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人工智慧發展機遇,更需重視人才的培養

2020-08-27 職易說


  一提起人工智慧,腦海中定然會浮現出一些天馬行空的畫面,如機器人像人類一樣自主地做一些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仿佛離我們的生活特別的遠,但是其實人工智慧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從AlphaGo到無人駕駛,從盲人眼鏡到智能閱卷,從智能測體溫門禁到大數據監測等等,都屬於人工智慧的範疇,或是已經成熟應用到各行各業之中,或是剛問世備受關注還未普及,它們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全能,而是在某一領域或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分支,被稱為二十一世紀三大尖端技術之一。它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就人工智慧的定義來看,它的應用十分廣泛,人工智慧目前在計算機領域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重視。並在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仿真系統中得到應用。


  人工智慧還未成熟,但其未來的價值不言而喻,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和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技術,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對人工智慧產業進行戰略部署。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水平將發展至世界先進水平,同時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500億;2030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未來中國人工智慧市場規模還將不斷擴大。


  疫情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非接觸類交互、安全衛生等需求提升,人工智慧在疫情中大展拳腳,為抗疫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倒逼著、篩選著人工智慧企業,促使人工智慧產業升級。


  疫情取得初步勝利後,於2020年5月9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中,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會上介紹了人工智慧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加速人工智慧的技術研發、推動地方人工智慧發展、加強人工智慧的倫理治理,另一方面加強人工智慧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中,加強人工智慧的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


  人才為發展的核心要素


  無疑人工智慧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新的變化勢必為經濟帶來新的動能,從最初的實體經營、到而後的網絡購物、再到直播帶貨都在一步一步的推動經濟的發展。



  董明珠在直播首秀中慘遭滑鐵盧後,於5月10再次試水直播帶貨,本次直播帶貨與快手合作,並有流量網紅加盟,開播半個小時後,格力旗下三款產品成交額超過一億元,100分鐘後破兩億,三小時破3.1億元,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其實無非一點,專業人做專業事。而人工智慧技術方興未艾,保障人工智慧人才的培養也是勢在必行。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五大發展趨勢
    背景:   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引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提高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等能力。   2018年4月,全國政協舉行以「人工智慧的發展與對策」為主題的雙周協商座談會,會上,委員們呼籲進一步完善我國人工智慧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體系。
  • 餘其俊:建設一流學科要把握好人才培養
    在主題為「一流學科建設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分論壇上,華南理工黨委副書記餘其俊表示,「中國的大學已經在規模上發展到一定程度了,現在提出要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要提高質量,發展內涵,我覺得非常有必要」。 餘其俊認為,雖然目前我們的大學學科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建設還有很大差距,但我們未來進步發展的空間很大,我們的經濟實力正在逐步提高,我們前進的步伐也會逐漸加快。
  • 微眾銀行重視人才培養 不斷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網際網路銀行,成立於2014年,以「讓金融普惠大眾」為使命,踐行普惠金融的發展道路。微眾銀行在專注於為普羅大眾提供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的過程中,會對員工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培養,提升員工的工作素養和能力。WeBank
  • 星環科技:開啟人才培養新模式,播種人工智慧新未來
    事實上,這也是星環科技一直致力於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領域的知識輸出和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通過類似這樣的比賽,星環科技不僅提高了高校師生採用人工智慧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團隊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還促進了產學研的融合發展,由此將人工智慧的前沿小徑變成通衢大道,真正為中國AI產業的茁壯成長播種了新未來。
  • 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教育大會舉行 聚焦AI人才培養
    ,共同探討我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常務副會長張雙鼓指出,人工智慧+5G對教育將帶來顛覆性變革。2020年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而全球僅有25萬相應相關領域專業人才。面對未來對人才培養的新挑戰,我國已約有300所高校在改革創新中求發展,加快建設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基地,加快建設一流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體。
  • 圖靈獎得主、神經網絡之父等在華開班,培養高校人工智慧人才
    4月3日,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中國高校人才國際培養計劃啟動儀式現場。該培養計劃由教育部指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和北京大學聯合主辦。2018年分為「高校教師人工智慧培訓班」和「高校學生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兩部分,計劃培養100名教師和300名學生。
  • 勇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潮頭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推動力,人工智慧正深刻地改變人類社會生活。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爭先恐後把發展人工智慧上升為國家戰略。大幕已經拉開,高校如何才能把握機遇,為我國人工智慧發展提供科技支撐與人才保障?近日,記者走進浙江高校,探訪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進展。
  • 填補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度小滿攜手中科院自動化所聯合培養博士後
    新基建浪潮下,人工智慧迎來巨大產業機遇。9月15日,百度與央視新聞聯合舉辦首個跨界的AI盛宴——「萬物智能——百度世界2020」大會在線直播。會上全面展示了百度領先的AI技術和能力,並且深入賦能各行各業。
  • 人工智慧正確落地需遵循的路徑
    AI並非一蹴而就,落地還需「三步走」   企業發展人工智慧非一日之功,每一家數字型企業,都存在利用「正確的」人工智慧技術改善企業運作的可能。企業如果沒有適當的計劃,很可能影響資源和資金分配不當,進而影響人工智慧的部署落地,給企業發展帶來挑戰。
  • 抓住歷史機遇發展數字經濟(勢所必然)
    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有自身特點,就是我國在還沒有完成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時,就迎來了信息化。「四化同步」成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這既給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帶來巨大挑戰,也帶來了空前機遇。信息化使我國有可能用二三十年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兩三百年走完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歷程,數字經濟在其中成為關鍵推動力。
  • AI賦能讓青年更想創業,但要成功還需……
    當然也必須看到,數字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帶來了明顯年輕化的創業趨勢和更多的創業機會,寒武紀、雲從科技等典型的獨角獸企業的創始人本身就很年輕。高度的知識密集和廣闊的轉型升級前景造就了AI領域青年創業彎道超車的可能。更值得強調的是,青年創新創業不應將眼光局限於狹義的AI技術領域,數位化轉型是當今所有傳統產業都必須面對的挑戰與機遇。
  • 人民財評:高質量數智化人才該如何培養?
    當前,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數位化企業」正加速向「數智化企業」演進。面對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決定勝負的關鍵是「人才」和「教育」。 數智經濟需要數智企業,產業數智化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巨變引領教育改革。
  •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
    紮實做好新時代人才培養工作,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把握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內涵,明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主體,抓好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關鍵。 1、把握人才培養的內涵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
  • 劉大響院士:發展「飛機心臟」 人才培養是關鍵
    新華網上海8月22日電(劉丫) 「雖然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究仍需解決很多難題,但我相信在2030年之前,我國自主研發的發動機有希望在國產民機上實現自主飛行。」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航空動力專家劉大響日前參加「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時表達出的他對我國航空發動機未來發展的信心。本期「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的主題是「探秘國產大飛機的創新『進化史』」,談到國產大飛機,發動機是公眾關注的重要話題之一。劉大響表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發展民用飛機,必須重視發動機的研製。
  • 人工智慧人才搶手 螞蟻金服是如何形成強大磁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烏鎮12月5日訊(記者 馬常豔)隨著人工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人才緊俏。如何吸引人工智慧的人才到「碗」裡來,成為企業思考的問題。阿里巴巴合伙人、螞蟻金服首席技術架構師胡喜在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的咖薈上介紹了他們的經驗。
  • 徐雷:對新文科人才培養的一些思考
    如何在新發展階段,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復興大局這兩個大局下,做好文科人才培養,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教授認為應充分把握文科的特徵,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 傳統文科優勢學校的新文科人才培養 文科有「守正創新」兩重任務,傳統文科優勢高校在守正方面做的好些,但創新略顯不足。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後,對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能力素養要求與20-30年前變化很大。
  • AI領域頂尖學者沈向洋: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
    沈向洋認為「懂語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慧道路上,認知智能方面依然是發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包括如何認知模型,如何進行常識建模和因果推理。 從人口紅利到工程師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學生數量逐步上升,去年有超過800萬大學生畢業,其中一半的大學生是理工科。這些學生如何能培養成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如何能培養成研究型人才?
  • 國務院關於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通知
    為搶抓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築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制定本規劃。一、戰略態勢人工智慧發展進入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需求,必須主動求變應變,牢牢把握人工智慧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緊扣發展、研判大勢、主動謀劃、把握方向、搶佔先機,引領世界人工智慧發展新潮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支撐國家安全,帶動國家競爭力整體躍升和跨越式發展。二、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
  • 澳門大學與中科院共建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實驗室
    該實驗室將促進雙方在相關領域的研究發展,整合各自學科實力,開展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學的合作創新研究。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澳門大學共同成立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協同發展。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在致辭時表示,澳門大學重視腦科學與認知科學領域的發展,不斷開展相關的交叉研究工作。
  • 發展量子科技,需政策與市場「快」起來
    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表示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何為量子科技?量子科技是量子物理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 是以量子力學為基礎,把量子系統「狀態」所帶有的物理信息,進行信息編碼、計算和傳輸的全新信息技術,主要包括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2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