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青海省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17年我省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其中,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2.4℃,是1961年以來青海省最暖冬季。具體十大天氣氣候事件如下:
一、我省出現自1961年以來最暖冬季
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全省平均氣溫-6.7℃,較常年偏高2.4℃,為1961年以來最暖冬季。全省大部氣溫偏高2~4.5℃,87%的地區氣溫偏高幅度位列歷史前3位,其中民和、門源、甘德等23地達到歷史第1位。
二、東部農業區春季較早出現第一場透雨
4月中旬及5月上旬,我省先後出現了兩次明顯的降水天氣過程,降水持續時間長,範圍廣,降水量大。東部農業區各地陸續出現春季第一場透雨,農業區大部透雨出現時間較常年偏早30天左右,其中湟源偏早40天以上,對牧草返青、春耕生產較為有利。
三、柴達木盆地春季日降雪量創歷史極值
3月13日及18日,柴達木盆地受強冷空氣影響,出現兩次較強降雪天氣過程,部分地區日降雪量達到大到暴雪量級。大柴旦、諾木洪13日24小時降雪量分別為15.5毫米、3.4毫米,烏蘭地區18日24小時降雪量為10.1毫米,三地日降雪量均創歷史極值,對道路交通造成不利影響。
四、我省出現2001年以來最重夏旱
6至7月,青南牧區東部及農業區降水偏少5成以上,出現不同程度旱情,夏季旱情為2001年以來最重。東部農業區50%以上耕地出現中到重度乾旱,造成糧食作物減產。牧區旱情影響牧草生長發育,部分地區牧草提前黃枯。
五、雷電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5至6月,全省出現多起嚴重雷電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其中5月23日,同德縣採挖蟲草人員遭受雷擊,造成1死2傷;6月10日,囊謙縣1名採挖蟲草人員遭雷擊死亡;6月16日,囊謙縣1名採挖蟲草人員遭雷擊身亡;6月19日,青海橋頭鋁電某車間整流所遭受雷擊,整流機組被燒毀,直接經濟損失達120餘萬元。
六、汛期降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5至9月,青海東部及南部多地因降水引發多起暴雨洪澇、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致使12人死亡,道路、水利設施、民房等受損,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其中8月8日,西寧北山綠化區發生山體滑坡,造成4人死亡;8月30日,瑪沁縣發生山體滑坡及泥石流,造成7死2傷;8月16日,同德強降水引發山洪致1人死亡。
七、7月全省出現持續高溫晴熱天氣
7月初,我省東部農業區、柴達木盆地共17個地方出現30℃以上的高溫晴熱天氣,持續天數10餘天,與歷史同期相比,持續時間較長。其中貴德高溫持續13天,與2000年並列歷史第1位;省城西寧等8地持續時間11天以上,為1961年以來第2位;尖扎、湟源、德令哈等6地為1961年以來第3位。
八、夏末秋初陰雨天氣影響秋收生產
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我省東部多陰雨天氣過程,陰雨天氣持續13天左右。受陰雨寡照天氣影響,化隆、興海、同仁等地的小麥、青稞、燕麥、豌豆等農作物倒伏、發芽,影響收割等農事活動,致使作物減產,造成較大經濟損失。
九、入冬以來我省北部地區持續多日無降水
入冬以來,我省北部地區持續多日無降水。截至12月28日,柴達木盆地西部、海北、東部農業區持續無降水日數達到30天以上,其中諾木洪持續無降水日數多達110天,省城西寧無降水日數達65天,致使空氣乾燥,森林草原火險等級持續偏高,並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十、夏季冰雹災害造成經濟損失
6至9月,我省東北部出現29起冰雹災害,化隆、互助等地農作物遭受不同程度損失。其中8月3日化隆縣災情最重,冰雹造成農作物成災約979公頃,各類經濟損失約1.3億元;9月20日冰雹造成互助縣約2.1萬公頃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約1億元。
此外,發布會上氣象專家還介紹了2017年青海省氣候概況。據了解,去年全省年平均氣溫3.5℃,較常年偏高1.2℃,列1961年以來第2位。年內青南牧區偏高1.3℃,東部農業區偏高1.1℃,環青海湖地區偏高1.0℃,柴達木盆地偏高0.9℃。從月平均氣溫來看,我省3月、5月、6月平均氣溫接近常年,其餘月份均高於常年平均值。
2017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13.3mm,較常年偏多1成。柴達木盆地偏多3成,環青海湖地區偏多3成,青南牧區偏多近1成,東部農業區接近常年。從月平均降水來看,我省1月、7月、11月、12月降水偏少,6月接近常年,其餘各月均偏多,其中10月偏多幅度最大。(孔令磊)