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2020-12-06 黨史頻道

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陝甘寧邊區首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後方,既是紅軍長徵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

中國共產黨在這裡運籌帷幄,做出了關係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進駐的先決條件:延安和平接管

延安原名膚施縣,中共中央進駐後,取原延安府名,改膚施縣為延安市。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前,延安城由國民黨東北軍佔領。

西安事變爆發後,東北軍撤走,延安城只有民團和保安隊千人左右。應張學良、楊虎城電邀,中共中央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等前往西安參加協商解決西安事變事宜。

1936年12月16日下午,周恩來等從保安來到延安,當晚就住在馬家灣延安工作委員會臨時辦事處,就延安的接管問題,他指出:儘可能爭取和平接管,如若不行,就等部隊來解決。周恩來離開保安前,就已派黃春甫(江華)通知陝北紅一團團長黃羅斌準備接收延安。

12月17日中午,紅一團團長黃羅斌帶人護送周恩來等一行人到延安東郊飛機場,轉乘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派來的飛機前往西安。正當周副主席準備登機時,延安城裡的國民黨膚施縣縣長高錦尚騎馬趕到機場來送行。周副主席藉機將西安事變發展的兩種可能性作了分析,第一種是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早日形成。第二種是引起更大規模的內戰局面,造成日本侵略者滅亡中國的有利條件。我們要力爭實現前者,這是全國人民的願望,希望你(指高縣長)參加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來。隨後,周副主席一行在張將軍派來的代表劉鼎陪同下登機,飛往西安。

次日凌晨兩點左右,駐防清涼山的張佔奎派傳令兵報告:膚施縣的高縣長帶著民團深夜偷偷地溜出東門,順著延河向榆林方向撤退。根據黃春甫司令員的命令,駐清涼山、寶塔山的一、二連部隊迅速警衛了南門、東門、北門,同時將縣府、黨部機關看管保護起來。

天亮後(12月18日),黃春甫司令員率領紅一團的部隊進城,中國共產黨正式接管延安。為了更好地領導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中央、毛主席決定由保安遷往延安。

進駐延安的宣傳和保衛工作

和平接管延安後,黨中央派出以王觀瀾為團長的工作團,陝北蘇維埃政府派出以曹華山為首的工作組來到延安,連同延安城防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黃春甫一起,迅速有效地組織開展宣傳保衛等工作。隨後成立了延安市蘇維埃政府和延安抗日救國會。工作人員分頭到大街小巷宣傳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主張和城市政策,宣傳紅軍是人民的軍隊、毛澤東主席是抗日領袖。部隊還在延安南關、鳳凰山等處挖出和收繳了敵人逃跑前埋藏的幾百支槍和部分彈藥。延安城內的商業、學校、交通、郵電等各項事業很快恢復正常。

中央警衛團團長黃霖帶領警衛部隊於1937年1月初來延安「打前站」,在紅一團的配合下為黨中央和毛主席進駐延安做了許多前期準備工作。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

迎接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進駐延安是由抗日救國會統一領導和部署的。

1937年1月10日,毛主席從保安動身,經橋兒溝、張溝、餘家坡、井溝岔、王家畔,行進23公裡,傍晚到達志丹縣侯市寺兒臺住宿一晚。

1月11日早上,從寺兒臺出發,經郭家砭、侯家坡、王新莊、廟合臺王蘭溝、莊科渠、劉家砭、陽臺、樊莊、白莊、寺溝、趙橋、韓砭,行進30公裡,到達安塞縣王窯高溝口住宿一晚。

1月12日從高溝口出發,經廟灣、白渠、白坪、招安、店子坪、棗灣、龍石頭、茶房、新莊坪、雲坪、後溝門、滑裡灣、嚴家灣、黃崖根,行進30公裡,到達安塞碟子溝住宿。

1月13日,從碟子溝出發,經沿河灣馬家溝、楊家溝、下裡家灣、趙家崖、河莊坪、石砭塔、李家窪、蘭家坪、楊家嶺、大砭溝口,行走25公裡,到達延安。

1月13日這一天,延安城滿街貼滿了「歡迎抗日領袖」等標語口號。歡迎的人們,一大早就排列在道路兩旁,從北門口起一直排到大砭溝口。在這些興高採烈的人群中,有城鄉人民群眾,有機關幹部,有紅軍戰士,有學生,有從十裡八鄉來的赤衛軍和農民,還有從甘泉、延長、子長、安塞專程趕來的群眾代表達四五千人。人們手裡或高擎或揮舞著五顏六色的三角小紙旗、小紅旗。中央警衛團團長黃霖和延安抗日救國會主任曹華山等早已帶著各界群眾代表趕到離城八九裡的楊家灣路口迎候毛澤東主席。

下午4時左右,毛澤東、張聞天、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從河西渡過河,順著一道砭迎著人們走來。

毛澤東衣著十分儉樸,和普通戰士一樣,頭戴綴著紅星的八角帽,身穿黑色棉軍服,外套一件已顯陳舊的灰大衣,右胳膊的袖肘上還打著一大塊補丁,腳蹬一雙布棉鞋。在黃霖的介紹下,毛澤東同前來迎接的代表一一握手問好後相伴前往延安城。

當隊伍行進到大砭溝口時,歡迎的場面異常熱烈,「歡迎抗日領袖」的口號聲和歡呼聲、鑼鼓聲響徹延安山城。毛澤東手牽小紅馬,微笑著頻頻向歡迎的人群點頭,揮手致意。群眾一直迎送著毛主席經北關、進北門、過鐘樓,來到抗日救國會的駐地。

朱德總司令進城的時間比毛主席要早,下午約3點左右就到了延安,他帶著的這支紅軍隊伍中配有五六十把盒子槍,威風凜凜。

1月14日上午,在延安大操場舉行了盛大的「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大會」。參加大會的部隊官兵、機關工作人員和群眾把操場擠坐得滿滿當當。歡迎大會由時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郭洪濤主持,並致歡迎詞。毛澤東發表了講話。他號召軍民要團結一致,抗日救國;加緊生產,支援前線;加強統一戰線,一致對外,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毛主席要求各界人士和群眾今後要事事講抗日,處處為抗日做貢獻,他還風趣地說:即便是老婆和老漢兩口子拉話,也要談抗日。

抗日救國會副主任馬生有代表延安人民講話,熱烈歡迎黨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並表示決心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堅決團結一致,把抗日救國鬥爭進行到底。會上,商會還向黨中央以及紅軍戰士們贈送了慰問品。

中共中央、毛主席進駐延安之後,從此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便成為中國革命鬥爭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成為舉世聞名的革命聖地。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是怎樣用內參來治國理政的

中原突圍6000人「皮旅」如何牽制30萬敵軍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徵姊妹花」

冒死營救秘密共產黨人的軍統女特工

解密十萬紅軍「鐵桶」脫險的絕密情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相關焦點

  • 中共中央黨校起源與發展概況
    中共中央黨校起源與發展概況 2015年02月25日 14:30 來源:中央黨校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中共中央黨校;起源;發展概況;輪訓培訓;黨的高中級領導幹部;馬克思主義;理論幹部;最高學府
  • 我們黨為什麼要進行延安整風?
    1937年12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王明在傳達共產國際指示時就明確提出要「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這說明教條主義在黨內還有一定的市場。此外,黨風上的宗派主義、文風上的黨八股等不良作風,在黨內一些人身上仍然存在。   全面抗戰爆發之時,全國黨員約4萬人左右,偌大一個華北地區,儘管黨組織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發展,但也只有5000餘名黨員。
  • 延安整風與反「三風」
    全面抗戰爆發後,1937年11月末,王明從蘇聯回到延安後,竟由過去的極「左」立場轉到極右立場。這次他教條地搬用共產國際指示,提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口號,主張對國民黨讓步。在1937年12月政治局會議和1938年3月政治局會議上,他還一再反對洛川會議以來黨堅持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路線、方針、政策,並不點名地批評了毛澤東。
  • 延安整風學習中對蘇區歷史的回顧與研究
    (陝西西安 710129)  引言  1937年6月6日上午,蘇維埃政府【1937年6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尚未成立,此時政權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或稱為「西北蘇維埃」,其於1937年1月由保安進駐延安。
  • 延安整風運動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雖然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但黨內歷次「左」、右傾錯誤思想尚未肅清,仍然存在著黨風不正、學風不正和文風不正的問題。黨中央決定在全黨範圍內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 1941年初,中共中央集中在延安的120多名高級幹部學習馬列著作和黨的歷史文獻。
  • 教育整頓·每日一學|延安整風運動
    1937年,王明教條地搬用共產國際指示,提出「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口號,主張對國民黨讓步。這就給全黨帶來了很大的思想混亂,給黨在抗戰初期的工作造成了不良後果。三、皖南事變的發生,促使毛澤東思考如何儘快改變與共產國際的關係,這是延安整風運動的導火線。
  • 揭秘:中央紅軍長徵為何最終落腳延安?
    到達陝北的第二天,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隨同中央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西保安縣吳起鎮。1935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之後不久,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與當地蘇區幹部王玉海、張明科、龔逢春等見了面。
  • 延安精神:寶塔光輝 映照時空
    從那時開始,以延安為核心的陝甘寧地區,深刻影響了一個古老國家的未來命運。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紅軍長徵的「落腳點」,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出發點」,是中國共產党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的「試驗區」,也是解放全中國的解放戰爭的「轉折點」。13年延安崢嶸歲月,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從低谷走向高峰,最終扭轉了中國的乾坤。
  • 紅色記憶:「小延安」的來歷
    1939年12月,薄一波、牛佩琮領導的山西新軍決死一縱隊和陳賡率領的八路軍129師386旅司令部進駐閻寨村,主要機關單位有司令部、政治部、廣東部,下設機關連、通訊連、偵察連、警衛連、《太嶽日報》社等。駐軍共1000多人,西部駐紮在南北石、中峪、柏子一帶,東部駐紮在沁縣樹低、董家、支角一帶。此外還有安子文為書記的太嶽黨委機關也駐紮於閻寨。
  •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延安整風運動開始於1941年5月,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報告為標誌,至1945年4月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使全黨尤其是黨的高級幹部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的認識達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的一致,整風運動宣告勝利結束。
  • 八旬老護士長延安尋訪抗戰時的「中央醫院」(圖)
    中央醫院是中國共產黨1939年11月7日在延安組建的一家綜合性醫院,醫院設在距延安市區十多公裡的莊橋鎮李家窪村。設立初期,醫院僅有幾十孔窯洞和殘缺不全的醫療設備。然而即使這樣,在八年時間裡,收治病人12077人,把3843名嬰兒平安地送到了人間。
  • [視頻]紅色記憶――延安整風(下)
    [視頻]紅色記憶――延安整風(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6:54 來源:CCTV.com     CCTV.com消息(新聞30分):著名的延安整風運動經過了三個基本階段,對黨內若干重大歷史問題作了結論,為奪取抗戰勝利和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礎。
  • 延安整風給我們帶來的經驗和啟示
    1941年5月,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延安整風首先在黨的高級幹部中進行。1942年2月,毛澤東先後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講演,整風運動在全黨範圍內普遍展開。延安整風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其中,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是整風運動最主要的任務。
  • 中央黨校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的作用
    整風運動的策源地 1941年9月,中共中央舉行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的報告,首先在黨內領導層進行整風。隨著黨內領導層整風的深入,為了更好地教育全黨尤其是黨內幹部,需要將整風運動推進到全黨。中央黨校聚集了七大的代表,正是一個很好的陣地和突破口。
  • 延安,我們來了!您要聽寶塔山的故事嗎?請跟我來
    更因為中共中央駐紮在延安,因此寶塔山也成為了延安標誌性建築和革命聖地的象徵......寶塔山吸引大家前來當然還有其他很多的原因,比如說:寶塔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許多文人墨客創作的源泉,如詩人賀敬之筆下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回延安》,一句「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仿佛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還有那首盪氣迴腸的歌曲《延安頌》,曾經激勵無數華夏兒女投身於抗戰、浴血奮戰。
  • 高崗夫婦和馬海德夫婦:簡練速決的愛情,讓延安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據統計,1938年5月至8月,武漢介紹去延安280人,西安介紹去延安2288人······在這一撥撥為尋找光明而匯集於延安的知識青年中,有三分之一的知識女青年:女大學生、著名演員、小家碧玉、草原女傑等等。
  • 夕日延安四大美女結局:第2位破壞了主席的婚姻,最後一位最惋惜
    1926年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參加北伐。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赴日本留學。1941年去延安。1946年在重慶、南京任中共代表團成員鄧穎超秘書。建國後,任全國婦聯副秘書長,婦聯第三屆書記處書記,第四屆執委會副主席。還任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1989年10月11日在北京病逝。曾憲植來延安時,早在1928年春不滿十八歲的她已嫁給了大她近二十歲的葉劍英。
  • 「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鉤沉
    筆者近讀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陝甘寧邊區民政工作史》,偶然發現,抗戰時期,在延安,竟然還曾有過「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 1941年9月6日,為響應中央統戰部號召,在延安的部分同濟大學校友成立了「國立同濟大學延安校友會」,總幹事夏光韋,幹事有徐紀綱、趙安博、王震之,總計有17人。該會系統一戰線工作性質的社會團體,後改由中央青委領導。
  • 延安抗大精神對教育工作的啟示
    、縣委黨校組織的漢陰縣黨外幹部(延安)專題培訓。在培訓中通過集中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在梁家河、抗大紀念館、西北局紀念館、楊家嶺、棗園、寶塔山的現場教學,使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淺。特別是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延安抗大精神至今還讓我思考如何讓延安抗大精神指導新時代教育工作。
  • 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延安,我們來了
    ■日記   毛澤東:「為群眾服務」   8月3日,星期三,延安,晴   我終於踏上了延安——這片嚮往已久的紅色土地。景仰,激動!  上午,我們參觀了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印象最深的,當屬毛主席的一幅親筆題字「為群眾服務」,這幅字就掛在棗園革命舊址的中共中央書記處禮堂的牆壁上。   為群眾服務,堅定地走群眾路線,與群眾打成一片,延安時期的共產黨人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在楊家嶺革命舊址,我們看到了一片菜地——這是毛主席親自耕種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