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花朵開遍延河兩岸,可親的陝北老鄉放聲唱道:三八槍,帶蓋蓋,誰說咱八路軍沒太太······
沐浴在戰火中的革命戰士,為革命事業獻出熱血和青春,無暇顧及個人。而戰爭年月的延安,愛情之花竟接二連三的綻放。
十萬裡長徵的大浪淘沙,將士們歷經艱辛際會於延安聖地。延安便儼然成為抗日民主的亮眼旗幟,於是眾多熱血青年從四面八方湧來。
據統計,1938年5月至8月,武漢介紹去延安280人,西安介紹去延安2288人······
在這一撥撥為尋找光明而匯集於延安的知識青年中,有三分之一的知識女青年:女大學生、著名演員、小家碧玉、草原女傑等等。
鬥士們匯合在一起,交融於延安,擦出了火花,產生了愛情。
高崗夫人,李力群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課堂的書桌已容不下愛國學生的抗日情懷。為尋求救國道路,李力群和四位女同學毅然離家,趕赴革命的大熔爐延安。
延安學習辛苦且深刻,李力群經受住了考驗。1938年,李力群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而她不知道的是,另一個的考驗將悄然降臨。
"有一天,高崗去黨校講黨建課。我個子小,聽課時始終坐在前面,他可能在講課時就看上了我。"
當時,高崗擔任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書記,講臺上嚴肅認真的模樣,總讓人害怕生畏。
小女生李力群也不例外,對高崗的第一印象就是:見到就害怕,他樣子很兇。那時,她哪裡會知道,35歲的高崗即將成為自己的丈夫。
高崗的結髮妻子叫楊芝芳,生於貧農家庭,文盲, 15歲就嫁給高崗。
下圖便是楊芝芳同志,一雙顯眼的小腳讓銀髮蒼蒼的老人略顯孤涼。與高崗離婚後,楊芝芳再未婚嫁。
1985年,楊芝芳
1939年,李力群從黨校畢業,被陳雲安排到高崗處工作,開始正式接觸她以後的男人。
一天傍晚,高崗說要帶李力群去楊家嶺看望毛澤東。聽說能見到毛澤東,李力群興奮極了。
到了楊家嶺,高崗選擇沉默,而毛澤東一個勁地向李力群問東問西:多大歲數,誰介紹來的,與高崗處的怎麼樣······
高崗,李力群一家
而當聽到毛主席問如果和高崗處對象怎樣時,李力群心裡開始有所察覺。
"不久後,王明、王若飛、習仲勳等人又請我和高崗吃飯,還請周圍的一些小姑娘吃棗,並說今天就是結婚的日子。"
1940年元旦,20歲的李力群嫁給了35歲的高崗。李力群說:
"一天也沒戀愛,就結婚了。不過,結婚後他對我還不錯。」
高崗,李力群
一個月後,在魯迅藝術學院的禮堂裡,外籍醫學博士馬海德遇見了學生蘇菲。
在舞臺上,鼻梁又高又尖的馬海德,說著蹩腳的陝北話向大家拜年,將晚會推向了高潮。而臺下的蘇菲,正目不轉睛地盯著臺上的馬海德,不時就開懷大笑。
1939年,蘇菲(原名周素珍)從浙江舟山來到延安。因為舟車勞頓和水土不服,蘇菲患上了嚴重的鼻炎,於是尋醫問藥。
醫生便是馬海德,美國醫學博士,1936年入延安,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看見美麗的蘇菲,馬海德就產生了不一樣的心情。
於是在治療期間,蘇菲的美麗和文雅慢慢令馬海德著迷,馬海德的熱情奔放和坦率真誠也給蘇菲留下深刻印象。
蘇聯醫生(左),馬海德(右),蘇菲(中)
延河之畔留下了馬海德和蘇菲的無數腳步和說不完的話,兩人越來越熟悉,越來越靠近。春節,就在這條延河畔的羊腸小道上,馬海德向蘇菲表達了傾慕之情:
「我第一次見到你,心情就很特別,父親說頭一次見面就能進入你心靈的姑娘,一定是你最好的終身伴侶。」
蘇菲被深深的打動了。可接連好幾天,蘇菲都輾轉難眠,因為周邊傳來很多反對聲音:嫁給一個外國人,可靠嗎?說不定什麼時候他就拋棄你,到時候你後悔都來不及······
馬海德,蘇菲和兒子
經過深思熟慮後,她覺得馬海德是真誠的,值得託付的。"儘管馬海德是一個外國人,但他是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為什麼不能相愛呢?"這是蘇菲最後的回答。
1940年3月3日,馬海德和蘇菲喜結連理,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都到場祝賀。
為了共同的理想,靈魂相通的英雄美女先後趕赴延安,惺惺相惜後一拍即合。
一樁接一樁婚姻,一宗接一宗喜事,在延安遍地開花。
賀龍和薛明
延安愛情式的速戰速決,與當時革命環境和婚戀自由的新風氣有關,在亙古少有的簡練結合中體現出獨有的大度、真誠和至美,讓戰爭年月的延安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君子成人之美,是當時的態度。而且延安愛情所表現出的結婚人數之多,姻緣之遠,婚禮之簡以及對以後歲月影響之深,在愛情歲月的長河中都是少有的。
也許,世上本不存在純粹、致遠的愛情。男兒強悍,女人俊美,愛情自然會升華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