻寨村「小延安」的稱號傳了開來。
窯洞打成後,太嶽軍區司令部機關及領導人陳賡、畢佔雲、王新亭及警衛班、機要室進駐於村東麻溝口的13孔窯洞裡。顧大川、劉有光、周仲英領導的太嶽區政治部、區公安局、後勤部、作戰科、看守所、民政局等機關和話劇團、部隊住在西山坡窯洞裡;牛佩琮、安子文領導的太嶽區黨委(廣東部)、地委組織科、《太嶽日報》社住在隔著一條沁河的西嶺上的窯洞裡;每次在西嶺王家場上開大會, 25團、遊擊大隊、洪趙支隊、穿著灰布軍衣的戰士排著隊像一道道長城匯聚一起,將閻寨的打麥場變成了人民革命戰爭的「演兵場」。
閻寨村被稱為「小延安」除了它的村貌特徵外,更主要的是太嶽根據地的心臟,太嶽區各縣的抗日指揮中心。閆寨村四周的窯洞裡,每天部隊出出進進,軍號聲聲,歌聲嘹亮,傳遞情報的人員不時飛馬而至,區黨政軍領導的電臺「滴滴答答」發射出指揮各地戰場的電文。每到夜晚燈光閃閃,一派興旺景象。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閻寨村成為太嶽區人民和部隊非常關注的地方。
歷史翻過了那沉重而閃光的一頁,但也給閻寨村留下永恆的紀念。「小延安」見證著老一輩革命家與閻寨群眾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光輝壯舉。坐落在村東的太嶽軍區司令部舊址,成為人們瞻仰老一輩革命鬥爭業績的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