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疑問美國的航天技術在當今全球是最先進的。特別是在SpaceX的獵鷹和重型獵鷹相繼證明其發射可靠性之後,再加上其能夠穩定回收一級火箭的技術。在可見的未來一段時間之內。美國在航天技術的領先狀況仍將繼續。

而由於獵鷹系列火箭可以回收一級火箭發動機,甚至在未來整流罩也能回收,美國航天發射的成本已經低到相當的程度。據悉使用獵鷹回收火箭發射一次的成本,甚至已經降到三千萬美元以下。利用這種技術,獵鷹火箭可以以前所未有的快速頻率頻繁發射。但即便在部署StarLink的過程中,獵鷹已經表現出足夠高的效率,不但可以一箭60星,而且可以一月數發。但顯然這樣的效率,對於未來可能的使用場景中,還是不夠快。

近日一家美國公司Aevum展示了其研製的全球最大的無人機Ravn X,參數顯示,這臺無人機長約24米,翼展約18米,高約5米,重量能達到28噸。據Aevum表示,其推出這臺無人機的目的,是為了可以在每3個小時之內,將至少100公斤有效載荷的衛星送入太空軌道。而這臺無人機所需的僅僅是1英裡的通用跑道。因此無需搭建昂貴的火箭發射塔架和其它附屬設施。
當然這臺無人機並不是空天飛機,而是在飛到合適的位置,會發射一枚火箭,這枚火箭將可以把至少1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軌道。據悉已有美國部門與Aevum公司籤訂了價值10億美元的政府合同,並將通過一個小型衛星發射項目ASLON-45,來驗證其技術的可靠性。
而這都起源於美國政府早前提出的「太空快速響應」概念,主要用於響應全球突發事件,當發生區域衝突或者突發重大災害時,快速裝配出一顆衛星,同時,配套的快速運載火箭能夠應急地將其發射升空,保證從提出需求到太空飛行器部署完畢,只需要幾天或幾周時間。
由此可以看出,在未來不但太空資源的爭奪將越來越激烈,而快速的太空響應部署能力,也將成為衡量各國航天技術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而中國顯然也並不想在這場太空快速部署能力的競爭中落後。「快舟」系列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就是中國為應對此類場景發展起來的。其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射的最快紀錄。但是就在今年7月10日發射的系列最新型號快舟11號新型固體火箭,卻遭遇了發射失利。由此可見中國在快速衛星部署能力上還需要繼續努力發展。

不過考慮到中國如今的無人機技術已經穩穩居於世界前列,甚至可以和美國一較長短。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嘗試同樣發展無人機發射衛星技術,以便在未來可能的突發狀況之時,具備不受場地限制的快速太空部署能力。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本文,別忘了轉發點讚,並請關注小編,跟蹤最新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